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端

作品数:7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管
  • 3篇血管周围
  • 3篇血管周围间隙
  • 3篇病理
  • 2篇血管源性
  • 2篇血管源性脑水...
  • 2篇源性
  • 2篇水肿
  • 2篇脑出血
  • 2篇脑水肿
  • 2篇病理学
  • 2篇出血
  • 1篇蛋白尿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血红蛋白
  • 1篇血红蛋白尿
  • 1篇血压
  • 1篇血肿
  • 1篇荧光

机构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肖端
  • 5篇尹恝
  • 5篇吕田明
  • 4篇陆兵勋
  • 4篇何国林
  • 1篇寇伟
  • 1篇邱光
  • 1篇刘晓加
  • 1篇黄瑞瑜
  • 1篇唐举贤
  • 1篇陈琪

传媒

  • 2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3
  • 5篇2011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P0-164脑出血病理机制的新发现-'管涌现象'的病理及影像学研究
吕田明陆兵勋尹恝何国林邱光肖端
大鼠脑内淋巴循环障碍及VRS扩张的病理研究
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s,PVS)是在一个多世纪前由德国病理学家R.Virchow和法国生物学、组织学家C.P.Robin提出,后来命名为Virchow-Robin腔(Virchow-Robi...
肖端
关键词:血管周围间隙淋巴滞留性脑病高血压脑病血管源性脑水肿
局部脑淋巴滞留的荧光组织化学观察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通过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局部脑淋巴滞留后血管周围间隙(VRS)特点及BSA在VRS内循环分布规律。方法:40只SD雄性大鼠,分为24、48h假手术组(各10只),24、48h模型组(各10只);模型组采用脑表浅动脉半结扎术造成局部淋巴循环障碍;假手术组开颅分离浅表动脉而不行半结扎。分时间点做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SA在VRS内分布规律,进行扩张VRS计数,统计分析。结果:荧光显微镜下,BSA多聚集在VRS中,在半结扎皮层下VRS中BSA更为集中。模型组相应皮层及皮层下可见明显扩张的VRS,扩张数目与假手术组相比显著增多(P<0.01);24、48h假手术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1)。结论:脑局部淋巴循环受阻可引起相应部位的VRS扩张,VRS是颅内淋巴循环路径之一。
肖端吕田明陆兵勋何国林尹恝
关键词:血管周围间隙
半结扎脑表面动脉构建大鼠局灶性淋巴滞留性脑病动物模型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通过半结扎脑表面动脉的方法,构建一种局灶性淋巴滞留性脑病动物模型,观察血管周围间隙(VRS)扩张情况。方法 30只SD雄性大鼠,分为24 h模型组、48 h模型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采用脑表面动脉半结扎术造成局部淋巴回流障碍,术中监测大鼠脑电图变化;假手术组大鼠仅开颅分离脑表面动脉而不行半结扎。假手术组于术后48 h,24 h模型组和48 h模型组分别在术后24和48 h灌注固定并取脑进行冰冻切片,HE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VRS扩张情况,采用Mias2000图像分析系统分别对24 h和48 h模型组以及假手术组的VRS截面积进行定量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电图监测显示术后大鼠未出现脑缺血等脑功能障碍改变。半结扎的脑表面动脉支配区域的皮层及皮层下均可见明显扩张的VRS,皮层下白质较多见。扩张的VRS周围脑组织结构疏松,着色浅淡。24 h模型组和48 h模型组半结扎的脑表面动脉支配区域的VRS面积显著大于假手术组(P<0.01),模型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脑表面动脉半结扎术能够有效构建大鼠局灶性淋巴滞留性脑病动物模型,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制备的动物模型较稳定,为研究脑内淋巴循环障碍提供了一个较理想的平台。
肖端吕田明陆兵勋何国林尹恝
关键词:血管周围间隙动物模型
脑出血管涌现象的临床病理学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对血肿周围脑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探讨"管涌现象"的临床特点。方法随机选取行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的脑出血患者18例,对术中吸出的血肿周围脑组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 18例患者血肿周围组织内均可见分布在血管周围间隙或神经纤维周围间隙内的"管涌现象"病灶。分布在血管周围间隙内的"管涌现象"病灶围绕在小血管周围呈环状分布,分布在神经纤维周围间隙内的"管涌现象"病灶在神经纤维间呈指状分布。结论 "管涌现象"在临床脑出血患者的血肿周围组织内广泛存在。
黄瑞瑜吕田明刘晓加肖端尹恝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病理过程
伴PNH样缺陷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报告被引量:2
2013年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都是常见的溶血性疾病,前者是由于免疫功能紊乱导致的溶血,后者则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两者常单独发病,伴随或相互继发的病例也可见。在临床诊疗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样缺陷样缺陷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自免溶贫的一种特殊类型,应注意与经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样缺陷加以区分。
唐举贤寇伟陈琪肖端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血管源性脑水肿大鼠血管周围间隙扩张的病理学观察
2011年
目的观察血管源性脑水肿大鼠脑组织中血管周围间隙(VRS)扩张情况,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择造模成功的20只SD雄性大鼠,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盐酸去氧肾上腺素6.0mg/kg,8 h注射1次,共注射3次。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所有大鼠在48 h后,取脑行冷冻切片,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VRS扩张情况,并行VRS计数。结果模型组大鼠注射药物后出现小便失禁,呼吸急促,竖毛肌收缩,眼球突出,肢体抽搐等。光学显微镜下显示,对照组大鼠未出现明显扩张的VRS;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扩张的VRS。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扩张的VRS数目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管源性脑水肿可能是VRS扩张的机制之一。
肖端吕田明陆兵勋何国林尹恝
关键词:脑水肿细胞外隙内皮血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