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田
- 作品数:179 被引量:2,267H指数:30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 尝试大同: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评陶飞亚著《中国的基督教乌托邦——耶稣家庭(1921-1952)》被引量:2
- 2006年
- 罗志田
- 关键词:乌托邦基督教老百姓故事
- 史学方法的示范与临摹——《名家治史》序
- 2016年
- 在大学教书的人,"方法"是常被学生问及的问题。在我们史学领域,我知道不少学生都想获得某种可以概括抽象出来的"方法",以为学会了即可治史。尽管我在一定程度上赞同"史无定法"的主张,但我非常理解学生们的愿望,尤其他们身处这样一个急功近利之风劲吹的时代。要说史学方法的教与学,其实也不简单。
- 罗志田
- 关键词:史学方法治史史学领域吕思勉
- 传说与史迹:故事眼光下史学的转向
- 2024年
- 2023年是“古史辨运动”发起的一百周年。“古史辨”的主角顾额刚在1946年曾说,现代“中国史学进步最迅速的时期,是五四运动以后到抗战以前的二十年”。就在同一年,据“古史辨”批评者李季的观察,“自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学术界发生过几次大论战”,这些论战大多没能持续,“只有古史辨仍继续进行,历时最长,产量最多”,甚至炮火喧天的抗战也“没有打断他们论战的兴趣”。
- 罗志田
- 关键词:古史辨抗战以前论战史学
- 知人与论世:郭嵩焘与近代中国的转折时代被引量:1
- 2020年
-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既重要又特殊的人物。他身处近代中国的转折时代,当时饱受诋毁,却被后人视为先知,最能体现一种正在发生发展之中的根本性转变。如何因应满汉和中外两大矛盾相互缠结的大变局,是当时最大的时代问题。郭嵩焘善于从根本处认识和思考问题,既回向经典去寻找思想资源,也从西方的经验中探索长治久安之道。他提出了一个立章法以变风俗的在地治理模式,以“通绅民之气”的取向达成地方安则上下相安的局面,使中国由衰转盛。最重要的是,郭嵩焘立足于“道”的高度,开后来从文化竞争看待中西交往的先河。他强调中西相通而非相异的一面,在一个崇尚物力的时代,开辟出一条回归政教人心的新思路。
- 罗志田
- 关键词:郭嵩焘太平天国民族主义
- 探索学术与思想之间的历史被引量:10
- 2002年
- 20世纪初年的中国“新史学”中有一个倾向,即将学术与思想合 而并论;到新文化运动之后哲学史兴起,1949年后受 苏联(前)影响,思想史研究中哲学色 彩甚重。到20世纪最后10年间,思想史研究中的哲学色彩减退,而其与学术史的关联又趋紧 密,然而一个副作用是导致了学术史本身的研究较为薄弱。其实各专门史的学术分类常常是 为研究的方便,故或许可尝试构建某种思想与学术之间的历史。
- 罗志田
- 关键词:学术史思想史哲学史跨学科研究
- 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
- 1905年的废科举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广泛社会后果。在乡村造成办学主体由私向公的转变,减弱了民间办学和就学的积极性。新学制对贫寒而向学之家的子弟有所排斥,导致乡村读书人数量日益减少、平均识字率逐渐降低。而乡民对新教育传授的'...
- 罗志田
- 关键词:废科举乡村教育
- 文献传递
- 国学不是学:西方学术分类与民初国学定位的困惑被引量:10
- 2002年
- 西方学科分类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确立后 ,民初学者多据西学分类以言中学 ,“国学”或“国故学”存在的正当性也须与西式学术分科衔接。当时一个流行的观点是 ,由于西方各国皆无所谓“国学” ,故中国的“国学”也不成立。较早提出这一观念的竟然是一般认为偏旧的“国学家” ,很能凸显民初新旧的纠缠互渗 ;而更趋新的学者对“国学”在清季的含义已不甚了解 ,这一历史记忆的遗忘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清季民初传统的中断。
- 罗志田
- 关键词:国学国故学学术分类
- 外来主义与中国国情:"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三被引量:20
- 2005年
- "问题与主义"之争触及到的一个时代关注的焦点,就是外来主义与中国国情这一问题。其中既有读书人在学理方面的探讨,也有革命党人实践中的困扰和因应。争论各方都承认中西社会的歧异,并从世界角度思考中国问题的解决,而胡适关于输入外来"主义"应该考虑适合中国国情的观念在中共党人探索世界革命与中国革命的客观实际问题时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呼应。
- 罗志田
-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
- 过渡时代的天下士:张謇与辛亥革命被引量:1
- 2017年
- 身处从天下到民族国家的新旧过渡时代,张謇更多是一位传统的天下士,身逢天下崩散,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履行澄清天下的责任。他很早就预作"亡后之想",继承从宋代开始的"觉民行道"取径,立足民间,以教育为救亡图存之本,以实业为教育的基础,以读书人为运行的枢机。宪法和天下的关联,是理解张謇那时言行的关键。他主张立宪,希望以宪法维持天下公私之平,认为是朝廷的作为促成了革命。革命发生不久,张謇就从一个清之臣子迅速转向朝廷对立面,其实仍是以天下为己任,在天下不靖时挺身而出。但他后来对革命和中华民国,也都较为失望。
- 罗志田
- 关键词:辛亥革命立宪宪法
- 中外矛盾与国内政争:北伐前后章太炎的“反赤”活动与言论被引量:19
- 1997年
- 中外矛盾与国内政争:北伐前后章太炎的“反赤”活动与言论罗志田中外史家过去对近代中国史的研究,无形中似乎都受到近代西方“优胜劣败”这一进化史观的影响(或许也包括中国传统的“胜者王侯败者贼”观念的潜在影响),比较注意研究历史发展中取得胜利的一方(或是接近...
- 罗志田
- 关键词:章太炎现代知识分子国民政府政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