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管铁岗

作品数:4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基底
  • 3篇斑块
  • 2篇易损性
  • 2篇椎基底
  • 2篇基底动脉
  • 2篇管壁
  • 2篇斑块易损性
  • 2篇MR
  • 1篇动脉
  • 1篇血管
  • 1篇易损斑块
  • 1篇责任血管
  • 1篇睡病
  • 1篇椎-基底动脉...
  • 1篇椎基底动脉
  • 1篇椎基底动脉延...
  • 1篇脑梗
  • 1篇脑梗死
  • 1篇扩张症
  • 1篇后循环

机构

  • 4篇哈励逊国际和...
  • 2篇衡水市第四人...

作者

  • 4篇管铁岗
  • 3篇康志雷
  • 3篇刘兵
  • 1篇王亚娟
  • 1篇李硕
  • 1篇沈林

传媒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椎基底动脉延长症合并后循环梗死患者责任斑块、责任血管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 分析椎基底动脉延长症(VBD)合并后循环梗死患者责任血管、责任血管特征。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142例VBD合并后循环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所有患者行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检查。记录VBD合并后循环梗死患者责任斑块、责任血管特征,并比较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及不同责任血管重构情况患者一般资料、HRMR-VWI参数。结果 142例VBD合并后循环梗死患者中48例(33.8%)为易损斑块,其中28例患者的易损斑块位于基底动脉(BA)、20例患者的易损斑块位于椎动脉(VA);94例(66.2%)为稳定斑块,其中45例患者的稳定斑块位于BA、49例患者的稳定斑块位于VA。142例VBD合并后循环梗死患者中责任血管正性重构99例(69.7%),负性重构30例(21.1%),无重构13例(9.2%)。易损斑块患者BA直径、VA直径大于稳定斑块患者,BA高度评分、BA水平移位评分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负性重构患者BA直径、VA直径小于正性重构患者,BA高度评分、BA水平移位评分低于正性重构患者(P<0.05);无重构患者BA直径、VA直径小于正性重构和负性重构患者,BA高度评分、BA水平移位评分低于正性重构和负性重构患者(P<0.05)。结论 VBD合并后循环梗死患者以稳定斑块、责任血管正性重构多见,且易损斑块、责任血管正性重构患者VBD病情较严重。
耿姿慧康志雷王心颖管铁岗刘兵
关键词:脑梗死后循环脑梗死斑块血管
MR高分辨血管壁成像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管壁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究MR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RMR-VWI)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管壁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14例经DSA确诊存在管壁斑块的VBD患者。行HRMR-VWI检查,记录管壁斑块分布情况、斑块易损性及斑块特征。比较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一般资料、HRMR-VWI测量的基底动脉(BA)直径、BA分叉高度、BA曲折程度,分析HRMR-VWI诊断VBD管壁斑块位置、斑块易损性的准确度,分析BA直径、BA分叉高度、BA曲折程度与管壁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结果存在管壁斑块的VBD患者管壁斑块分布以背侧壁为主(57.74%),其次为前壁(14.88%)、右壁(11.90%)、左壁(10.12%)、环壁(5.36%)。易损斑块特征以斑块内出血为主(46.15%),其次为纤维帽断裂(28.21%)、大脂质核心(25.64%)。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BA直径显著升高(t=4.342,P<0.001),BA分叉高、BA曲折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39,P=0.014;χ^(2)=5.639,P=0.018);HRMR-VWI诊断VBD管壁斑块位置、斑块易损性的准确度均为100%。VBD患者BA直径、BA分叉高度、BA曲折程度均与管壁斑块易损性密切相关(OR=3.026,P<0.001;OR=4.165,P<0.001;OR=3.575,P<0.001)。结论HRMR-VWI能准确判断VBD患者管壁斑块位置、斑块易损性,且BA直径、BA分叉高度、BA曲折程度均与管壁斑块易损性有关。HRMR-VWI检查可准确评估患者上述指标,为临床判断斑块易损性提供科学依据。
刘兵康志雷王心颖管铁岗耿姿慧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斑块易损性
MR高分辨血管壁成像与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管壁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究磁共振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RMR-VWI)与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管壁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月衡水市人民医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存在管壁斑块的VBD患者114例,均行HRMR-VWI检查,统计管壁斑块分布情况、斑块易损性及斑块特征,分析HRMRVWI诊断VBD管壁斑块位置、斑块易损性的准确度,比较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患者一般资料、HRMR-VWI测量的基底动脉(BA)直径、BA分叉高度、BA曲折程度,分析BA直径、BA分叉高度、BA曲折程度与管壁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结果 存在管壁斑块的VBD患者管壁斑块分布以背侧壁为主(57.74%),其次为前壁(14.88%)、右壁(11.90%)、左壁(10.12%)、环壁(5.36%);易损斑块特征以斑块内出血为主(46.15%),其次为纤维帽断裂(28.21%)、大脂质核心(25.64%);HRMR-VWI诊断VBD管壁斑块位置、斑块易损性的准确度均为100.00%;易损斑块患者BA直径(6.13±0.84)mm、BA分叉高度3级占比(51.28%)、BA曲折程度重度占比(56.41%)均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HRMR-VWI检查VBD患者BA直径、BA分叉高度、BA曲折程度均与管壁斑块易损性呈正相关(r=0.612、0.569、0.547,P<0.05)。结论 HRMR-VWI能准确判断VBD患者管壁斑块位置、斑块易损性,且BA直径、BA分叉高度、BA曲折程度均与管壁斑块易损性有关,HRMR-VWI检查可准确评估患者上述指标,为临床判断斑块易损性提供科学依据。
刘兵康志雷王心颖管铁岗耿姿慧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磁共振斑块易损性
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在发作性睡病诊断中的应用10例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MSLT)中,潜伏期缩短对发作性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发作性睡病患者进行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5次MSLT分析.保持闭眼时间,α波解体时间,睡眠潜伏期,直接进入REM期时间。结果10例均为过度睡眠,其中自天过度嗜睡6例,1例出现睡眠瘫痪。3例猝倒,10例均进行MSTL检查:睡眠潜伏期都小于5min,其中有3次直接进入快速眼动睡眠期(REM)。结论MSTL对发作性睡病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
王亚娟管铁岗沈林李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