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艳丽

作品数:42 被引量:185H指数:7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洛阳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胃癌
  • 7篇疗效
  • 5篇胰腺
  • 5篇胰腺炎
  • 5篇腺炎
  • 5篇内镜
  • 5篇急性胰腺炎
  • 5篇肠癌
  • 4篇术后
  • 4篇细胞
  • 4篇结肠
  • 3篇直肠
  • 3篇综合征
  • 3篇黏膜
  • 3篇结直肠
  • 3篇镜检
  • 3篇化疗
  • 3篇基因
  • 3篇胶囊内镜
  • 3篇灌注

机构

  • 41篇河南科技大学...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41篇白艳丽
  • 26篇金建军
  • 16篇张瑜
  • 15篇田笑笑
  • 15篇郑玉峰
  • 14篇张世同
  • 12篇赵双琴
  • 12篇张英剑
  • 11篇吴利娟
  • 8篇朱晶晶
  • 5篇杜浩
  • 4篇张亚历
  • 3篇刘献民
  • 3篇李慧
  • 2篇周清
  • 2篇刘献民
  • 1篇李建生
  • 1篇胡爱丛
  • 1篇董彩红
  • 1篇富奇志

传媒

  • 5篇实用癌症杂志
  • 3篇中国医学创新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胃肠病学和肝...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2篇中国医药指南
  • 2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肛肠病杂...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世界感染杂志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抗感染药学
  • 1篇癌症进展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3
  • 2篇2012
  • 7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8
  • 1篇2004
  • 1篇2003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胃癌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p16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对42例胃癌组织(胃癌组)、42例癌前病变组织(癌前病变组)、60例正常对照胃黏膜组织(健康对照组)中p16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在胃癌发生、进展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结果 42例胃癌组织中p16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阳性率为52.4%,癌前病变组织中为11.9%,正常组织中为1.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型胃癌组织中p16基因甲基化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与中分化型胃癌组织,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p16基因甲基化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结论 p16基因甲基化在胃癌发生的促进和进展阶段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早期胃癌诊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白艳丽金建军刘献民田笑笑
关键词:胃癌P16基因甲基化
泛素蛋白D、CD13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分析泛素蛋白D(UBD)、CD13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收集102例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标本及对应癌旁组织(距离病变部位﹥3 cm)标本。比较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UBD、CD133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胃癌组织中UBD和CD133的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UBD、CD133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UBD和CD13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613,P﹤0.01)。UBD、CD133阳性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肿瘤大小≥5 cm、肿瘤分期为T_(4b)期、分化程度为低分化和有淋巴结转移患者比例均高于UBD、CD133阴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BD和CD13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两者表达呈正相关,且与临床特征关系密切。
白艳丽田笑笑郑玉峰
关键词:胃癌CD133
生长抑素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的机制研究
2011年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或者生长抑素联合其它抗癌药腹腔灌注对腹水中VEGF和IL-8含量的影响,从而了解其治疗癌性腹水的机制。方法:把140例癌性腹水患者分为4组,A组:用5氟尿嘧啶(5-FU)+丝裂霉素腹腔灌注;B组:用生长抑素+5-FU+丝裂霉素腹腔灌注;C组:单用生长抑素腹腔灌注;D组:对照组不做腹腔灌注,观察6周。于治疗前和观察结束后,分别检测腹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白介素-8(IL-8)的含量。结果:3种治疗方法均可使腹水VEGF和IL-8的含量明显下降,以含生长抑素组下降明显。结论:生长抑素治疗癌性腹水的机理可能和拮抗或抑制VEGF和IL-8的产生有关。
金建军张世同张英剑吴利娟赵双琴白艳丽
关键词:癌性腹水VEGFIL-8
亚胺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对肝硬化患者伴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比较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比较亚胺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对肝硬化患者伴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间收治的肝硬化伴自发性腹膜炎患者88例资料,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治疗组(n=44)和对照组(n=44);治疗组患者给予亚胺培南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以及临床症状(体温、腹胀、腹部压痛或反跳痛)复常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8.64%显著高于对照组为70.45%(P<0.05),临床症状(体温、腹胀、腹部压痛或反跳痛)复常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用药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亚胺培南治疗肝硬化患者伴自发性腹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头孢哌酮-舒巴坦,有效促进了患者各症状的消退,故亚胺培南被广泛用于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
朱晶晶金建军田笑笑白艳丽
关键词: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
清胰利胆丸联合加贝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清胰利胆丸联合加贝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静脉滴注注射用甲磺酸加贝酯,治疗开始3 d内,0.1 g/次,3次/d,之后调整为0.1 g/次,1次/d;每次将0.1 g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中充分稀释后给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清胰利胆丸,1袋/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0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改良CT严重指数(MCTSI)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典型症状(腹痛、上腹压痛)的消失时间及血清淀粉酶复常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治疗后,两组MCTSI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均以治疗组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ICAM-1、HMGB1和MDA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血清SOD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上升(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血清各因子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胰利胆丸联合加贝酯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可安全有效且迅速地控制患者病情,抑制体内炎症反应,减轻机体氧化应激损伤。
朱晶晶白艳丽张腊梅
关键词:注射用甲磺酸加贝酯急性胰腺炎炎症因子氧化应激
Hh信号通路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作用机制及临床表达意义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分析Hh信号通路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作用机制及临床表达意义。方法选取大肠癌患者共120例;大肠腺瘤共100例;大肠正常的黏膜标本选取同期在消化内镜下的活检样本,共100例;应用免疫组化检测Hh的信号通路内Glil与Su Fu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与患者临床参数间的关系。结果大肠癌的组织标本内Su Fu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大肠腺瘤和正常大肠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肿瘤分化程度、性别、病理类型和年龄与Su Fu表达无相关性(P> 0. 05),发病部位、临床分期和浸润深度与Su Fu表达显著相关(P <0. 05);正常大肠黏膜内Glil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大肠腺瘤与大肠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大肠腺瘤内Glil表达率略低于大肠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肿瘤分化程度、性别、病理类型、年龄、发病部位和临床分期与Su Fu表达无相关性(P> 0. 05),浸润深度与Glil表达显著相关(P <0. 05)。结论大肠癌疾病进展中有Hh的信号通路异常的活化参与,患者的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与Hh的信号通路异常的活化可能有联系。
张瑜金建军白艳丽朱晶晶田笑笑
关键词:大肠癌
冷圈套与热圈套器切除结直肠4~9 mm息肉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16
2019年
目的比较分析不通电冷圈套器切除(CPS)与传统热圈套器切除(HSP)治疗结直肠4~9 mm息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结肠镜检查发现直径4~9 mm息肉的36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CSP组192例(267枚)与HSP组173例(225枚),分别采用CSP与HSP切除息肉。比较两组患者结肠息肉的组织学完整切除率、标本回收率、出血穿孔并发症、钛夹使用率、单个息肉切除时间、术后腹部不适发生率、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CSP组单个息肉切除时间低于HSP组(P<0.05),CSP组术后腹部不适发生率(13.1%,35/267)、钛夹使用率(15.3%,250/267)低于HSP组(22.6%,51/225;23.1%,52/225),P<0.05。CSP组术中出血率(7.1%,19/267)高于HSP组(3.1%,7/225),而CSP组迟发出血率(0.3%,1/267)低于HSP组(0.9%,2/225),P<0.05。两组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HSP相比,CSP是一种简单有效且安全的方法,可缩短结直肠直径4~9 mm息肉的切除时间。
吴利娟田笑笑金建军白艳丽李慧
关键词:结肠息肉息肉切除术
老年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肠病患者的早期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肠病患者83例,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和对照组(〈60岁),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基础病史、检查方法及治疗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除年龄因素外,性别、职业、城乡来源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老年组急性肠系膜缺血(AMI)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2.9%(11/48)比5.7%(2/35), χ^2=4.534,P=0.033],对照组缺血性结肠炎(IC)的发病率高于老年组[94.3%(33/35)比70.8%(34/48), χ^2=7.154,P=0.007]。老年组误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8.3%(28/48)比34.3%(12/35), χ^2=4.688,P=0.030]。两组均以腹痛、腹泻、血便为主要表现,老年组以中等疼痛和隐痛为主,占75.0%(36/48),对照组以绞痛为主,占65.7%(23/35)。老年组患者伴发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的比例较对照组高[分别为70.8%(34/48)比25.7%(9/35),62.5%(30/48)比20.0%(7/35),16.7%(8/48)比0(0/35),χ^2=分别为16.504、14.798、4.684,均P〈0.05]。老年组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52.1%(25/48)比94.3%(33/35),χ^2=17.127,P=0.000]。老年组内科治疗总有效率为90.2%(37/41),多为慢性肠系膜缺血和IC患者,而11例老年AMI患者内外科疗效均差,死亡5例。结论老年缺血性肠病中AM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而CMI、IC一般预后良好。结合临床特点及时诊断,选择适宜的治疗,可提高其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刘献民张瑜白艳丽金建军
关键词:老年人缺血性肠病
血浆游离DNA定量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
2016年
目的探讨血浆游离DNA定量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33例胃癌患者、44例健康对照者血液标本,血浆微量DNA抽提试剂盒提取血浆游离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浆游离DNA含量,评价血浆游离DNA水平在胃癌的诊断中的价值。结果胃癌组血浆游离DN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胃癌敏感性和特异度分别72.7%和93.2%,ROC曲线下面积为0.902。TNMⅢ期患者血浆游离DNA水平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结论血浆游离DNA定量检测对胃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白艳丽金建军刘献民田笑笑
关键词:胃癌血浆游离DNA实时荧光定量PCR
埃索美拉唑联合早期肠内生态免疫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探讨埃索美拉唑联合早期肠内生态免疫营养(EIN)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及ICU于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68例SAP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营养方法将患者分为全肠外营养组(TPN组,n=21)、EIN组(n=24)和埃索美拉唑联合EIN组(E+EIN组,n=23),检测并对比分析3组治疗前后肠黏膜屏障指标,包括血浆内毒素、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及尿乳果糖与甘露醇比值(L/M)的差异。结果治疗后第7、14天,3组患者各黏膜屏障指标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IN组、E+EIN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毒素、D-乳酸、DAO水平及尿L/M低于TPN组,E+EIN组低于E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联合EIN可有效保护肠黏膜屏障,维护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疗效优于单纯EIN和TPN。
田笑笑杜浩白艳丽朱晶晶张瑜张亚历
关键词:胰腺炎肠道营养埃索美拉唑肠黏膜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