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城
- 作品数:12 被引量:80H指数:5
-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卫生科技计划项目云南省卫生科技内设研究机构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前哨淋巴结活检运用于甲状腺癌的研究热点与思考
- <正>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乳头状癌及滤泡样癌,其中乳头状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是淋巴结转移,如何处理甲状腺癌患者的颈淋巴结,一直都争议不断。美国甲状腺协会(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ATA)20...
- 白云城程若川
- 文献传递
- 甲状腺淋巴示踪技术用于保护甲状旁腺和淋巴结检测的临床研究
- [目的]: 介绍运用纳米炭液和亚甲蓝液进行甲状腺淋巴注射示踪,研究此技术的注射要点、示踪特点、示踪剂的优劣比较;研究此技术在观察保护甲状旁腺、避免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临床运用价值,并通过观察淋巴管示踪和淋巴结检测...
- 白云城
- 关键词:甲状腺甲状旁腺手术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 文献传递
- 淋巴示踪剂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清扫和病理检查中的作用与比较被引量:15
- 2013年
- 目的:研究和比较淋巴示踪剂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淋巴结清扫及病理检查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21例,随机分为示踪组(纳米炭组和亚甲蓝组)81例、常规手术组40例,统计各组检获淋巴结数目,并将示踪组淋巴结标本按照染色与未染色分别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注射示踪剂后患者未发生过敏反应。示踪组的平均淋巴结检获枚数高于常规手术组,纳米炭组的淋巴结检获率比亚甲蓝组高(P<0.001)。示踪组的染色淋巴结癌转移率显著高于未染色淋巴结(P<0.001),纳米炭组染色的淋巴结预示癌转移的特异性高于亚甲蓝组(P=0.012)。结论:纳米炭的示踪效果和淋巴趋向性均强于亚甲蓝。甲状腺淋巴示踪技术是一种可推进甲状腺癌淋巴结清扫彻底性与规范性的方法。
- 白云城张建明苏艳军刁畅钱军程若川
- 关键词:甲状腺淋巴结转移手术
- 动物模型血栓长度及重量比较探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变分期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 比较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不同时间点血栓长度及重量变化情况,探讨血栓开始形成、状态稳定、消退等血栓形成病变分期。方法 取健康雌性SD大鼠48只,体重180~230 g,采用狭窄法阻断下腔静脉大部分血流,制备下腔静脉血栓模型。造模后2、4、8、12、24、48 h及3、7、14 d开腹观察,取材,称量血栓组织长度和重量,并行组织学染色观察。结果 2 h开始有血栓形成,2、4 h血栓长度和重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h开始血栓长度和重量显著上升,6~48 h与2、4 h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48 h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入稳定期;造模后3 d血栓开始出现消退,血栓长度、重量较术后48 h均显著降低(P〈0.01);7 d血栓长度、重量较3 d时进一步降低(P〈0.05);21 d未观察到血栓,下腔静脉血管再通。HE染色示造模后2 h有血栓形成;6~48 h,随造模时间延长,管腔内充血加剧,并有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3 d可观察到血栓机化现象;7 d机化现象进一步加剧;21 d血栓和机化的肉芽组织均已消退。结论 大鼠狭窄法造模结束至造模后6 h是血栓形成的起始期,造模后6~48 h是血栓形成的稳定期,造模后3 d开始进入血栓消退期,至21 d血栓完全消退,下腔静脉再通。
- 白云城赵学凌周如丹周志化吴雪梅
- 关键词:静脉血栓血管生物学动物模型
- 前哨淋巴结活检运用于甲状腺癌的研究热点与思考
- 本文就甲状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临床运用现状、制约因素、最新进展以及未来展望作一综述。并指出了甲状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有潜在优势,包括更准确地测定区域淋巴结的状态,可选择性地切除被示踪的淋巴结,保留未被示踪的甲状旁腺及胸腺组...
- 白云城程若川
- 关键词:甲状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 文献传递
- 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主流分类与评述被引量:2
- 2015年
- 静脉血栓栓塞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多好发于下肢手术后、肿瘤病人、老年患者等人群,现在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和致死率有上升的趋势[1,2]。DVT是继急性冠脉综合征和脑卒中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而PE多由DVT发展转化而来,其每年致死人数超过乳腺癌、AIDS和交通事故[3]。
- 白云城张春强赵学凌
- 关键词:动物模型静脉血栓栓塞肿瘤病血栓模型下腔静脉
- 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的建立及手术技巧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建立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总结建立模型过程中的手术技巧与注意事项。方法:健康SD大鼠64只,分为对照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狭窄法",阻断下腔静脉大部分血流,通过结扎后相应时间点开腹观察和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评价造模是否成功。结果:对照组和造模组在实验过程中均未出现意外死亡,生存率100%。对照组下腔静脉无血栓形成(0/8);造模组在狭窄法术后2 h可见有血栓形成(6/8,75%),至术后6 h均可见血栓形成(8/8,100%),术后24 h和48 h,血栓形成,同时管腔内明显充血(16/16,100%),术后7 d血栓有机化表现,但未出现明显消退(8/8,100%),术后14 d至术后21 d观察到血栓溶解消退(16/16,100%)。结论:采用狭窄法使下腔静脉血流淤滞,可成功建立下腔静脉血栓模型。
- 白云城赵学凌周如丹周志化吴雪梅王兵
- 关键词:血栓血管生物学静脉血栓动物模型
- 白细胞介素-18与深静脉血栓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的表达变化与深静脉血栓疾病(DVT)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DVT病例(DVT组,n=40)、实验对照组(n=40)、健康对照组(n=20)的血液,以ELISA法检测其中IL-18的表达并分析差异;培养原代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行目标蛋白免疫荧光检测明确其定位;构建人IL-18过表达和干扰病毒载体(IL-18-pCDH-GFP、IL-18-LMP-shRNAmir1)感染HUVECs并进行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和KEGG Pathway等生物信息技术,分析IL-18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人血ELISA检测发现在DVT组和两对照组中IL-18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248,P<0.01);实验对照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IL-18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检测显示目标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人IL-18过表达和干扰载体经病毒转染后感染HUVECs;基因芯片检测发现与正常细胞比较,过表达载体IL-18-pCDH-GFP感染细胞有17条信号通路下调、16条上调;干扰载体IL-18-LMP-shRNAmir1感染细胞有23条信号通路下调、9条上调。结论 IL-18对HUVECs有确切影响,同时与DVT疾病密切相关,有希望作为深静脉血栓疾病临床预测诊断的候选分子标记物。
- 李光第宋恩赵学凌白云城彭志周如丹
-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白细胞介素18分子标记物
- 过表达或抑制IL-18对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 :探讨白介素(interleukin,IL)-18对大鼠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模型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构建IL18-p CDH-GFP、IL18-LMP-sh RNAmir1病毒载体。SD大鼠(n=27)随机均分为3组。过表达组:尾静脉注入IL-18慢病毒过表达载体(IL18-p CDH-GFP,100μl);抑制组:注入IL-18逆转录病毒抑制载体(IL18-LMP-sh RNAmir1,100μl);对照组:注入无菌生理盐水(100μl)。注射24 h后,SD大鼠行狭窄法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血栓造模,造模后24 h解剖观察IVC血栓形成情况,并取材称量血栓重量及长度;血栓静脉管壁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L-18表达情况。结果:IL18-p CDH-GFP、IL18-LMPsh RNAmir1病毒载体的体外细胞实验具备理想的过表达率及抑制率。各组大鼠造模后24 h可见稳定血栓形成。IL-18过表达组的平均成栓长度和重量较IL-18抑制组、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过表达组中IL-18在大鼠静脉壁表达量明显增加(F=3.784,P<0.05)。结论:IL-18表达量增加,对大鼠DVT造模后IVC血栓形成有促进作用,而表达减少亦对成栓有影响,其表达状况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发展有关,IL-18介导的促炎反应在静脉血栓疾病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李光第白云城宋恩周如丹王扬王宫泽卜鹏飞赵学凌
- 关键词:白介素-18深静脉血栓促炎症反应
- 甲状腺癌淋巴引流规律与研究方法被引量:7
- 2012年
- 淋巴转移是甲状腺癌常见的转移方式,本文综述了甲状腺淋巴引流的最新进展,并报道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运用于甲状腺癌的现状。
- 白云城程若川
- 关键词:淋巴转移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甲状腺肿瘤颈淋巴结清扫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