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 作品数:5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pH缓冲液对冬小麦抗旱性的影响及其机理
- 为探明外源pH缓冲溶液对干旱胁迫下冬小麦抗旱性的影响及其机理,本研究利用盆栽控水试验,在开花后设置两种水分条件(正常供水和干旱胁迫),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设置pH5.5、pH6.5、pH7.5的磷酸缓冲液(浓度均为0.02M...
- 王超张英华丁位华奚文星张琪孙娜娜黄菁王志敏
- 关键词:冬小麦干旱胁迫
- 光触媒复剂对月季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
- 2012年
- 以2年生月季嫁接苗为试材,研究光触媒复剂对月季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2.0%的光触媒对于提高温室条件下月季植株的光合作用有显著效果,在处理后的第5天净光合速率达到14μmol/(m2.s)(CO2);不同质量分数的光触媒处理对月季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效果为2.0%>0.5%>CK>1.0%;不同质量分数的光触媒对月季叶片光系统Ⅱ(PSⅡ)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PSⅡ潜在活性Fv/Fo的影响较小,而质量分数为2.0%的光触媒能显著提高作用光下的实际PSⅡ光化学效率PSⅡ和月季切花枝的干物质积累。
- 王超刘凤栾马男赵梁军
- 关键词:光触媒月季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干物质积累
- 不同pH磷酸缓冲液对冬小麦花后干旱胁迫的减缓效应研究
- 2016年
- 为进一步明确pH缓冲液对冬小麦抗逆性的影响效应与机制,在温室盆栽环境下,于花后设置正常水分和干旱胁迫两种条件,考察了pH 5.5和pH 7.5磷酸缓冲液处理对干旱胁迫下旗叶的相对电导率、光合性状、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增加了旗叶相对电导率,但pH 5.5和pH 7.5缓冲液处理下旗叶相对电导率增加幅度较小,其质膜相对较稳定;2种缓冲液处理均减轻了干旱对旗叶光合性能的影响,表现在处理后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SPAD值均显著高于喷水对照,特别是pH 5.5缓冲液处理效应更为明显;干旱胁迫诱导增强了旗叶CAT、POD和SOD等抗氧化酶活性,两种缓冲液处理进一步提高了CAT和POD的活性,其中pH 5.5缓冲液处理对CAT、pH 7.5缓冲液处理对POD相对影响效应更明显;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穗粒重,但两种缓冲液处理的穗粒重降低幅度较小,其产量均显著高于喷水对照。综合研究认为,pH缓冲液处理能稳定细胞膜,增强旗叶抗氧化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干旱胁迫下叶片的光合能力,减轻干旱胁迫对产量的不利影响。
- 赵姣王超张俊丽钱景琪居辉王志敏张英华
- 关键词:冬小麦干旱胁迫抗氧化酶光合特性
- 去叶和去小穗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为了解小麦不同部位叶片对籽粒微量元素(Zn、Fe、Mn和Cu)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微量元素和蛋白质含量的源库限制程度,以8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开花后去倒一叶、倒二叶、倒三叶和去50%小穗处理,分析成熟期籽粒中Zn、Mn、Fe、Cu和蛋白质含量与籽粒重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部位叶片的去除均降低了籽粒重和蛋白质含量,也降低了籽粒中Zn、Mn、Fe和Cu含量;几个品种平均来看,去倒一叶处理籽粒重下降幅度最大,为14.43%,去倒二叶处理籽粒微量元素含量下降幅度最大,Zn、Mn、Fe和Cu含量分别下降11.31%、15.27%、10.29%和8.32%,去倒三叶处理籽粒蛋白质含量下降幅度最大,为11.63%,各品种对去叶的反应有差异。去小穗减少库,剩余籽粒Zn、Mn、Fe、Cu和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26.02%、25.01%、8.93%、8.99%和3.51%,剩余籽粒粒重提高10.41%,说明籽粒Zn、Mn、Fe、Cu和蛋白质含量主要受各元素供源限制,且受源限制程度因品种而异。籽粒中4种微量元素含量之间及其与蛋白质含量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说明籽粒微量元素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存在同步提高的可能性,蛋白质含量可作为衡量Fe、Zn等元素含量高低的参考。
- 刘娜余鹏王超奚文星王志敏张英华
- 关键词:小麦去叶微量元素蛋白质籽粒重
- 当前小麦研究的国际热点被引量:8
- 2014年
- 综述了当前国际上小麦研究的几个热点,包括小麦产量潜力的研究、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气候变化与小麦生产、小麦抗非生物胁迫、小麦微量营养和小麦综合管理。分析表明,未来产量的提高应主要依靠生物产量的增长,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维持或增加收获指数;小麦种质资源丰富,含大量优异基因,可用于提高植株抗性和改善品质;全球变暖会威胁粮食安全,需提高小麦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小麦耐逆机能,除重视利用一般的生理机制外,需要更加突出地重视利用贮藏物质运转、持绿性、非叶光合机能、根系构型等重要性状;提高籽粒微量营养素含量可通过施肥、常规育种和转基因技术实现;实施小麦综合管理可克服小麦生产中的多个限制因子,通过发挥技术和要素的互作协同效应,实现小麦高产高效。
- 张英华王志敏周顺利王彬薛盈文刘云鹏王超奚文星
- 关键词:小麦种质资源非生物胁迫微量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