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珊珊

作品数:33 被引量:279H指数:11
供职机构:湖北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湖北省气象局科技发展基金中国气象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7篇暴雨
  • 10篇大暴雨
  • 9篇暴雨过程
  • 8篇地形
  • 8篇中尺度
  • 8篇雷达
  • 7篇地形抬升
  • 7篇抬升
  • 7篇降水
  • 7篇干线
  • 6篇特大暴雨
  • 6篇大暴雨过程
  • 5篇强降水
  • 4篇气旋
  • 4篇局地
  • 4篇雷达回波
  • 4篇回波
  • 4篇MCS
  • 3篇涡度
  • 3篇涡度平流

机构

  • 33篇湖北省气象局
  • 4篇武汉区域气候...
  • 2篇十堰市气象局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33篇王珊珊
  • 8篇龙利民
  • 8篇吴翠红
  • 7篇钟敏
  • 6篇吴涛
  • 6篇周金莲
  • 6篇王晓玲
  • 5篇张萍萍
  • 4篇王海燕
  • 4篇苏磊
  • 4篇王艳杰
  • 3篇金琪
  • 3篇李银娥
  • 3篇陈璇
  • 3篇韩芳蓉
  • 3篇牛奔
  • 3篇孟英杰
  • 3篇韦惠红
  • 3篇邓红
  • 3篇张家国

传媒

  • 6篇暴雨灾害
  • 5篇气象
  • 3篇沙漠与绿洲气...
  • 2篇高原气象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2008年湖...
  • 1篇第26届中国...
  • 1篇第29届中国...
  • 1篇第30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边界层准静止干线触发的中尺度暴雨机理分析被引量:12
2015年
利用NCEP GFS 0.5°×0.5°再分析资料,结合卫星、雷达、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通过合成诊断分析研究了湖北10次由边界层准静止干线触发的中尺度暴雨过程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该类型暴雨多发生在暖区内,强降水中心稳定少动,范围小,降水维持时间长,雨强一般在30~50 mm。动力机制主要为500 hPa正涡度平流向暴雨区伸展,促使边界层气旋性涡度加强,正涡度柱发展;同时,干线两侧干湿平流加强,产生局部锋生,且边界层正、负温度平流呈偶极分布,产生边界层小扰动,加强了上升运动的发展。对流系统运动表现为明显的后向传播,且后部新生对流单体呈线性排列,依次经过同一位置产生列车效应,有利于降水在同一地点长时间维持。其暴雨落区主要位于边界层干线南侧的湿舌顶端、靠近温湿平流零线的暖湿一侧。
王晓玲王海燕王珊珊吴翠红张萍萍
关键词:干线中尺度暴雨MCS
副高外围一次局地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利用NCEP0.5×0.5GFS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0年7月16日发生在湖北省东北部一次局地特大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鄂东北降水经历了两次合并增强发展过程,其强降水...
韦惠红龙利民王珊珊王艳杰牛奔
关键词:干线假相当位温次级环流特大暴雨
文献传递
一次春季冰雹过程的成因分析被引量:27
2010年
从不稳定条件、水汽条件、抬升触发条件出发,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LAPS局地再分析系统资料和地面加密自动站信息,对2009年4月15日湖北省西部大范围降雹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当高层有干冷空气,低层暖湿气流发展,垂直温度递减率明显增大,配合对流层低层切变带来的动力抬升作用,易形成降雹;冰雹天气主要不稳定能量来源于地面到对流层低层,地面干线(露点不连续线)及锋面是不稳定能量释放的主要触发条件;冰雹落区主要位于对流层低层及地面高能区重合区域,且易发生在靠近露点及温度的不连续线一侧;垂直风切变越大,越有利于产生尺寸较大的冰雹。
王晓玲龙利民王珊珊
关键词:强对流干线锋面地形抬升垂直风切变
2012年湖北省两次大暴雨过程峡谷地形增幅作用对比分析
利用湖北省加密自动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逐6h的NCEP/GFS再分析资料以及FY-2E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对2012年6月29日、7月4日湖北省两次大暴雨过程中峡谷地形的增幅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两次大暴雨过程...
张萍萍吴翠红龙利民王海燕张宁王珊珊周金莲
关键词:暴雨过程涡旋
文献传递
2008年“7.1”鄂东北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分析被引量:13
2012年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新一代雷达和卫星云图资料等,分析了2008年7月1日鄂东北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扰动系统的发生发展、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结构特征以及地形对中尺度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鄂东北暴雨与中尺度气旋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红安等地特大暴雨就是中尺度气旋波冷切变上激发的多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相继东移产生的;中尺度气旋形成于黄淮锋面气旋波发展阶段,雷达反射率因子形态、结构特征较好地反映了该中尺度气旋波发展过程;对流易在红安西侧加强,同冷空气沿大别山和桐柏山之间南下与天气尺度西南气流交汇形成局地中尺度辐合线有关;红外云图上特大暴雨MCS形态为指状云团,由不同生命史阶段的子云团构成,是产生持续性强降水的云团的显著特征。
张家国岳阳王珊珊邓红张蒙蒙
关键词:特大暴雨MCS
2012年特殊地形下致洪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利用各种实况观测资料和GFS0.5×0.5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12日红安、7月13日黄陂和8月5日十堰山区特大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三次过程均在东北冷涡和低空急流的影响下形成,动力特征既有相同点:正差动涡度平...
李银娥王晓玲王艳杰王珊珊柳草
关键词:特大暴雨过程东北冷涡低空急流地形抬升动力特征
文献传递
“6·18”江汉平原特大暴雨中尺度特征被引量:6
2012年
利用NCEPGFS再分析资料(分辨率0.5°×0.5°)以及地面、新一代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针对2011年6月18日江汉平原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江汉平原附近深厚的中尺度低涡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对流层中层和边界层的干线以及地面中尺度低压是其主要触发机制,强大的西南急流发展为暴雨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雷达回波特征分析表明,0℃层以下大于45dBz回波垂直伸展厚度、垂直液态含水量大小与10min降水量有非常好的一致性。
吴翠红王珊珊
关键词:特大暴雨中尺度低涡雷达回波干线
峡谷地形对两次大暴雨过程的增幅作用对比分析被引量:29
2013年
利用湖北省加密自动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逐6 h的NCEP/GFS再分析资料以及FY2E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对2012年6月29日、7月4日湖北省两次大暴雨过程中峡谷地形的增幅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在有利的背景场及环境条件下受三峡谷地特殊地形影响而产生,冷暖空气相互对峙并配合峡谷地形的阻挡作用,迫使近地层水平流场、垂直流场发生改变,同时流入峡谷的地面气流与复杂地形相互作用,在峡谷内产生局地气旋性小环流或气流汇合区,地形性涡旋的生成对降水增幅起到关键作用;两次过程的不同之处是,前一过程中,冷空气作用更显著、不稳定能量累积更多、峡谷地形增幅作用更复杂,其中包括狭管效应、喇叭口效应及迎风坡地形效应,所以其降水效率更高、雨强更大。
吴翠红张萍萍龙利民王海燕王珊珊周金莲
关键词:大暴雨
湖北省西南气流型暖区暴雨相关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其他常规观测资料,对湖北省西南气流型暖区暴雨相关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类暖区暴雨主要发生在鄂东南地区,容易形成极端暴雨;低空急流是最主要的一个影响系统,低层强烈暖平流配合中层小股弱干冷空气,形成上干冷下暖湿层结,是本类暖区暴雨主要的不稳定建立机制;主要水汽输送通道有3条,水汽输送高度主要位于850 hPa附近,水汽辐合高度则位于850 hPa以下;暴雨发生过程中,0~1 km和0~3 km垂直风切变增长明显,其中0~3 km垂直风切变平均值可达11.6 m/s以上,对暴雨区的指示作用更显著;主要动力启动机制是低层风速辐合,而动力加强机制则来自于高低空急流耦合,在这个过程中,高空辐散加强,次级环流形成,从而形成强烈上升运动。
张萍萍董良鹏钟敏王珊珊陈璇
关键词:极端暴雨高低空急流耦合
基于机器学习的格点气温预报订正方法
2024年
使用2017年9月至2021年3月国家级业务化运行的智能网格实况分析产品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模式(EC)产品,根据湖北省的地理分布特征构建6个分区,采用基于LightGBM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的气温预报方法,生成湖北省0.05°×0.05°格点气温预报产品。利用2021年4—9月的预报产品和格点实况资料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基于机器学习的气温预报方法(MLT)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其在0~72 h时效内优于中央气象台下发的气温精细化指导预报(SCMOC)和EC产品;MLT在山区的误差较平原大,但山区的订正幅度大于平原,日最高气温的订正幅度大于日最低气温的订正幅度;4—9月MLT、SCMOC、EC产品的平均绝对误差(MAE)日变化都呈现了白天偏高、夜间偏低、午后凸起的单峰特征,MLT的MAE值较SCMOC和EC产品的更低,并且在转折性天气中仍具有优势;站点检验与格点检验结论一致,基于格点建模的气温预报产品对站点预报同样得到了订正。机器学习在格点气温的模式订正方面可以作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
方鸿斌王珊珊王晓玲谭江红鲁礼炳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