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海斌

作品数:4 被引量:34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历史地理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全新世
  • 2篇遗址
  • 2篇陶寺遗址
  • 2篇黄土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东周
  • 1篇东周时期
  • 1篇剖面
  • 1篇气候重建
  • 1篇全新世黄土
  • 1篇人地关系
  • 1篇人地关系研究
  • 1篇文化
  • 1篇文化背景
  • 1篇临汾盆地
  • 1篇聚落
  • 1篇聚落考古
  • 1篇考古

机构

  • 4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李拓宇
  • 4篇莫多闻
  • 4篇王海斌
  • 3篇张翼飞
  • 2篇任小林
  • 2篇郭媛媛
  • 1篇朱高儒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古地理学报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陶寺古城形成与选址的环境与文化背景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临汾地区的陶寺遗址是黄河中游地区发现的夏代之前的都邑性古城。通过对临汾地区和陶寺遗址区域自然环境条件的研究和分析,结合区域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探讨了陶寺古城的形成原因以及选址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至陶寺文化时期,临汾盆地由于较为暖湿的气候条件、良好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条件,区域内的新石器文化获得了持续发展。仰韶文化中晚期,我国中原地区及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均获得了快速发展。临汾地区不仅处于这一文化发达区域的中心位置,而且地处我国中原核心地区同北方和东北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上,同时也是我国东西向文化交流的通道之一,由于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临汾地区的区域文化优势地位逐渐显露出来。相当于龙山文化晚期的陶寺文化时期,相较其他中原核心地区,临汾地区受水患影响较小,区域文化的强势地位进一步凸显,因而成为都邑性古城兴起之地。陶寺文化时期,古城所在的黄土台地冲沟尚未下切,南河和宋村沟均为宽浅的沟谷型河流,高于平原地面的黄土台地既有利于设防又能有效规避水患,在塔儿山上游地区拥有较大汇水面积的南河和宋村沟又可以提供丰富稳定的水源,因而是营建古城的理想场所。
王海斌莫多闻李拓宇
关键词:陶寺遗址文化背景古地貌古水文
晋南全新世黄土剖面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22
2013年
通过对晋南地区中梁铁厂全新世黄土剖面常量元素含量分析和粒度、磁化率及光释光年代测定,探讨全新世以来该剖面的化学风化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剖面沉积物的Al2O3、TFe2O3、K2O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三者含量在古土壤层中较高,代表气候暖湿;剖面常量元素含量与UCC对比具有富Ca而贫Na、K的特征;剖面总体处于低等化学风化强度,介于陕西扶风和宁夏彭阳的剖面之间,其中古土壤层处于中等风化强度,Ca、Na大量淋失。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该区全新世以来气候经历了"气候回暖→温暖湿润→气候转凉→持续干凉"的转化过程。1.2-2.5 ka BP期间区域地表流水作用较强,导致了Ca的相对淋失。
李拓宇莫多闻朱高儒王海斌张翼飞郭媛媛
关键词:全新世黄土剖面古环境
临汾盆地陶寺遗址附近全新世黄土剖面的环境指标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在对临汾盆地陶寺遗址北城墙外全新世黄土剖面粒度、磁化率、Rb/Sr值和CaCO3含量等气候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和考古学资料,探讨该剖面记录的环境信息及其与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全新世早期(10.5~9.6 kaBP),东亚冬季风较弱,风化成壤作用增强,气候由凉干转向暖湿;全新世早中期(9.6~4.9 kaBP),风化成壤作用最强,气候最为暖湿;全新世中后期(4.9~2.5 kaBP),风化成壤作用较之前有所下降,气候较之前温干,但较现今暖湿;全新世晚期(2.5 kaBP)以来,东亚冬季风增强,风化成壤作用较弱,气候较为凉干。暖湿气候期与文化的繁荣发展时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凉干气候期植被的退化可能受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影响。
李拓宇莫多闻胡珂王海斌郭媛媛张翼飞任小林
关键词:全新世环境变化临汾盆地陶寺遗址
晋南地区仰韶至东周时期人地关系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基于晋南地区全新世黄土剖面样品的光释光(OSL)测年和磁化率数据,恢复该区全新世以来的古温度和古降水,并结合该区仰韶至东周时期文化发展特性及各时期考古聚落在不同地貌类型上的分布比例,探讨晋南地区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表明,仰韶早期和中期,气候较为暖湿,古土壤发育,利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仰韶晚期气候由暖湿向温干转换,可能对文化发展有一定影响。龙山时期温度和降水较之前有所下降,但气候仍较现今暖湿,又因相对干旱的气候促使先民积聚在水源地附近,以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该时期文化快速繁荣发展。夏、商和西周时期气候持续干凉化,文化发展受到制约。东周时期气候仍然较干凉,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环境因素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小。晋南地区仰韶到东周时期聚落主要分布在耕作条件较好的冲积平原、台塬和山前倾斜平原上,在丘陵和山地上分布较少;随着气候的干凉化,仰韶到东周时期聚落在山前倾斜平原和台塬的分布比例有减小趋势,而在冲积平原的分布比例有增大趋势。
李拓宇莫多闻胡珂王海斌张翼飞任小林
关键词:全新世古气候重建聚落考古人地关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