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旻昕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慢性
  • 2篇肝炎
  • 1篇代谢
  • 1篇代谢性
  • 1篇碘油
  • 1篇动脉化疗
  • 1篇动脉化疗栓塞
  • 1篇动脉化疗栓塞...
  • 1篇豆状核
  • 1篇豆状核变性
  • 1篇短期疗效
  • 1篇短期疗效观察
  • 1篇修饰
  • 1篇血栓
  • 1篇血栓性
  • 1篇血栓性血小板...
  • 1篇血栓性血小板...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减少
  • 1篇血小板减少性...

机构

  • 6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6篇王旻昕
  • 4篇黄元成
  • 2篇张振纲
  • 2篇田德英
  • 1篇吴凡
  • 1篇王俊帅
  • 1篇罗震
  • 1篇邹小静

传媒

  • 4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慢性重型肝炎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道
2009年
王俊帅王旻昕黄元成张振纲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重型肝炎乙肝标志物阳性乙肝相关性肾炎双下肢浮肿肾穿刺活检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158例围治疗期副反应观察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术后副反应,探讨其治疗措施。方法:通过临床查房及实验室检查,监测15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373人次TACE术后围治疗期不良反应,分析常见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计数罕见及严重并发症例数。结果:发热、腹痛与消化道症状为TACE术后最常见的不适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一过性的轻度肝功能损伤和白细胞增高。严重肝肾功能损伤及脏器栓塞少见,围手术期死亡率低。结论:TACE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术后不良反应较为常见,但通过内科综合治疗多可好转。严重副反应个别发生,可危及生命。
王旻昕罗震邹小静黄元成田德英
关键词:碘油
高尔基体α-甘露糖苷酶Ⅰ介导HBV去甘露糖修饰以逃逸树突状细胞DC-SIGN免疫识别的研究
目的:  探寻高尔基体α甘露糖苷酶Ⅰ(Golgi MⅠ)介导的HBV(乙型肝炎病毒)的去甘露糖修饰,是否能使病毒逃逸树突状细胞(DCs)表面DC-SIGN的免疫识别及其机制。将DC-SIGN基因沉默后,观察DCs在野生型...
王旻昕
关键词:免疫识别
原发性肝癌患者合并食神鞘氨醇杆菌感染1例
2009年
王旻昕黄元成张振纲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患者杆菌感染鞘氨醇体温波动头孢哌酮
替诺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0例短期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观察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CHB患者病历资料,均给予TDF 300 mg/d口服治疗。检测TDF治疗前后乙肝病毒耐药突变、血清ALT、HBeAg定量、HBVDNA定量,以及肾功能、血常规和甲胎蛋白等指标。结果:治疗第8周时HBVDNA不可测比率,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患者较ALT≥2倍ULN的患者高(P=0.022),HBeAg阴性患者比HBeAg阳性患者高(P=0.004),拉米夫定(LAM)非耐药患者比LAM耐药的患者高(P=0.029),治疗第24周时,上述病毒学应答率的差异均消失,所有患者达到HBVDNA不可测的比率为85.0%,ALT正常率为100%,HBeAg阳性患者均未出现HBe血清学转换。患者治疗初始与治疗24周时相比,甲胎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及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的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替诺福韦酯治疗CHB应答迅速,治疗24周HBVDNA检测不到的比率高(85.0%),达到HBe血清学转换比率低(0%),未出现明显副作用。
王旻昕吴凡田德英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病毒耐药
成人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诊疗进展被引量:4
2013年
肝豆状核变性(WD)为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的遗传代谢性疾病,近年来成年人确诊病例也有所增多,现将近年来成人WD的国内外临床诊疗进展进行梳理,供同行参阅斧正。 1 发病机制 WD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病,发病率为1/30000—100000[1],致病基因为位于13q14.3基因的ATP7B的基因突变。ATPTB编码铜转运P型三磷酸腺苷酶[2],
黄元成王旻昕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成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遗传代谢性疾病三磷酸腺苷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