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颖

作品数:16 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7篇脉络膜
  • 6篇血管
  • 5篇血流
  • 4篇视网膜
  • 4篇青光
  • 4篇青光眼
  • 4篇肿瘤
  • 4篇网膜
  • 3篇血管瘤
  • 3篇血管造影
  • 3篇眼底
  • 3篇荧光
  • 3篇造影
  • 3篇视盘
  • 3篇脉络膜血管
  • 3篇脉络膜血管瘤
  • 3篇开角型
  • 3篇开角型青光眼
  • 3篇激光
  • 3篇孤立性脉络膜...

机构

  • 16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作者

  • 16篇沈颖
  • 8篇黎蕾
  • 6篇张勇进
  • 6篇王文吉
  • 6篇高巧云
  • 5篇孙兴怀
  • 4篇钱江
  • 4篇徐格致
  • 3篇褚仁远
  • 2篇戴毅
  • 2篇金晓红
  • 2篇余晓波
  • 2篇刘卫
  • 2篇杨幼明
  • 2篇姜春晖
  • 2篇罗传淇
  • 2篇郭文毅
  • 2篇李俊
  • 1篇何麟
  • 1篇俞笳

传媒

  • 4篇中华眼底病杂...
  • 3篇中国眼耳鼻喉...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中华眼科杂志
  • 2篇眼科新进展
  • 1篇眼科研究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2
  • 2篇200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白点状眼底改变一例被引量:1
2011年
患者女性,39岁。体检发现“眼底白点”,到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就诊。追问病史,患者主诉自幼夜间视力差,但长时间在暗处适应后视力可完全恢复。其妹也存在类似情况。全身体检末见异常。眼部检查:双眼裸眼视力均为1.0。双外眼及眼前节无异常,玻璃体无混浊。
薛康沈颖陈倩王敏
关键词: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眼底改变裸眼视力眼部检查视力差
多灶性脉络膜炎临床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表现特征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探讨多灶性脉络膜炎 (MFC)患者的临床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表现的特征。 方法 经临床及 FFA确诊为 MFC患者 8例 ,分析总结其临床及 FFA的表现。 结果  8例患者均为双眼高度近视 (- 6 .0 0~ - 8.0 0 D) ,年龄 16~ 32岁 ,7例为女性 ,1例为男性。 8例患者双侧眼底后极部均有散在黄白色点状病灶 ,其中 6例还伴有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膜 (CNV) (双眼 2例 ,单眼 4例 )。 8例患者眼底病灶都较多 ,严重程度相近 ,玻璃体内有少量炎性细胞 ;7例 FFA早期眼底黄白色病灶为弱荧光 ,后期染色 ;伴有 CNV病灶周围有出血者 ,FFA显示有相应表现。 结论 MFC多发生于近视患者 ,年轻女性多见 ,多双眼发病 ,眼底表现为以后极部为主的多个黄白色斑点 ,FFA早期活动性病灶表现为弱荧光 ,后期染色。可伴发
张勇进王文吉黎蕾沈颖高巧云
关键词:FFA多灶性CNV脉络膜炎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共焦扫描激光多普勒视网膜血流图
2001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血流动力学障碍机制.方法:应用共焦扫描激光多普勒视网膜血流图对91例173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视乳头和视网膜的血流进行了检测.结果:视乳头平均血容量、流量和红细胞移动速率分别是105.47±47.42,3231.07±1486.06,8.39±2.82;筛板处平均血容量、流量和红细胞移动速率分别是7.88±4.64,122.17±84.07,0.44±0.28;盘沿处平均血容量、流量和红细胞移动速率分别是18.48±14.20,478.18±437.88,1.56±1.17;盘缘外视网膜平均血容量、流量和红细胞移动速率分别是14.15±6.04,268.48±138.50,0.95±0.46;视网膜平均血容量、流量和红细胞移动速率分别是18.09±6.56,352.45±189.63,1.24±0.60;血管、筛板和视网膜的血容量、流速和红细胞移动速率和正常眼比较都有明显下降.结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存在着血流动力学障碍.
李俊孙兴怀沈颖褚仁远
关键词: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视乳头激光多普勒血流图
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联合错构瘤二例被引量:5
2008年
例1 男,40岁。因右眼视物重影1年于2006年4月28日来我院就诊。不论眼外伤史,眼病家族史和既往眼病史。全身检查无异常。眼科检查:视力:右眼1.5,左眼0.9,右眼眼前节检查正常,眼底见视盘上方灰白色扇形隆起,
俞笳黎蕾徐格致沈颖高巧云姜春晖
关键词:色素上皮错构瘤视网膜肿瘤病例报告
光动力学治疗黄斑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和总结光动力学治疗黄斑部脉络膜血管瘤方法和近期效果。方法:经临床、荧光血管造影及B超检查确诊为黄斑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并伴有黄斑水肿患者5例,最佳矫正视力0.04-0.5,B超检查最大厚度2.5-3.8mm,最大直径为7.7-9.4 mm,视网膜脱离0.5-4 mm,1例伴有视网膜囊肿。光动力学治疗为静脉注射维速达尔(6 mg/m2体表面积)15min后689nm激光照射,激光参数为50-75 J/cm2,时间为83-125 s,1-2个光斑,随访时间15-28周。结果:治疗后最后随访视力为0.04-1.0,B超检查示2例于治疗后1个月时肿瘤难以测出,3例厚度0.7-3.0mm,最大直径为7.6-8.6 mm,4例视网膜脱离消失,1例视网膜脱离1 mm但视网膜囊肿消失。结论:光动力学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安全有效,特别对位于黄斑部脉络膜血管瘤,光动力学治疗可使瘤萎缩并保存或提高视力。
张勇进王文吉黎蕾高巧云沈颖
关键词:脉络膜血管瘤光动力治疗荧光血管造影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在眼科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01年
沈颖褚仁远
关键词: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眼科学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光动力疗法治疗观察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采用PDT连续治疗的14例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患者均经过临床常规眼科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以及B型超声等检查确诊。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0.01~0.8;B型超声检查肿瘤直径为7.2~9.8mm,最大直径平均为(8.4±0.8)mm,厚度为1.7~4.9mm,最大厚度平均为(3.5±0.9)mm。8例患者同时合并有视网膜脱离,其高度为0.5~4.0mm,1例伴有视网膜囊肿。PDT治疗时静脉注射维替泊芬,剂量为6mg/m^2,10min内注射完毕。5min后应用689nm波长激光进行照射,激光参数为50~75J/cm^2,时间83~125s,1~4个光斑。治疗后随访时间为3~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9.1个月。结果最后随访时视力为0.04~1.0。其中,8例视力提高2行以上,6例视力稳定(变化不超过2行)。B型超声检查,4例患者肿瘤难以测出;其他10例患者肿瘤直径O~8.0mm,最大直径平均为(5.0±3.4)mm,肿瘤厚度为0~3.5mm,最大厚度平均为(1.6±1.3)mm。7例患者视网膜脱离消失,1例视网膜仍脱离1mm但视网膜囊肿消失。结论PDT治疗可使脉络膜血管瘤肿瘤萎缩,视网膜下液消失,视网膜复位,达到提高或保存视力的目的;是治疗包括位于黄斑部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安全有效方法。
张勇进王文吉徐格致钱江黎蕾高巧云沈颖
恒河猴慢性青光眼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生物学特性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建立两种激光光凝的恒河猴慢性高眼压性青光眼模型,评价模型眼的相关生物学特性。方法成年恒河猴15只,分别采用半导体倍频532激光和氩激光,在房角镜下对功能小梁网区行360°光凝。对其中7只恒河猴分别采用A超、视网膜断层成像仪和视网膜血流仪进行模型眼和另侧对照眼的眼球及视盘形态、血流参数的检测。结果两种光凝模式相比,眼压升高后第4周,倍频532激光组平均眼压为48.4±10.3mmHg,氩激光组平均眼压为44.2±7.0mmHg,倍频532激光组与氩激光组的三次光凝成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除视盘面积外,恒河猴模型眼的视杯形态指数、杯盘面积比、盘沿面积、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平均厚度,与对照眼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眼轴和前房深度与对照眼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筛板血流量、血流速度和红细胞移动速率与对照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两种激光光凝恒河猴小梁网均可用以建立慢性高眼压性青光眼模型,模型眼出现青光眼眼底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
戴毅孙兴怀郭文毅杨幼明余晓波钱韶红沈颖金晓红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恒河猴青光眼慢性比差小梁视盘
共焦激光断层扫描评价黄斑裂孔手术解剖疗效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探讨共焦激光断层扫描 (scanning laser tomography,SL T)在评价黄斑裂孔手术疗效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德国海德堡公司的视网膜断层扫描仪 (Heidelberg retina tomograph,HRT) ,检测14例黄斑裂孔患者 15只患眼黄斑部视网膜地形图参数 ,并对其中 11只眼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前后视网膜地形图差异进行分析。 HRT扫描野设置为 15°× 15°,扫描深度范围为 1.5~ 2 .0 mm。每只受检眼探测 3次 ,取 3次图像的均值分析。 结果  HRT定量检测显示 15只眼黄斑裂孔的平均面积为 (0 .4 99± 0 .34)mm2 ,裂孔最大深度为 (0 .2 84± 0 .11) mm。 11只黄斑裂孔眼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裂孔周围视网膜高度较手术前明显降低 ,手术后裂孔最大深度为 (0 .0 6 3± 0 .0 4 ) mm。 结论  SL T能探测黄斑裂孔的三维结构 ,并作定量的地形图参数分析 。
常青赵培泉沈颖王文吉
关键词:黄斑裂孔视网膜穿孔外科手术疗效评价
脉络膜转移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特征及其与脉络膜黑色素瘤的鉴别诊断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 探讨脉络膜转移癌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及其与脉络膜黑色素瘤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2004年3月至2007年4月就诊的22例(23只眼)脉络膜转移癌患者临床资料和FFA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同期行眼球摘除且经病理检查确诊的31例(31只眼)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作为对照.患者FFA图像特征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根据脉络膜转移癌患者的眼底表现,肿瘤可分为孤立扁平型(肿瘤高度<3 mm)、孤立隆起型(肿瘤高度>3 mm)、弥漫型3类.3类脉络膜转移癌的FFA图像特征:动脉期肿块呈低荧光,造影过程中逐渐出现高荧光;动静脉期肿块边缘毛细血管扩张,造影早期至晚期肿块边缘针尖样高荧光渗漏,这两种表现主要见于孤立扁平型肿瘤;肿块中可见肿瘤血管,其与视网膜血管呈双循环特征,此种表现主要见于孤立隆起型肿瘤.脉络膜转移癌与脉络膜黑色素瘤的FFA图像特征比较,仅显示肿块边缘针尖样高荧光渗漏发生率明显不同,脉络膜转移癌为73.91%(17/23),脉络膜黑色素瘤为16.13%(5/3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针尖样高荧光渗漏对两种肿瘤鉴别诊断的灵敏度为73.91%,特异度83.87%,准确度79.63%,阳性预测值77.27%,阴性预测值81.25%.结论 FFA有助于脉络膜转移癌的诊断,针尖样高荧光渗漏在脉络膜转移癌与脉络膜黑色素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黎蕾王文吉陈荣家钱江罗传淇张勇进沈颖叶晓峰高巧云
关键词:脉络膜肿瘤黑色素瘤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