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建峰

作品数:26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语言文字
  • 4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2篇修辞
  • 6篇西方修辞
  • 6篇论辩
  • 5篇修辞学
  • 5篇布斯
  • 4篇跨文化
  • 4篇访谈
  • 4篇访谈录
  • 3篇维度
  • 2篇道理
  • 2篇形式逻辑
  • 2篇修辞观
  • 2篇修辞思想
  • 2篇修辞研究
  • 2篇学术界
  • 2篇中国软实力
  • 2篇软实力
  • 2篇受众
  • 2篇西方学术界
  • 2篇非形式逻辑

机构

  • 26篇福建师范大学
  • 4篇温莎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 1篇麦吉尔大学
  • 1篇路易斯维尔大...
  • 1篇闽江学院
  • 1篇美国迈阿密大...
  • 1篇密歇根大学
  • 1篇美国犹他大学

作者

  • 26篇汪建峰
  • 1篇毛履鸣
  • 1篇刘亚猛
  • 1篇李秀香
  • 1篇文闽玲

传媒

  • 11篇当代修辞学
  • 4篇外国语言文学
  • 2篇修辞学习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福建工程学院...
  • 1篇宁德师专学报...
  • 1篇宁德师范学院...
  • 1篇话语研究论丛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同意”与“倾听”:布斯修辞思想的由来与发展被引量:2
2011年
修辞学家兼文学批评家布斯认为,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修辞无论是作为一门学科还是作为一种实践,都处于低谷期,原因主要是"现代主义思想"迷信未在根本上被动摇。他以罗素的思想为切入点,对植根于现代主义思潮的几个主要教条逐一进行严厉的批判,以揭示自柏拉图以来"以反修辞之名行修辞之实"、明修现代主义这一"栈道"而却又暗渡修辞这一"陈仓"的话语策略。以此为基础,他提出了"同意修辞"理论,又提倡"倾听修辞"(Listening Rhetoric)。"同意"和"倾听"是其修辞思想的一体两面。
汪建峰
论掌握西方修辞对于提高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性被引量:3
2008年
硬实力和软实力构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前者仍然在综合国力中占据着支配地位而后者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甚至表现出取前者而代之的潜力与倾向。中国若不掌握西方修辞,便会在国际话语交流中始终处于疲于应付、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更难以在修辞上与国际"接轨",赢得国际舆论对中国独特发展模式的理解与赞赏,也就是说,难以提高自身的软实力。掌握西方修辞并在对外话语交流中善于开发利用各种修辞资源并灵活采用各种修辞策略,在修辞上与西方话语伙伴周旋,是提高我国软实力的根本途径。
汪建峰
关键词:西方修辞软实力话语策略
美籍华人修辞的形成--解读中式签语饼被引量:3
2014年
本文摘选于《中美混合修辞的崛起——兼读中式签语饼》(Reading Chinese Fortune Cookie:The Making of Chinese American Rhetoric,Utah UP,2006)的第一章。此章提出并运用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来阐述当今全球化中的混合修辞的形成。每当不同的、相互之间充满着权力不平衡和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历史的修辞传统在修辞边境互相接触、互相碰撞、互相争夺话语权时,混合修辞就会脱颖而出。本文以中式签语饼为隐喻,以作者个人经历为案例,阐释重点落在中美混合修辞即中国和美国修辞行为的形成上。当中国和美国修辞行为在不同场景下经历各种形式的碰撞后,就会产生新的话语行为和经历,并且这些话语行为和经历不显示统一性或和谐性,它们永远处于一种变动状况,或像文化理论家洪美恩所说的"异中之合"。本文进一步指出,中美混合修辞,源于共存和互相交织,这种过程本身必然嵌入冲突和矛盾,结果是孕育出一种间性修辞人格,形成所谓的"异质性共鸣",从而挑战偏见、颠覆二分法、模糊或溶解界限。像任何其他边界修辞一样,中美混合修辞很可能面临形形色色的潜在危险,包括对它抱有盲目的崇拜、恐惧、不解、误解或沉默不语。然而,在这些潜在危险相遇的过程之中,必然会崛起一种新的人格、新的知识和新的话语。
毛履鸣汪建峰(译)
关键词:和谐性
写作与修辞研究的跨语言方法被引量:3
2016年
近年来,尽管美国大学写作教学与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然而,跨语言方法已逐渐成为其主流范式。这一方法有别于单语制意识形态制约下的多语言、跨语言、跨文化等写作模式,亦有别于传统的多语制方法。跨语言方法认为,语言既不是人们置身其中写作的一套稳定的、内在一致的、独立的实体,也不是它们在同样稳定、内在一致和独立的语境中所从事的翻译。相反,语言、语言使用者及语境总是不断变化的和合成的。跨语言方法不是从严格意义上作者置身其间的空间概念来理解语言、语言使用者身份以及语境的,相反,他们所坚持的是所有这三者的时空性:语言、语言使用者身份以及语言应用的语境都被理解为是言语行为的不断变化的产物。跨语言方法对语言差异进行重新界定,并由此对单语制的语言意识形态发出激烈的挑战。这一方法改变了我们针对话语所提出的问题,扩大了我们所关注的话语范围,并且转变了我们针对话语的注意力。跨语言方法认为,差异乃是所有写作所无法规避的特征,对一些作者和言说者所持有的主流文化特权加以反制,反对把一些写作和话语凌驾于另一些写作和话语之上;语言是一种实质的社会实践,有其时空的特性,主张将语言回归其语境,认为语境是一切话语行为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和结果。跨语言方法给修辞的工作机理和研究带来了新问题,为修辞学者一直以来所持有的疑问提供了新视角。
布鲁斯·霍纳陆敏湛汪建峰
关键词:大学写作修辞研究
论掌握西方修辞对于提高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性
硬实力和软实力构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前者仍然在综合国力中占据着支配地位而后者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甚至表现出取前者而代之的潜力与倾向。这是本文之立意背景。 国内学术界已从政治或文化的角度就如何增强我国软实力进...
汪建峰
关键词:修辞软实力综合国力
文献传递
西方论辩研究传统视野中的逻辑与修辞——加拿大温莎大学哲学系汉斯·汉森教授访谈录
2024年
汉斯·汉森教授是加拿大籍哲学家,是国际论辩研究领域知名学者。如访谈所示,其研究一向以逻辑为旨归。本次访谈的内容涉及西方论辩研究的三个路径、逻辑作为中国论辩(证)研究的主流范式、论辩与举证责任、推定与认定、非形式逻辑的谬误研究以及政治修辞与论辩等。笔者希冀通过本次访谈来引发国内论辩学者的反思,对国内大学哲学系开展逻辑学研究、大学批判性思维(思辨性)课堂教材内容等进行梳理和自我批评,增进对于论辩(论证)的理解,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升论辩效果。
汪建峰汉斯·汉森
关键词:讲道理逻辑辩证修辞
西方修辞与西方的中国形象塑造被引量:4
2007年
本文认为,开始于13世纪、之后频繁出现在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塑造是典型的修辞行为.从本上说是一种修辞构筑。本文重点从西方修辞的角度论述西方的中国形象塑造,为国内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与解读模式。
汪建峰
关键词:西方修辞
关于论辩风格的新思考被引量:1
2021年
在弗朗斯·H.凡·埃默伦看来,论辩的风格主要有三层含义:其一,话题选择的维度,是指论辩者就立场、出发点以及论述或其他论述步骤所做的选择;其二,受众要求的维度,是指论辩者对论述步骤加以调适,使之与目标受众或读者的观念和价值体系贴近;其三,呈现维度,是指论辩者充分运用一些言语或非言语手段以推进论述步骤。这意味着,相较于语言风格的流行见解,论辩风格的语义显然更为广阔和具体。在论辩话语中,论辩风格这三层意思分别体现于三个论辩手段之中,它们是指分析性概览即所采取的论述步骤,论述套路即论辩者所选择的维护己方立场的论辩路径,以及论辩谋略即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所要涉及的策略性考虑。为了说明三者在论辩实践中的具体含义,弗朗斯·H.凡·埃默伦讨论了论辩风格三个维度的不同特征,其依据是两个基本理论范畴,即分离式论辩风格和嵌入式论辩风格。二者在论辩话语中有迹可循,所有论辩风格都可以说是此二者衍生而来的变体。
弗朗斯·H.凡·埃默伦汪建峰
沃尔顿论辩理论的修辞学维度——道格拉斯·沃尔顿教授访谈录被引量:4
2019年
问:沃尔顿教授,您好!在国际论辩研究界,您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中国有一个成语,叫“著作等身”。就您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极为罕见的多产性而言,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您的研究生涯,大概一点不为过,完全名副其实。所以,第一个问题是,有这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研究成果,您希望给国际论辩研究留下什么样的学术遗产?答:就我个人而言,过多地谈论一个人在其学术研究领域的遗产这个话题,是一个错误。我只不过是在一个时期,致力解决论辩研究领域的一个问题。我的目标是找到有效的办法和工具,寻求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
汪建峰道格拉斯·沃尔顿
关键词:沃尔顿道格拉斯访谈录修辞学维度学术遗产
介乎辩证理性与修辞有效性的论辩区间——弗朗斯·范·爱默伦教授访谈录被引量:4
2019年
问:您好,范·爱默伦教授!第一个问题是,在温莎大学跨学科论辩研究博士点创立演讲中,您提到要把“论辩”重新界定为“交流活动”。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新定义?有什么特殊考虑?答:我不是有意要将“论辩”(argumentation)重新定义为“交流活动”(communicative activity)。实际上,这是我1970年代末从事论辩研究以来所采用的定义。我只是想要强调,正如我一如既往地这么说,论辩绝非只是涉及推理(如一些逻辑学家似乎认为的)那么简单,论辩更多涉及与人的交流和互动。论辩总是致力于说服他人,使人相信一个观点是可以接受的。
汪建峰弗朗斯.范.爱默伦
关键词:论辩辩证理性访谈录有效性修辞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