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毕勤成

作品数:248 被引量:641H指数:13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理学核科学技术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70篇期刊文章
  • 57篇专利
  • 20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6篇理学
  • 20篇核科学技术
  • 10篇航空宇航科学...
  • 8篇化学工程
  • 7篇机械工程
  • 6篇文化科学
  • 5篇电气工程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电子电信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69篇传热
  • 40篇超临界
  • 38篇两相流
  • 30篇换热
  • 28篇锅炉
  • 26篇传热特性
  • 21篇水冷壁
  • 20篇超临界压力
  • 17篇直流锅炉
  • 16篇螺纹管
  • 15篇内螺纹管
  • 14篇壁温
  • 14篇超临界水
  • 12篇热系数
  • 12篇高温高压
  • 11篇电机
  • 11篇流型
  • 10篇换热特性
  • 9篇反应堆
  • 8篇液滴

机构

  • 248篇西安交通大学
  • 22篇西安建筑科技...
  • 11篇华北水利水电...
  • 7篇哈尔滨锅炉厂...
  • 7篇华北电力大学
  • 6篇大连理工大学
  • 6篇华北水利水电...
  • 6篇西安石油大学
  • 5篇西安理工大学
  • 3篇南京理工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深圳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 2篇中国原子能科...
  • 2篇西安热工研究...
  • 2篇信阳师范学院
  • 2篇陕西科技大学
  • 2篇西安航天动力...
  • 2篇上海锅炉厂有...

作者

  • 248篇毕勤成
  • 59篇陈听宽
  • 27篇杨冬
  • 23篇郭亚军
  • 18篇王为术
  • 17篇王汉
  • 17篇刘朝晖
  • 16篇何永清
  • 15篇刘朝晖
  • 15篇罗毓珊
  • 15篇杨朝初
  • 14篇朱晓静
  • 13篇王腾
  • 11篇冯松
  • 10篇郑建学
  • 10篇冯全科
  • 8篇张涛
  • 8篇朱玉琴
  • 8篇刘伟民
  • 8篇潘辉

传媒

  • 25篇西安交通大学...
  • 20篇核动力工程
  • 17篇热能动力工程
  • 14篇工程热物理学...
  • 14篇化工学报
  • 9篇中国电机工程...
  • 6篇动力工程
  • 6篇热力发电
  • 5篇推进技术
  • 4篇原子能科学技...
  • 3篇发电设备
  • 3篇太阳能学报
  • 3篇化学工程
  • 3篇锅炉技术
  • 2篇机械工程学报
  • 2篇化工机械
  • 2篇石油学报(石...
  • 2篇核科学与工程
  • 2篇华北水利水电...
  • 2篇应用基础与工...

年份

  • 6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17篇2021
  • 18篇2020
  • 11篇2019
  • 13篇2018
  • 9篇2017
  • 12篇2016
  • 12篇2015
  • 14篇2014
  • 11篇2013
  • 6篇2012
  • 12篇2011
  • 14篇2010
  • 7篇2009
  • 4篇2008
  • 11篇2007
  • 8篇2006
  • 13篇2005
2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正方形截面直通道内二次流现象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以空气-水为介质,通过可视化实验的方法,对边长为10 mm的正方形截面通道内空气-水垂直上升流动的两相流流型进行了实验研究,表观气速为0.04-100 m/s,表观水速为0.001-6 m/s.观察到了正方形截面通道内两相流动的典型流型,通过管外可视化及内视镜伸入管道内拍摄到清晰的环状流和爬动流流型,证实了正方形截面直通道内存在“二次流”现象,且对气-液两相流动的相分布有较大影响.将正方形截面爬动流与圆通道内的溪状流进行了比较,由于其中的作用力不同,它们在发生条件、流动形态及液膜形状上有很多异同点,圆通道内溪状流的液膜是随机出现和分布的,数条液带、液丝的位置不确定,尺寸相差悬殊.利用单能γ射线传感器测量了正方形通道内爬动流及环状流的液膜厚度,得到壁面上液膜厚度的分布图,证明了正方形通道内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大,二次流作用逐渐增强,使得壁面上液膜分布的不均匀,壁面中心处液膜最厚.
郭亚军毕勤成何永清
关键词:二次流环状流
一种用于核电站管道泄漏率试验的混合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核电站管道泄漏率试验的混合器,包括前部混合器与后部混合器,前部混合器内部设嵌套管,嵌套管与过热蒸汽管道相连通,前部混合器外部周向与过冷水管道相连通,过冷水经前部混合器的外部周向通道进入前部混合器内部与...
杨振东毕勤成王春明王艳苹杨林民王长东邢继张翔宇王晓江于凤云王宏杰李军
文献传递
采用双毛细管等流量法测量航空煤油RP-3的动力黏度被引量:6
2017年
为实现超临界压力下航空煤油RP-3的动力黏度测量,在原双毛细管黏度计对比计算法基础上,采用等流量法并引入离心力修正系数对测试段毛细管压降进行修正,测量压力可达10MPa,测量温度范围提高至306.6~673.4K。等流量法根据上下游毛细管质量流量相等,通过测试流体在上下游毛细管中的压降关系及下游测试段毛细管热膨胀系数推算出该流体动力黏度。该方法简便可靠,在所测温度范围内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1.16%~2.92%。通过纯物质十二烷及质量比为1∶1的正辛烷正庚烷二元混合物对等流量法进行标定,试验结果与文献值的相对偏差在±2.18%以内,相对偏差绝对平均值小于0.74%。在压力为3、4、5 MPa,温度为306.6~673.5K的条件下,采用该方法测量了航空煤油RP-3的动力黏度。该方法的应用可为进一步提高超临界航空煤油动力黏度的测量温度范围创造条件。
冯松毕勤成刘朝晖潘辉曹冬冬
新型板式换热器的传热与流动特性被引量:4
2014年
对一种新型相变板式换热器进行了实验研究,气侧流量范围为650~2000 kg/h,水侧流量范围为20~48m^3/h,重点研究了相变板式换热器总传热系数和压力损失随两侧流量的变化规律,并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总传热系数随着气水两侧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且随气侧流量增大的程度更为显著;水侧压降随水侧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但随气侧流量的变化没有明显关系;气侧压降随两侧流量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即流量增大,气侧压降也增大。
聂泽森毕勤成高彬
关键词:板式换热器相变总传热系数压降
超临界直流锅炉启动过程汽水膨胀的研究被引量:4
1998年
本文建立了超临界直流锅炉启动过程汽水膨胀的计算模型,并用试验进行了验证。利用该模型计算了哈尔滨锅炉厂开发设计的600MW超临界直流锅炉冷态、热态启动过程的汽水膨胀,为锅炉启动系统设计及拟定启动曲线提供了依据。
杨冬陈听宽侯书海毕勤成杨仲明李永兴
关键词:超临界压力直流锅炉锅炉
亚临界与近临界压力下垂直上升管内气-液两相流体摩擦阻力特性试验研究
2015年
以超临界600mW直流锅炉水冷壁管内气-液两相流体为研究对象,试验段尺寸为25×4 000mm,材质为1Cr18Ni9Ti.在压力为11~21MPa,质量流速为600~1 200kg·m^-2s^-1,干度为0~1的工况范围内,研究了工质压力、质量流速及质量含气率等参数对单相及气-液两相流体摩擦阻力的影响.在本文所获得的试验数据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拟合出可用于工程实际中计算水冷壁管内气-液两相流体摩擦阻力的关系式.
赵于毕勤成吕海财
关键词:水冷壁
利用有机工质无泵循环的连续发电装置
一种利用有机工质无泵循环的连续发电装置,属于中低温热源发电技术领域,用于将70~400℃范围内热源的热能通过动力循环转换为电能。该装置利用闪蒸喷射力与重力联合驱动,装置包括闪蒸喷射管束、磁球运动管束、储液罐、直线发电机单...
赵金乐张涛霍福强毕勤成
文献传递
一种模拟超临界水冷堆燃料元件的棒束试验件
一种模拟超临界水冷堆燃料元件的棒束试验件,包括密封绝缘件、陶瓷内衬管、加热管三个主要部件,通过给加热管通电发热来模拟燃料元件的裂变热,进行相关的热工-水力特性研究;密封绝缘件由顶部高压密封法兰、密封绝缘垫片、中部不锈钢外...
毕勤成王汉刘朝晖
文献传递
亚临界及近临界压力区内螺纹管两相流阻力特性的研究被引量:3
1995年
汽水两相流摩擦阻力压降的计算一直是两相流研究中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但至今为止,有关内螺纹管高压汽水两相流摩擦阻力特性的研究还很有限,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都很少。该文论述了内螺纹管两相流摩擦阻力的研究概况,并在西安交通大学高压汽水试验台上进行了内螺纹管汽水两相流摩擦阻力的试验研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计算内螺纹管摩擦压降的关联式。试验管为我国600MW超临界变压运行直流锅炉所采用的φ28×5.41mm的12Cr1MoV四头内螺纹管。试验压力为:13~22MPa,质量流速为:400~1800kg/m2·s,蒸汽干度为:0~1.0。
郑建学陈听宽罗毓珊毕勤成吴履琛王晓为刘宝森陈春达
关键词:内螺纹管汽水两相流锅炉
基于PIV技术流动调整器性能试验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管内流态畸变对压差式流量计的测量精度有较大影响。在流量计的上游安装流动调整器,可以达到改善甚至消除流态畸变、提高测量精度的目的。为了研究流动调整器的整流效果及性能,选取竖直双弯头(90°布置)和半开阀门(50%开度)两种涡发生器来产生流态畸变,采用PIV测速技术,对管束式流动调整器、AMCA调整器和Zanker流动调整器三种流动调整器的整流效果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无流动调整器情况,三种流动调整器均能明显起到改善流态畸变的作用。其中管束式流动调整器和AMCA调整器可以有效地消除径向速度波动和漩涡流动,而Zanker流动调整器消除速度不对称分布的能力最强,同时带来的压力损失也最大。
王瑞欣郭亚军屈鑫鑫桂淼毕勤成高彬
关键词:流量计流动调整器PIV
共2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