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曦
- 作品数:53 被引量:538H指数:12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下腔静脉病变的螺旋CT诊断被引量:16
- 2006年
-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病变的螺旋CT及下腔静脉CT血管造影(CTP)的影像特点。资料与方法40例肿瘤侵犯下腔静脉及下腔静脉病变,采用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及下腔静脉CTP检查,分析不同扫描模式及后处理图像所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密度变化特点及侧支循环形成。结果19例肝癌沿肝静脉侵犯下腔静脉,癌栓位于下腔静脉肝段及肝上段;邻近下腔静脉肝段的肝癌直接侵犯下腔静脉;6例轻度强化,未见明显侧支循环形成。9例肾癌沿肾静脉侵犯下腔静脉,癌栓位于肾上段,无强化,见肾包膜静脉侧支形成及性腺静脉增粗。5例下腔静脉血栓管腔狭窄或闭塞,呈节段性,壁不光整,可见条状或斑点状钙化,CTP后延迟扫描,病变段无明显强化,见明显的侧支循环。3例下腔静脉内血管平滑肌瘤病,起自子宫,沿卵巢静脉及髂静脉上行,经下腔静脉侵入右心房,病变密度较均匀,无钙化及坏死囊变,强化较明显,病变段附近见大量侧支循环形成。发育异常所致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syndrome)3例,表现为肝上段节段性狭窄,周围见大量的侧支循环形成。下腔静脉内平滑肌肉瘤1例,病变位于肝下段下腔静脉,呈节段性增粗,边缘不光整,密度不均,延迟CT扫描后不均匀强化,邻近见大量侧支循环形成。结论下腔静脉病变的CT表现以充盈缺损、无或轻-中度强化、管腔狭窄及侧支血管形成为特征,下腔静脉CTP的三维重建能立体显示管腔狭窄和侧支血管,合理的CT扫描模式有利于病变的诊断和确定手术方案。
- 郑金龙韩萍柳曦周承凯蒋南川陈艳雷子乔于群
- 关键词:螺旋CT
- 实验兔胡桃夹综合征模型的建立及其MSCTA评价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制作适于影像学研究的胡桃夹综合征(NCS)的动物模型,并应用MSCTA评价左肾静脉(LRV)的形态学变化。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LRV50%结扎组(A组)、LRV75%结扎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0只。采用探针腔外与LRV并行结扎的方法建立动物模型,A、B两组分别结扎LRV近下腔静脉(IVC)侧断面的50%和75%,并于结扎前后分别行MSCTA检查,测量并评价LRV的狭窄面积。通过C组与A、B组间LRV-IVC压差的测定,评估模型的可靠性。结果A与B组LRV实际和理论结扎狭窄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结扎后与C组比较LRV-IVC压差明显增大,其绝对值≥5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腔外结扎LRV制作的动物模型可真实地模拟NCS时LRV的形态和压力改变,MSCTA可对其进行客观评价。
- 赵龙柳曦史河水韩萍喻杰
- 关键词:胡桃夹综合征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动物
- 胡桃夹综合征的MSCTA与DSA对比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通过对比DSA检查结果,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NCS)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5例NCS患者的MSCTA后处理图像、DSA图像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左肾静脉(LRV)的形态、走行及空间结构。通过在MSCTA图像上测量狭窄处LRV的截面积(S1)与近肾端最宽处截面积(S2),计算LRV的狭窄程度,并与DSA结果进行比较。CT后处理技术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技术。结果MSCTA显示14例LRV狭窄程度分级与DSA完全相符,1例MSCTA诊断为III级,DSA诊断为II级。与DSA比较符合率为93.3%(14/15)。MSCTA评估LRV狭窄程度为(78.6±11.8)%,DSA评估狭窄程度为(76.4±12.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对NCS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为诊断该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 赵龙史河水韩萍梁惠民柳曦夏向文
- 关键词:胡桃夹综合征肾静脉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
- 195例国人正常左肾静脉的MSCT表现与测量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195例国人正常左肾静脉(LRV)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并测量有关数据,确定LRV各项测量指标95%可信区间,为LRV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回顾性随机选取195例正常肾血管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或腹部MSCT增强扫描资料,按年龄分为A、B、C三组,按性别分为男、女两组。利用MSCT血管后处理技术,观察LRV及其属支的空间走行、与邻近结构关系和断面形态,测量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A)之间夹角(a)、SMA与AA三角间隙内LRV断面中点水平SMA后缘与AA前缘距离(d);在LRV断面上分别测量:SMA与AA间隙内LRV前后径(r1)和截面积(s1);近肾侧LRV最大断面处前后径(r2)和截面积(s2),以及两者的比值qr(r2/r1)、qs(s2/s1);测量LRV长度(l)。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d、r1、r2、s1、s2、qr、qs、l值分别为:(49.45±21.11)°、(13.0±6.3)mm、(6.0±2.5)mm、(10.7±2.6)mm、(83.0±37.1)mm2、(127.2±43.4)mm2、(2.14±1.19)、(1.73±0.82)、(75.9±12.0)mm。各值呈正态分布,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49.45±2.96)°、(13.0±0.9)mm、(6.0±0.4)mm、(10.7±0.4)mm、(83.0±5.3)mm2、(127.2±6.3)mm2、(2.14±0.17)、(1.73±0.12)、(75.9±1.7)mm。性别组间仅q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分组间仅LRV长度(l)一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能够直观观察LRV的形态及与邻近结构关系,并进行相关测量,有助于LRV相关疾病的诊断。
- 樊艳青韩萍史河水赵龙柳曦周承凯吴红英雷子乔刘永华
- 关键词:肾静脉血管造影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中药白芨提取物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19
- 2003年
- 目的 探讨中药白芨提取物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 应用细胞培养方法 ,比较空白组、对照组及不同浓度白芨胶组之间人肝癌细胞系 (Hep G2 )细胞增殖率、凋亡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分泌水平的差异 ,并观察细胞培养上清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 (ECV 30 4)生长的影响。对Walker 2 5 6移植性肝癌大鼠行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分为对照组、单纯化疗组、碘油栓塞组及白芨微球栓塞组 ,每组 2 0只大鼠。栓塞术后 2周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细胞Ⅷ因子 [用以计算微血管密度 (MVD) ]、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表达情况。结果 细胞培养各组之间Hep G2细胞增殖率、凋亡率及上清液中VEGF浓度的差异无显著意义 ,但经白芨胶处理后的Hep G2细胞上清液可明显抑制ECV 30 4内皮细胞的增殖 ,当白芨胶浓度为 0 5、1 0、2 0、4 0、8 0 μg/ml时 ,内皮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 5 7 6 %、6 6 7%、86 4%、87 5 %、94 8% ,呈剂量依赖性。动脉化疗栓塞实验中 ,白芨微球栓塞组肿瘤MVD(血管计数 /视野 )为 5 9± 34,明显低于对照组 ( 81± 2 4)、单纯化疗组 ( 83±2 0 )及碘油栓塞组 ( 85± 2 4) (F =5 177,P =0 0 0 3) ;VEGF、b FGF的表达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白芨提取物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内?
- 冯敢生李欣郑传胜周承凯柳曦吴汉平
- 关键词:中药白芨提取物肿瘤血管生成肿瘤
- 磁共振神经成像在外周神经鞘膜瘤的应用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神经成像对外周神经鞘膜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外周神经鞘膜瘤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常规成像和结合短TI反转恢复时间成像(3D-STIR)增强序列扫描。分析和评价3D-STIR增强扫描序列对外周神经鞘膜瘤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比较常规MRI成像及3D-STIR序列增强扫描对外周神经鞘膜瘤诊断的征象和价值。结果27例外周神经鞘膜瘤患者,磁共振常规成像可以显示病灶的部位、数目、形态、体积、信号特征。3D-STIR增强扫描序列上均可清晰显示周围神经走行及病变同周围神经关系。结论磁共振常规序列及3D-STIR增强扫描序列对外周神经鞘膜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吕银章翟恒孔祥泉柳曦刘定西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外周神经神经鞘膜瘤
- 网球腿的MRI表现及发病机制探究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总结网球腿MRI特征,探索网球腿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5月至2018年6月我院符合纳入标准并经临床诊断的38例网球腿的MRI资料。所有受检者均行MRI平扫检查,扫描序列选取FSE冠状面T1WI、T2WI及横轴面质子密度加权成像。观察并记录腓肠肌(GM)及比目鱼肌(SM)相关部位液体聚集(血肿或积液)、肌腹和肌腱撕裂、小腿浅静脉曲张征象。结果冠状面T1WI、T2WI及横轴面观察出现GM内侧头(MGM)与SM肌间液体聚集30处(75.0%),GM外侧头(LGM)与SM肌间液体聚集11处(27.5%),MGM肌腱下液体聚集7处(17.5%),SM肌腱下液体聚集2处(5.0%)。聚集液体蔓延至内测缘小腿筋膜周围17处(42.5%)。聚集液体的上下径1.7~22.3cm,厚度0.2~3.5cm。GM撕裂共37处(92.5%),其中出现MGM腱腹移行部撕裂37处、LGM腱腹移行部撕裂15处,MGM肌腱撕裂24处、内外侧头肌腱同时撕裂3处、LGM肌腱撕裂2处。肌腱撕裂破口的最大径线1.2~27.0mm。MGM肌腹撕裂1处,GM内外侧头肌腹同时撕裂1处。SM的撕裂共15处(37.5%),其中出现SM腱腹移行部撕裂15处、肌腹撕裂2处、肌腱撕裂6处,肌腱撕裂破口最大径线2.5~14.9mm。出现跖肌肌腱撕裂4处(10%),3处出现小腿浅静脉曲张。结论网球腿是小腿三头肌及跖肌共同损伤所致,且MGM腱腹移行部和肌腱的撕裂是网球腿损伤的主要责任病灶。
- 代孟杨炼刘晓庆郑金龙刘小明段德宇柳曦
- 关键词:腓肠肌比目鱼肌
- 高场MRN诊断原发性周围神经肿瘤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3.0 T超高场磁共振神经成像(MRN)对原发性周围神经肿瘤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52例原发性周围神经肿瘤患者的MR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平扫及结合短T1反转恢复时间成像(3D-STIR)增强序列扫描。回顾性分析和评价3D-STIR增强扫描序列对原发性周围神经肿瘤诊断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比较常规MRI平扫及3D-STIR增强序列扫描对原发性周围神经肿瘤诊断的定位、定性的准确性和特异性。结果 52例患者中,神经鞘瘤32例,神经纤维瘤16例,神经纤维瘤病4例。所有患者的3D-STIR增强扫描序列像上均可清晰显示周围神经走行及病变同周围神经相关性,其中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90.4%,特异性95.2%。3D-STIR增强序列同手术组定性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19)且明显优于常规MRI平扫。结论 3D-STIR增强扫描序列对原发性周围神经肿瘤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龙茜柳曦孔祥泉李勇杨帆刘小明刘定西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 腕关节多层螺旋CT扫描参数、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关系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研究尸体标本腕关节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参数、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相互关系。方法腕关节尸体标本共4例,依次编为1~4号。扫描机型为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16螺旋CT扫描仪。每例尸体标本共进行11组扫描,第1~11组扫描采用的电流和电压依次为:1.80mAs、80kV;2.80mAs、100kV;3.80mAs、120kV;4.100mAs、80kV;5.100mAs、100kV;6.100mAs、120kV;7.120mAs、80kV;8.120mAs、100kV;9.120mAs、120kV;10.100mAs、100kV;11.100mAs、100kV。第1~11组均采用16×0.75mm准直器。第1~9组采用的螺距均为0.55,第10组和第11组扫描采用的螺距分别为1.0和1.5。3号标本加1组高电压、高电流扫描:140kV、300mAs。以上扫描球管旋转1周均为0.5s。扫描完成后重建1.0mm层厚、0.5mm间距薄层图像并传至Siemens多功能后处理工作站(MMWP)进行冠状位重组。比较不同扫描参数时的辐射剂量及冠状位重组图像质量。结果腕关节标本在不同扫描条件下重组的冠状位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辐射剂量与电流的改变呈直线正相关;辐射剂量与电压的改变呈曲线正相关;辐射剂量与螺距的改变无明显相互关系。结论辐射剂量与各种扫描参数的关系各不相同,扫描参数、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相互关系对临床工作有指导意义。
- 王向东韩萍赵虎柳曦
- 关键词:腕关节图像质量
- 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伴双肺转移影像表现并文献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总结和探讨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1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伴双肺转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本例患者CT和MRI均提示右心房不规则、不均质浸润性生长肿块伴双肺多发转移瘤,增强扫描肿块明显不均匀延迟强化,肺转移灶行穿刺活检,病理示上皮样血管肉瘤,术后给予化疗效果不佳。结论: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是一种预后较差的心脏恶性肿瘤,CT和MRI对明确肿瘤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有无转移有重要诊断价值,而确诊依赖于病理学诊断。
- 范茜茜杨炼柳曦汪晶
- 关键词:心脏肿瘤血管肉瘤肿瘤转移诊断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