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豪
- 作品数:27 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冀中乡村的社会向下流动被引量:1
- 2016年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冀中乡村的社会向下流动变得越来越普遍化与常态化了,农业生产资源的贬值、民众生活的贫困和乡村金融的恶化成为了冀中乡村社会向下流动的三大重要表征。就冀中乡村而言,天灾人祸、剥削加剧、社会陋习、分家析产以及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等因素涤荡着乡村民众的一切精力与财富,造成了冀中乡村的社会向下流动。
- 杨豪
- 关键词:社会流动
- 象征的革命与革命的象征:以华北解放区翻身运动中的仪式为中心被引量:6
- 2015年
- 仪式在华北解放区翻身运动的实践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因为中共革命也需要象征性因素来构建革命的社会文化场域。在翻身运动中,农民阶层社会地位的绝对提升和地主阶层社会地位的彻底下降是需要在这种新型的社会文化场域中进行的,华北解放区翻身运动的实现最终也是要表现为一种象征领域内的翻身。从革命看象征与从象征看革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历史面相,而同时关注这两个范畴正是深度理解中共革命的一种学术上的自觉。
- 杨豪
- 关键词:仪式
- 中共革命与冀中乡村社会流动(1937—1949)
- 2012年
- 不同于传统的乡村社会流动,1937—1949年冀中乡村的社会流动是中共革命主导下的社会流动。这种政治外力主导下的社会流动跟西方社会学语境下的社会流动也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因为这种社会流动的运行所彰显出的并不是冀中乡村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而是冀中乡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变迁,同时也凸显出了中共革命下冀中乡村社会的开放程度之高。在中共革命所主导的社会流动机制中,冀中乡村的地主和农民还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理性,使中共革命的实践一度变成了世俗化的社会运行,地主和农民所选择的实际路径就具有很明显的博弈性质和理性色彩,是一种在综合思考中共政策、地方环境及自身条件三方面内容的基础上所做出的选择。
- 杨豪
- 关键词:中共革命社会流动
- 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回族社会流动及其机制被引量:1
- 2012年
-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级政府为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回族提供了多种社会流动的途径,有力地推动了冀中抗日根据地回族社会流动机制的良性运行,并以此逐步赢得了冀中抗日根据地广大回族的支持与参加。与此同时,借助这种回族社会流动机制的良性运行,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回族也逐步改善了社会地位,进而实现了自身的社会流动。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如何更好地实现政权与回族之间良性互动与互惠也仍然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回族社会流动机制的良性运行无疑是实现这种互动与互惠的重要保障。
- 杨豪贺文乐
- 关键词:回族社会流动冀中抗日根据地
- 革命场域下的社会流动实证研究——以1937年~1949年的冀中乡村为中心被引量:4
- 2012年
- 革命场域下的社会流动是政策主导与制度变革下的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的运行所彰显出的并不是冀中乡村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而是冀中乡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变迁。在中共革命所主导的社会流动实态运行中,冀中乡村的地主和农民所选择的实际流动路径都具有很明显的博弈性质和理性色彩,是一种在综合考虑中共政策、地方环境及自身条件三方面内容的基础上所做出的选择。在冀中乡村代际流动的机制运行过程中,社会流动的先赋性因素的作用逐渐降低,而后致性因素的作用则大为增强;与此同时,冀中乡村的代内流动属于制度变革下的代内流动,中共革命是这种代内流动机制运行的主导性动力,而且具有一定教育背景的乡村知识分子也在这种代内流动机制中占有着一席之地,折射出了中共革命与社会流动之间的复杂面相。
- 杨豪
- 关键词:中共革命社会流动
- 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效用研究
- 2018年
-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个人能力、健全学生人格、树立高尚品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强化导师组集体指导功能、完善导师考核机制与高水平专家指导等方式,才能深入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 肖红松杨豪
-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培养教学改革
- 反思与建构: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的实践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出现了功利主义盛行、职业技能偏低、自我要求与社会要求偏离等问题。国家与社会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较高的期望。高校教师只有加强理论学习,在实践中增强情感体验,高校要健全职业道德修养评价长效机制,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职业道德修养氛围,进而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 杨豪代雅洁
-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 回顾与思考:中国近代乡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述评被引量:1
- 2012年
-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都是社会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社会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指示器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是社会运行中最重要的基本环节之一,学术界对此的研究也可谓是硕果累累,但是这一领域的研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有待进一步挖掘的学术空间也甚大。处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交汇点上的中国近代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的深入势必会将乡村史的研究推向一个更高的研究层次。
- 杨豪
- 关键词:社会分层社会流动
- 晚清直隶农村社会垂直流动研析被引量:2
- 2009年
- 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的晚清直隶农村社会成员在农村危机、近代化带动、大众追求三个动力合力的作用下,通过科举、新式教育、参军、经商、流民等各种途径实现了社会垂直流动。从长时段的发展轨迹上来看,晚清直隶农村的社会垂直流动折射出了晚清直隶农村社会的综合发展水平。
- 杨豪张雅君
- 关键词:社会整合
- 差异之相: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乡村党员与生产运动被引量:3
- 2019年
- 基于理想与现实的双重考量,从抗战时期的生产运动开始,中共政权逐步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强势介入民众的生产空间,构建起直接介入与间接影响相结合的乡村经济治理模式。作为生产实践链条与基层权力结构中的重要环节,乡村党员有效地推动了晋冀鲁豫边区生产运动的地方实践,为晋冀鲁豫边区的经济建设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不过,对于一个根植于落后乡村社会、发展于血与火洗礼之中的革命政党而言,其内部的差异性也是长期客观存在的,少数乡村党员在生产运动中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另类"行为。在特定的客观结构之下,中共政权可以通过一个个细致入微和环环相扣的革命实践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但是乡村社会的结构性存在却依然能够制约和塑造着革命实践的历史演变趋势,这即是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乡村党员在生产运动中出现差异之相的一个重要原因。
- 杨豪
- 关键词:抗战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