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良
- 作品数:14 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螺旋CT在寰-枢椎旋转性半脱位的应用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寰 -枢椎旋转性半脱位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 8例寰—枢椎旋转性半脱位的CT扫描资料。结果 :轴位CT ,齿状突的矢状径与脊柱纵轴成一定角度 6例。两侧寰枢侧关节对位不良或旋转分离 8例。齿状突距寰椎两侧块的距离不等同 5例。多平面及三维重建 ,齿状突偏向一侧 ,两侧寰椎侧块外缘与枢椎侧块外缘不在一条直线上 ,寰椎前弓后缘齿状突前缘的距离大多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SCT能够清楚显示寰 -枢椎旋转性半脱位的情况 ,同时可确定有无骨折 ,是临床选择治疗方案的首选检查方法。
- 诺拉杨宪良赵宝臣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椎缘骨及腰椎软骨结节的CT诊断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加深对椎缘骨、腰椎软骨结节的认识。方法:对49例椎缘骨、腰椎软骨结节的临床和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椎缘骨、腰椎软骨结节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即腰椎椎体前、后缘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骨质缺损,密度与椎间盘相似,周围多有不规则硬化,骨质缺损后可见条形或弧形骨块突出椎体边缘。结论:CT扫描对椎缘骨、腰椎软骨结节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 杨宪良苏秉亮张晓东
- 关键词:腰椎椎缘骨软骨结节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冠脉CT造影中时间-密度曲线的判读与应用被引量:5
- 2010年
- 螺旋CT血管成像(CTA)是指利用螺旋CT在检查者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高峰期进行连续解剖及病理、生理原始数据的立体采集,然后运用计算机后处理功能,最终重建出靶血管立体影像的血管成像技术而冠脉CTA是CT血管成像的最重要部分,64排手动触发CT冠脉造影必然会遇到时间.密度曲线的判读与应用,因为它是扫描过程中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判定该曲线的主动脉峰值、肺动脉峰值以及它的实际意义,是我们在CT冠脉造影中手动触发扫描面邻的一基本问题。
- 杨宪良张拓塞
- 关键词:时间-密度曲线冠脉造影CT造影螺旋CT血管成像判读血管成像技术
- 肝后段下腔静脉 肝内门静脉的CT及应用解剖学研究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分析肝后段下腔静脉(RHSIVC)与肝内门静脉的解剖关系,为经肝后段下腔静脉途径建立肝内门腔分流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分析25例正常和25例肝硬化患者上腹部增强图像,并利用MPR重建并分别测量肝后段下腔静脉的长度,计算周围肝实质包绕RHSIVC的范围,以及与距门脉分叉1 cm左右的肝内门脉左支(LPV)、右支(RPV)及门脉分叉部(BPV)同层面的RHSIVC中心至上述部位的距离,并测量经肝后段下腔静脉顺行性(股静脉途径)、逆行性(颈静脉途径)至LPV、RPV、BPV的穿刺深度和角度(穿刺途径与矢状面、下腔静脉纵轴之间的夹角)以及测量拟定最佳穿刺途径的深度和角度.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观测20例正常成人离体RHSIVC与肝内门静脉的空间定位关系.结果:①SCTA组和标本组70例肝后段下腔静脉平均高度为(62.89±13.27)mm(40.2~100.7mm),50%~100%RHSIVC管腔被周围肝实质所包绕,其中37.14%(26/70)在RHSIVC的上1/4与下3/4交接处完全被肝实质包绕.②肝硬化组:从肝后段下腔静脉至LPV、RPV、BPV顺行性穿刺的深度为(46.02±12.26)mm、(30.06±8.35)mm、(25.18±7.30)mm,与矢状面的夹角为正20.28°±12.39°、正56.52°±14.31°、正28.84°±15.44°,与纵轴之间的夹角为53.92°±9.21°、57.80°±10.97°、69.32°±15.61°;而逆行性穿刺深度为(49.31±7.72)mm、(49.38±8.08)mm、(56.80±8.31)mm,与矢状面的夹角为正20.08°±12.16°、正56.64°±14.28°、正28.36°±15.16°,与纵轴之间的夹角为45.64°±10.67°、29.88°±6.41°、24.4°±5.51°.顺行性穿刺RPV、LPV、BPV的深度及角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逆行性穿刺RPV、LPV的深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组:从肝后段下腔静脉至LPV、RPV、BPV顺行性穿刺的深度为(41.98±10.20)mm、(29.30±7.66)mm、(25.05±6.74)mm,与矢状面的夹角为正20.32°±13.33°、正48.16°±14.42°、正26.08°±18.91°,与纵轴之间的夹角为(53.88±9.88)mm、(58.12±11.19)mm、(69.8±12.9
- 乌吉斯古楞云玉珍杨宪良
- 关键词:螺旋CT血管成像肝后段下腔静脉门静脉门腔分流
- Caroli病的CT诊断(附一家族4例报道)
- 2003年
- 目的:探讨caroli病的CT及其它影像学特征。方法:一家族4例患者行CT及B超检查。结果:CT显示肝内多发的、分布以肝外围为著的、圆形、球拍状、分支状及管状的低密度区,部分囊与管相通。大小在0.5—1cm之间。B超示:沿左右肝管分布的并与其相通的多发圆形透声暗区,囊壁呈强回声线。较大肝管节段扩张。其中,1例合并有肾脏的类似改变。结论:结合文献提出Caroli病新的临床及影像学分型,并详述影像学表现。
- 诺拉杨宪良董亚莉
- 关键词:CAROLI病CT检查家族B超检查
- 肝硬化螺旋CT门静脉血管造影表现分析被引量:14
- 2000年
-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门脉系造影术的可行性 ,分析肝硬化患者门脉系的螺旋CT血管造影 (SCTA)改变。方法 经外周静脉注射对比剂后 ,采用ElscintCT Twin对 2 1例正常对照组和 34例肝硬化组行门脉系的SCTA检查。三维重建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 (MIP)法。并对两组门脉显示级别行 χ2 检验 ,门脉系血管直径比较用t检验。结果 SCTA清晰显示了正常和肝硬化组的门脉系血管情况。正常组可显示 3~ 5级门脉分支 ,肝硬化组显示 2~ 4级门脉分支 ,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 =15 .5 4,P <0 .0 1) ;肝硬化组门脉主干和左、右支及脾静脉直径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t=2 .2 6~ 4.35 ,P <0 .0 5 ) ,而门脉右干前、后支直径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t =0 .6 8,0 .88,P >0 .0 5 )。
- 于静红张拓塞苏秉亮杨宪良赵宝臣
- 关键词:肝硬化门静脉血管造影术螺旋CT血管造影
- 睾丸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 笔者搜集1997年2月~2001年12月经手术证实的睾丸肿瘤20例,年龄8个月~72岁,其中15例年龄在24~46岁之间。临床表现为阴囊内肿块,渐增大,伴胀痛或肿胀,均位于一侧睾丸.右侧10例,左侧10例。依据睾丸肿瘤临...
- 诺拉杨宪良赵宝臣张拓塞
- 关键词:睾丸肿瘤精原细胞瘤免疫组化影像诊断
- 文献传递
- 医学影像学中的文献检索
- 2004年
- 杨宪良诺拉赵宝臣
- 关键词:医学影像计算机检索
- 慢性肺炎CT诊断
- 2003年
- 目的:探讨慢性肺炎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和抗炎随访吸收好转的19例慢性肺炎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CT表现:病灶位于右肺12例(63.2%),左肺7例(36.8%),病灶最大径l.6~7.2cm,平均4.1cm。病灶形态:团块型6例,4例边界清楚,病灶内可见小泡征4例,空气支气管征2例,支扩1例,病灶周围模玻璃晕征2例,病灶肺门侧4例可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边缘模糊3例,病灶胸膜侧4例可见条索影,1例呈磨玻璃状高密度影。广基胸膜类三角型或扁平条状高密度影lO例。与肺门相连者7例,均未见肺门肿块,肺体积缩小4例,病灶内可见空气支气征6例,支扩8例,边缘呈波浪状4例,脑回状2例,病灶与胸膜之间少量积液4例,胸膜增厚3例,斑片型3例,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且边缘模糊2例。(2)动态改变:CT体随访4例,缩小3例,吸收l例。(3)术前诊断:正确诊断5例,误诊肺癌6例,结核5例,性质待定3例。结论:慢性肺炎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团块者与其它痛变鉴别困难,需结合抗炎史综合判断。
- 诺拉杨宪良张拓塞
- 关键词:慢性肺炎CT诊断影像学特征误诊术前诊断
- 慢性肺化脓症的CT表现
- 2003年
- 目的:探讨慢性肺化脓症的影像学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11例病理证实的慢性肺化脓症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胸片表现:肺叶、肺段实变影8例,其中合并体积缩小者3例。团块影2例,其中并空洞l例。胸片正常l例。(2)CT表现:病灶广基胸膜位于下叶后基段和/或背段8例,上叶尖段和下叶外基段3例。10例与肺门相连,呈无根部肿块的扇形或类球形实变灶。病灶密度较高4例,并钙化2例。病灶内显示空气支气管征9例,支扩8例,病灶周围有网状、条状高密度影和肺气肿者4例,病灶相邻的胸膜腔积液3例。增强检查4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在实变区内可见多发小低密度区,表现为峰房状强化。(3)术前影像检查均误诊为肺癌和结核。结论:慢性肺化脓症影像表现位于下叶背、后基底段呈肺叶、肺段实变影或目块影、广基胸膜且不伴肺门部肿块,可有肺体积缩小、支扩、增强呈峰房状明显强化均支持此病的诊断。
- 杨宪良诺拉赵宝臣
- 关键词:CT表现影像学检查误诊胸片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