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宁
- 作品数:10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华医学会分子生物学临床应用研究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荧光原位杂交监测异性别造血干细胞移植嵌合率出现异常信号二例
- 2014年
- 例1,男,7岁,2009年7月因“皮肤瘀斑、面色苍白10d”就诊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常规检查:WBC 0.8× 10^9/L,HGB 68 g/L,PLT 20×10^9/L.骨髓涂片检查:幼稚淋巴细胞占0.992,提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2型.根据免疫分型结果,诊断为B系ALL,无微小残留病(MRD)标志.按2005-ALL中危方案化疗,VDLP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第1个疗程后达到完全缓解,后强化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
- 秦尤文王小蕊杨一宁姜杰玲赵初娴王椿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荧光原位杂交异常信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左旋门冬酰胺酶嵌合
- 多克隆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对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
- 2011年
- 目的:探讨多克隆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对白血病细胞的生长抑制以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体外培养Jurkat、Raji、HL-60、NB4、K562、U937细胞株以及15例患者原代白血病细胞。用50、100、150、200、250μg/mL终浓度的ATG在不同时间分别作用于以上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ATG对Jurkat、Raji、HL-60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以及诱导凋亡作用,且高浓度ATG抑制作用更强。ATG对NB4、K562、U937细胞增殖抑制与诱导凋亡作用均不明显。15例初发白血病患者中7例的原代细胞经ATG作用后明显凋亡,凋亡率均>30%。结论:ATG具有广谱抗白血病作用,尤其是对淋巴细胞白血病作用较强,为其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 刘慧霞王椿秦尤文王小蕊杨一宁蔡宇赵初娴朱骏
- 关键词:白血病增殖抑制细胞凋亡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细胞嵌合状态监测的临床意义
- 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供体的植入动力学过程在个体间有很大差异,之前的研究鲜有B-ALL患者移植后各淋巴细胞系嵌合规律的报道。本研究监测了2006至2011年间在我院血液科接受allo-PBS...
- 秦尤文王小蕊杨一宁万理萍蒋瑛王椿
-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
- 文献传递
-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中DNMT3A的表达及其意义
- 2016年
- 目的比较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3A在初发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与正常对照者间的差异,探讨DNMT3A表达与法美英(FAB)分型、核磷酸化蛋白1(NPM1)、FMS样的酪氨酸激酶3(FLT3)以及c-KIT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78例初发成人AML患者和10例对照者的DNMT3A表达水平。结果初发成人AML患者DNMT3A表达低于对照组(P=0.002)。FAB分型与DNMT3A表达量具有相关性(r=0.342,P=0.002)。M3与M5患者间DNMT3A表达具有明显差异(P=0.001)。NPM1突变阳性患者DNMT3A表达高于野生型患者(P=0.001)。NPM1+/FLT3-内部串联重复(ITD)-患者DNMT3A表达高于其他类型患者(NPM1+/FLT3-ITD+、NPM1-/FLT3-ITD+、NPM1-/FLT3-ITD-)(P=0.007)。c-KIT突变阳性患者DNMT3A表达显著低于野生型患者(P=0.007)。DNMT3A表达量与骨髓涂片中原始细胞比例无相关(r=0.208,P=0.078)。DNMT3A表达在核型正常与异常患者(P=0.214),FLT3突变阳性患者与野生型患者间(P=0.3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NMT3A在初发成人AML中表达降低,且在FAB各型间存在差异。DNMT3A低表达与NPM1野生型、c-KIT基因突变的协同作用可能在AML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 王小蕊杨一宁秦尤文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基因突变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预后评估中的意义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和传统细胞遗传技术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常见细胞遗传学异常中的意义,并分析评估这些细胞遗传学异常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FISH法[1q21、D13S319(13q14.4)、RB1(13q14.2)、IgH(14q32)和p53(17p13)共5种探针]和传统细胞遗传学的R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对40例初治MM患者进行检测,比较两者的差异,分析细胞遗传学异常对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结果:FISH检测结果显示,28例(70%)初治MM患者中至少具有一种细胞遗传学异常,最为常见的异常是IgH重排(45%),其次为1q21扩增(30%)、D13S319缺失(27.5%)、RB1缺失(25%)和p53缺失(1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伴有1q21扩增的患者总生存期较正常患者明显缩短(风险比=3.167,95.0%可信区间为1.245~8.061,P=0.016),提示预后较差。R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40例初治MM患者中有11例(27.5%)具有染色体核型异常。FISH技术较染色体分析具有更高的异常检出率,敏感度更高(P<0.000 1)。结论:FISH技术是检测初治MM中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有效方法,较染色体核型分析有更高的敏感度,但两者不可相互取代;1q21扩增提示预后不良。
- 王小蕊秦尤文杨一宁魏道林王椿钟华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分析荧光原位杂交
- 多克隆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对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
- 目的:探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对白血病细胞株以及原代白血病细胞的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并研究其诱导凋亡相关机制。方法:以白血病细胞系Jurkat、Raji、HL(-)60、NB4、K562、U937、CZ-1、L...
- 刘慧霞秦尤文王小蕊谢匡成杨一宁赵初娴朱骏王椿
- 关键词: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诱导凋亡作用
- 文献传递
- 评估FISH组合探针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常见染色体异常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评价荧光原位杂交(FISH)组合探针在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常见染色体异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CSF1R/D5S23,D5S721(5q33),EGR1/D5S23,D5S721(5q31),D7S486/CSP7(7q31),D7S522/CSP7(7q31),D20S108/CSP8(20q12/CSP8)和X/Y共6组探针,对69例初治的MDS患者进行FISH检测,并与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CC)结果相比较。结果:联合应用2种技术共检出染色体异常者28例,核型和FISH均正常者为41例。核型分析的异常检出率为30.9%(21/68),FISH的阳性率为31.9%(22/69),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28例染色体异常者中核型与FISH均异常者共15例(53.6%),核型异常但FISH正常者6例(21.4%),核型正常而FISH异常者7例(25.0%)。结论:联合应用FISH及染色体分析技术检测MDS患者可优势互补,尤其可提高核型阴性患者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
- 秦尤文王小蕊杨一宁赵初娴魏道林王椿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核型异常细胞遗传学
- 组合探针FISH在3种恶性血液病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评估组合探针FISH(Panel-FISH)在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多发性骨髓瘤(MM)和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MDS)常见细胞遗传学异常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分别针对3种疾病的组合探针,对46例CLL、53例M M和93例M DS患者进行FISH检测,并与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CLL和M M组中,Panel-FISH的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核型分析(73.8%vs 9.5%;70.8%vs 22.9%),两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35.7,P〈0.001;χ2=22.1,P〈0.001)。在M DS组中,Panel-FISH的异常检出率与核型分析相仿(30.4 vs27.2%),无显著性差异(χ2=0.043,P=0.625)。结论:Panel-FISH能显著提高CLL和M M患者的异常检出率。虽然不能提高MDS患者的总体异常检出率,但对分裂象较少或核型分析失败的MDS患者有辅助诊断意义。
- 秦尤文王小蕊杨一宁王椿
- 关键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核型分析
- GM抗原检测对血液病患者侵袭性曲霉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检测对于血液病患者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A)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37例具有侵袭性真菌病IFD高危因素患者的468份血清标本,进行GM试验,检测抗真菌治疗前后GM抗原水平的变化,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评价GM检测对于血液病患者IA的诊断价值。结果:以GM检测单次I≥1.0作为阳性界值时,本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1%,95.65%95.24%和91.67%,与试剂盒提供的血清GM试验结果的单次I≥1.5的阳性界值相比敏感性明显提高,而特异性无明显降低,因此能够有效区分临床诊断和拟诊两个IA级别。在其他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的基础上加入GM试验后,IA临床诊断组的人数明显增加。诊断级别与I值总体均数的分布具有相关性,回顾性确诊IA组、回顾性可疑IA组、回顾性排除IA组的I值呈现明显的由高到低的群落分布,且三个诊断级别的I值分布范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阳性界值标准I≥1.0,GM试验阳性早于痰培养阳性平均7.73±8.71 d,也早于CT影像学证据平均6.89±8.02 d。基于GM值阳性时的抢先抗曲霉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提高(P=0.039)。结论:血清GM抗原检测是早期诊断IA的一种有效方法,将单次I≥1.0作为阳性界值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阳性检出率和阳性检出时间方面较主要影像学表现和微生物学证据具有一定优势。在高危血液病伴粒细胞缺乏患者中根据GM试验阳性进行抢先抗曲霉治疗,可提高治疗有效率,监测血清GM浓度的动态变化具有评价疗效的重要价值。该研究成果对临床侵袭性曲霉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刘亚迪朱骏杨一宁卫菊魏道林高彦荣万理萍王椿
- 关键词:半乳甘露聚糖血液病侵袭性真菌病侵袭性曲霉病
- 成年人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基因突变检测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2年
-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对于治疗反应和预期生存高度异质性的疾病。一些不能由传统细胞遗传学方法检测出来的基因突变已经被发现,包括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基因,核磷蛋白1基因(NPM1)和CCAAT增强结合蛋白α基因(CEBPA)。而且,近年来不断有新的突变基因如异柠檬酸脱氢酶基因1/2(IDH1/2)和肾母细胞瘤基因1(WT1)逐渐为人所知。现探讨这些突变基因的结构、特点以及对于成年人正常核型AML预后的影响。
- 杨一宁王椿
- 关键词:白血病髓样急性正常核型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