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岚

作品数:7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安市第四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妊娠
  • 2篇血脂
  • 2篇血脂水平
  • 2篇空腹
  • 2篇空腹血
  • 1篇蛋白
  • 1篇血糖
  • 1篇血肿
  • 1篇异位妊娠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孕早期
  • 1篇妊娠并发
  • 1篇妊娠并发症
  • 1篇妊娠期
  • 1篇妊娠期糖尿病
  • 1篇妊娠早期
  • 1篇绒毛
  • 1篇绒毛膜
  • 1篇身心
  • 1篇身心康复

机构

  • 7篇西安市第四医...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7篇杜岚
  • 6篇史欣
  • 6篇苏青
  • 3篇田艺
  • 1篇李东红
  • 1篇王秀
  • 1篇叶连红
  • 1篇杨瑾
  • 1篇许璐洁
  • 1篇田艺

传媒

  • 2篇中国妇幼健康...
  • 1篇河北医学
  • 1篇广西医学
  • 1篇中国性科学
  • 1篇中国生育健康...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产后子宫按摩对产妇身心康复的临床价值研究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探讨产后子宫按摩对产妇身心康复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6年5月110例产妇临床资料,分成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子宫按摩等综合护理,观察不同护理后对产妇疼痛情况、子宫和形体恢复情况、焦虑抑郁量表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后2d切口痛、宫缩痛、躯体痛评分分别为(2.36±1.03)分、(1.78±0.95)分、(1.78±0.95)分,产后4d则分别为(1.11±0.74)分、(1.01±0.44)分、(0.78±0.36)分,显著低于同时期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产后24h、48h、72h子宫底高度分别为(16.44±3.23)cm、(9.87±2.36)cm、(6.12±1.05)cm,显著低于同时期对照组(P<0.05),产后6周观察组体质指数、腰围、臀围、腹部皮褶指数(22.12±2.34)kg/m^2、(71.22±3.24)cm、(80.54±4.24)cm、(2.12±0.35)cm,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3d HAMA、HAMD评分分别为(18.34±4.23)分、(11.61±2.51)分,产后7d则分别为(12.78±2.31)分、(5.74±1.02)分,显著低于同时期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子宫按摩能促进产妇产后身心康复,且简单实用,安全性高。
史欣杜岚苏青田艺
关键词:产妇身心康复
死胎46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官内死胎的相关因素,降低围产儿死亡发生风险。方法收集整理西安市第四医院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分娩的461例死胎病历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对比不同孕周、不同胎儿性别、不同时间段、不同孕妇年龄、孕妇文化程度,是否定期产检、初产与经产妇组的死胎构成比。并将纳入样本按照胎盘及脐带因素、胎儿因素、孕妇因素、不明原因等四大类进行病因分类。结果发生死胎的孕妇年龄主要集中在20〈~≤25岁(47.48%);孕28。36周死胎构成比最高(51.4%);孕妇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学及以下(42.5%);未做或不定期产检的孕妇占75.1%;初产妇占69.6%,经产妇占30.4%;单双胎死胎比例相近。单双胎、2010年前后5年、孕周、年龄、文化程度、产前检查和分娩次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胎儿性别间的死胎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胎相关病因及所占比例分别为胎盘及脐带因素(34.1%)、孕妇因素(29.9%)、胎儿因素(23.6%)、不明原因(12.4%),其中胎盘早剥、脐带缠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肝内胆汁淤积症、胎儿畸形是主要原因。结论加强孕期保健管理和监测,定期进行产前检查,降低死胎及围产儿死亡发生风险。
杜岚杨瑾许璐洁苏青
关键词:死胎围产保健病因
异位妊娠腹腔镜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究影响异位妊娠腹腔镜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为科学地预防术后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1年3月间在西安市第四医院妇产科接受异位妊娠经腹腔镜手术后切口感染27例患者的资料,以同期314例无切口感染的异位妊娠腹腔镜手术患者为对照,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检验分析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β=1.001,OR=2.634)、血红蛋白水平(β=0.964,OR=2.230)、夏季手术(β=1.204,OR=2.013)和急诊(β=1.723,OR=3.437)是异位妊娠腹腔镜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异位妊娠腹腔镜手术患者,临床医生应参考上述分析结果,积极做好感染的预防和处理工作,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史欣杜岚叶连红
关键词:异位妊娠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
孕7~15周空腹血糖水平和血脂水平诊断GDM发生的价值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孕7~15周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和血脂水平对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发生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6年12月来我院行常规产前检查的1480例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将孕妇分为GDM组(152例)和对照组(1328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GDM发生的危险因素,绘制独立危险因素的ROC曲线,计算AUC,判断各指标在GDM诊断中的预测效果。结果:GDM组的年龄(30.78±3.28)、BMI(22.55±2.87)、孕次(2.12±1.08)和FPG水平(4.98±0.37)、TG水平(1.51±0.68)、TC水平(4.71±0.76)、LDL-C水平(2.12±0.49)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DL-C水平(1.99±0.35)低于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大、BMI高、孕次多、FPG及TG高是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BMI、FPG、TG的AUC分别为0.811、0.792、0.729。结论:年龄大、BMI高、孕次多、FPG及TG高是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诊断价值BMI>FPG>TG,通过对这指标的评估可帮助临床医生预测GDM的高危孕妇,有利于指导临床医生对孕妇进行更好的管理,降低GDM的发生率。
史欣杜岚苏青田艺
关键词:GDMFPG血脂
p57^kip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
2013年
目的检测细胞周期抑制因子p57^kip2 mRNA及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Real-timePCR法检测37例宫颈癌组织和37例癌旁宫颈组织中p57^kip2 mRNA水平;用WesternBolt法检测30例宫颈癌组织和30例癌旁宫颈组织中p57^kip2 蛋白水平;分析p57^kip2 mRNA及蛋白表达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宫颈癌组织中p57^kip2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宫颈组织(t=9.099,P〈0.01),在宫颈癌组织中p57^kip2 蛋白水平明显低于相应的癌旁宫颈组织(t=6.320,P〈0.01),并且p57^kip2 mRNA及蛋白水平在Ⅰ+Ⅱ期宫颈癌患者显著高于Ⅲ+Ⅳ期宫颈癌患者(tmRNA=6.670,t蛋白=2.314,均P〈0.05)。结论p57^kip2 mRNA及蛋白水平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降低,并且随着病理分期的进展其表达进一步下降,提示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与p57^kip2 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下降有关。
杜岚史欣李东红王秀苏青
关键词:蛋白宫颈癌
孕前体质量指数、孕早期空腹血糖及血脂水平在预测妊娠期糖尿病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早期FBG和血脂水平对妊娠期糖尿病(GDM)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 480例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OGTT结果分为GDM组152例和对照组1 328例,比较两组孕前BMI、孕早期(孕7~15周)FBG及血脂水平等指标,分析影响GDM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相关指标对GDM的预测效能。结果年龄、孕前BMI、孕次、孕早期FBG及TG水平是GDM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孕早期FBG、TG预测GDM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1、0.792、0.729(均P<0.05),敏感度分别为82.53%、80.26%、81.72%,特异度为68.48%、71.09%、70.38%。结论年龄大、孕次多、孕前BMI高、孕早期FBG及TG水平增高的孕妇发生GDM的风险增高,其中孕前BMI、孕早期FBG水平对GDM均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史欣杜岚苏青田艺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空腹血糖血脂体质量指数妊娠早期
绒毛膜下与胎盘后宫腔内血肿的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对比分析绒毛膜下宫腔内血肿与胎盘后宫腔内血肿临床特点以及妊娠结局的差异.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西安市第四医院诊治的在妊娠中期发生宫腔内血肿110例患者,其中52例诊断为绒毛膜下宫腔内血肿(A组),另58例诊断为胎盘后宫腔内血肿(B组).统计比较两组临床特点与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B组的血肿体积较A组明显减小[(8.8±1.7)cm^3比(18.3±2.0)cm^3],B组分娩时孕周亦较A组明显减小[(35.2±2.1)周比(38.4±1.8)周];B组的足月产率明显低于A组[56.9%(33/58)比84.6%(44/52)],而流产率、早产率均高于A组[20.7%(12/58)比5.8%(3/52)、22.4%(13/58)比7.7%(4/52)];B组的胎儿窘迫发生率较A组升高[17.4%(8/46)比2.0%(1/49)],同时胎膜早破、胎盘异常及胎盘残留均较A组升高[41.3%(19/46)比10.2%(5/49)、37.0%(17/46)比12.2%(6/49)、28.3%(13/46)比6.1%(3/49)];B组新生儿体质量较A组下降[(3 091.7±887.6)g比(3 457.6±560.2)g],且新生儿疾病发生率较A组升高[15.2%(7/46)比2.0%(1/49)],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盘后宫腔内血肿的血肿体积、分娩孕周较绒毛膜下宫腔内血肿降低,且胎盘后血肿更易出现不良的妊娠结局.
史欣杜岚苏青田艺
关键词:血肿绒毛膜胎盘妊娠并发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