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飞奉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4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动脉斑块
  • 3篇颈动脉
  • 3篇颈动脉斑块
  • 3篇斑块
  • 2篇颈动脉斑块形...
  • 2篇斑块形成
  • 1篇胆红素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态血压
  • 1篇短暂性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血压
  • 1篇血压变异
  • 1篇血压变异性
  • 1篇压变异性
  • 1篇硬化性

机构

  • 2篇广州医学院
  • 2篇广州医学院第...
  • 2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李飞奉
  • 3篇戚佩谊
  • 3篇田作军
  • 3篇吕何锦
  • 3篇庄雅如
  • 2篇黄庆晖
  • 2篇廖海星
  • 2篇陈艺文
  • 2篇黄美兴
  • 1篇陈长兵
  • 1篇奉俊敏
  • 1篇余琳
  • 1篇刘忠民
  • 1篇林勇平
  • 1篇高月亭
  • 1篇陆亚琴
  • 1篇陈艺文
  • 1篇范婷婷
  • 1篇黄关兴

传媒

  • 2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Vitros 350干化学分析仪检测胆红素的临床性能评估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评价强生Vitro350干化学检测系统测定胆红素的临床性能,保证检验质量。方法应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颁布的EP15-A2文件评价干化学法检测总胆红素(TBIL)、非结合胆红素(Bu)、结合胆红素(Bc),并分析其精密度、准确度和可报告范围等性能;同时对TBIL和Bu、Bc的参考区间进行诊断性能验证。结果干化学法检测TBIL和Bu、Bc的精密度与准确度均在原卫生部临检中心规定的允许误差内;TBIL可报告范围为6.57~428.83μmol/L,Bu 4.5~320.1μmol/L,Bc 4.5~364.9μmol/L。结论胆红素干化学检测系统的技术性能和诊断性能能够满足临床的需要。
余琳李飞奉高月亭林勇平范婷婷刘忠民
关键词:胆红素
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以24h动态血压研究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患者的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住我院查颈彩超及24h动态血压的患者102例,分为有斑块组(68例)及无斑块组(34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平均血压、脉压差(PPD)及BPV等动态血压参数及其他常见危险因素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有斑块组患者的年龄(t=5.302,P=0.000)、24h收缩压的变异性(BPVSBP)(t=3.664,P=0.000)、PPD(t=4.503,P=0.000)及白昼的BPVSBP(t=2.854,P=0.005)均高于无斑块组;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发现患者的年龄(OR=1.075,P=0.004)、24h BPVSBP(OR=1.0E+30,P=0.001)及PPD(OR=1.111,P=0.002)是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主要受年龄、PPD及BPV影响,其中BPVSBP是关键危险因素之一。
黄庆晖廖海星李飞奉庄雅如陈艺文吕何锦黄美兴戚佩谊陆亚琴田作军
关键词:颈动脉疾病颈动脉斑块血压变异性动态血压
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 探讨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诊断为前循环TIA并查颈彩超及头颅MRA证实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87例(TIA组),与同期住院经相同检查证实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非TIA患者63例(nTIA组)相比较.分析组内及组间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的类型、Crouse积分和指数的差异.结果 组内比较发现:TIA组病灶侧颈动脉溃疡斑块和混合斑块比例增多(x2=12.045,P=0.017);病灶侧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及指数均明显高于非病灶侧(Z=-2.494,P=0.013;Z=-3.378,P=0.001);nTIA组左右两侧颈动脉的IMT、斑块类型、Crouse积分和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TIA组的SBP及DBP明显低于nTIA组[(155.95±17.67) mmHg vs (167.38±21.87) mmHg,P=0.001;(84.84±12.06)mmHg vs (90.90±11.56) mmHg,P=0.002],颈动脉斑块的Crouse评分及指数均明显高于nTIA组(Z=-5.020,P=0.000;Z=-5.018,P=0.000).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前循环TIA发作与颈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及溃疡斑和混合斑块增多有关.
黄庆晖廖海星奉俊敏李飞奉庄雅如陈艺文吕何锦黄美兴戚佩谊陆亚琴田作军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前循环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与其社区高危人群常见危险因素的关系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与其社区高危人群常见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8月经查颈彩超证实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广州本地社区高危人群的资料f共235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颈动脉斑块的性质(扁平斑、硬斑、软斑和溃疡斑)与其常见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80岁以上患者溃疡斑明显增多(P=0.042);女性俨:0.000)及高血压俨=0.027)患者软斑的数量明显减少。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age)和收缩压(SBP)是影响颈动脉溃疡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ORage=1.043,P=0.03QOR SBP,=1.026,P:0.024);女性及SBP是影响软斑形成的主要保护性因素(ORsex=0.321,P=0.000;OR SBP=0.970,P=0.006)。结论女性及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软斑生成相对较少,而80岁以上高龄患者溃疡斑相对较多。
李飞奉戚佩谊庄雅如陈艺文吕何锦黄关兴陈长兵田作军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高危人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