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松泽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正畸
  • 1篇单侧
  • 1篇单侧完全性唇...
  • 1篇牙槽
  • 1篇牙槽突
  • 1篇牙槽突裂
  • 1篇牙尖
  • 1篇牙尖交错位
  • 1篇牙周
  • 1篇牙周组织
  • 1篇正畸联合治疗
  • 1篇正畸治疗
  • 1篇正中关系位
  • 1篇植骨
  • 1篇植骨术
  • 1篇上颌
  • 1篇切牙
  • 1篇腭裂
  • 1篇颌面
  • 1篇颌面形态

机构

  • 4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4篇李松泽
  • 2篇莫水学
  • 1篇郑怡
  • 1篇巫家晓
  • 1篇戴剑
  • 1篇廖妮
  • 1篇南澜
  • 1篇支方静
  • 1篇宋少华

传媒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广西医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正畸干预前后MIC-CR位髁突位移变化的研究
目的本研究运用锥束CT(CBCT)成像技术,观察颞下颌关节(TMJ)的三维结构;通过CBCT观测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治疗前后最大牙尖交错位(MIC)-正中关系位(CR)髁突位移量的变化,以方便临床正畸治疗计划的确立及对治疗...
南澜李松泽
关键词:正中关系位正畸
文献传递
上颌锥形侧切牙患者颌面形态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上颌锥形侧切牙患者颌面形态发育特征。方法选取98例12-25岁的上颌锥形侧切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拍摄头颅侧位片,对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98例患者中,1颗锥形侧切56例占57.1%,2颗锥形侧切牙42例占42.9%。98例患者的矢状面型:安氏Ⅰ类面型40例占40.8%,Ⅱ类面型8例占8.2%,Ⅲ类面型50例占51.0%;垂直面型:高角型46例占46.9%,均角型20例占20.4%,低角型32例占32.7%。结论上颌锥形侧切牙患者矢状向主要表现为Ⅰ类和Ⅲ类面型;垂直向主要表现为均角型和低角型面型,颌面形态特征表现为上颌骨发育不足,下颌骨发育过度,面中部软组织凹陷。
廖妮戴剑宋少华郑怡李松泽
关键词:上颌侧切牙颌面形态
牙周组织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0年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属于即刻早期基因多肽家族CCN(Cyr61/Cef10,CTGF/Fisp212,Nov)中的成员之一。研究表明其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近年研究发现,CTGF在牙周组织分化、牙龈纤维性变以及正畸牙移动牙周改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就CTGF在牙周组织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李松泽莫水学
关键词: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牙周组织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植骨术与正畸联合治疗12例分析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隙植骨术联合正畸治疗的方法和牙移动特点。方法:12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8~12岁(平均10岁),裂隙旁存在未萌出的尖牙或侧切牙,采取自体髂骨骨质植入裂隙处,术后3个月,进行正畸治疗,排齐整平牙列,牵引裂隙旁的尖牙或侧切牙萌出并进入植骨区。植骨术前、术后以及正畸治疗前后,拍摄X线片观察比较。结果:植骨后3个月以及正畸主动矫治结束后,植入骨无明显吸收,被牵引未萌牙纳入牙弓,牙髓活力正常,所有患者的咬合关系良好,达到个性化的理想咬合。结论:牙槽突裂隙植骨术和正畸治疗术是唇腭裂综合序列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联合应用能达到良好稳定的治疗效果。
李松泽支方静巫家晓莫水学
关键词:唇腭裂牙槽突裂正畸治疗植骨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