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富
- 作品数:63 被引量:971H指数:21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海滨湿地景观过程模型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概念框架被引量:6
- 2013年
- 景观过程模型是一种基于生态过程的、能够充分展示区域景观格局时空动态演变机制的空间显示模型。由于景观过程模型涉及一系列生态过程,能够揭示特定区域景观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过程,因此成为区域景观规划、评价和管理的重要手段。湿地景观过程模型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本文针对海滨湿地受海洋潮汐影响、具有高度复杂和动态变化的特征,从理论基础、模型构建重点问题以及基本流程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理解海滨湿地生态系统生态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是建立基于过程驱动的景观模型基础;驱动海滨湿地生态系统过程的生态要素包括水文、土壤、植物群落类型以及气候、地貌等自然地理因素,揭示这些要素空间异质性及其对生态系统演变的影响是确定景观模型主要生态驱动变量研究的关键。(2)景观过程模型构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模型结构、合适的空间尺度、模型构建方法以及模型校准与应用。景观过程模型必须能够展示空间与过程变化,通常模型包括建立于"元胞"和水平通量基础上的若干个生态系统模型;空间尺度是指"元胞"大小;"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是两种构建景观模型的方法。(3)景观过程模型构建的关键技术是将生态系统模型与GIS计算机系统进行整合。本文研究框架体系主要针对海滨湿地景观过程特点而建立,对于其他湿地景观过程模型研究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刘红玉李兆富
- 关键词:湿地模型构建湿地管理
-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西苕溪流域水质时空变化研究被引量:27
- 2015年
- 基于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38个采样点2009年6月至2010年7月完整周年的水质监测数据,综合运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及多维尺度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西苕溪流域水质时间与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根据聚类分析将整个流域河段在空间上分为四个部分,即上游林区的河段、紧邻城镇的下游河段、下游平原区的干流河段和分散于农业灌溉区的河段;利用因子分析的旋转因子载荷矩阵从时间维度研究不同水质参数的季节敏感性,氮素在整个研究时间段与旋转因子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900,表现出整个研究时间段内的敏感性;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实现时空的统一分析,相同时间不同河段间差异性显著且都与其地理位置特点相吻合,所有河段在时间维度上均显现出丰水期的水质与另两个水期差异显著的特点,紧邻城镇的下游河段水质是整个流域中不同水期间差异性最小的,凸显了人为干扰的持续性。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对西苕溪流域水质的时空变化特点进行分析,可以为流域水质监测与污染防控提供有益参考。
- 王刚李兆富万荣荣李恒鹏
- 关键词:水质多维尺度分析西苕溪流域
- 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土壤的CO_2通量被引量:19
- 2003年
- 采用密闭箱动态测量法对三江平原小叶章典型湿地土壤CO2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叶章湿地土壤CO2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并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7~10月,土壤CO2通量呈现出季节变化的单峰模式。在1d的观测期间,土壤CO2通量从早晨开始增大,到午后达到极大值,后逐渐降低到第2天凌晨达极小值,然后又开始增加。研究同时表明小叶章湿地土壤CO2通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温(相关系数为0.7699)。而因湿地环境土壤水分充足,土壤含水量对土壤CO2通量的影响不明显,当土壤水分不成为限制因素时,土壤CO2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根据测量结果,小叶章湿地土壤CO2通量在整个测量期间的变化范围为0.208~1.265g/(m2·h),平均水平为0.619g/(m2·h)。
- 李兆富吕宪国杨青高俊琴
- 关键词: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土壤CO2通量地温
- 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营养盐输出影响研究
-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是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影响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营养盐输出影响是LUCC水环境效应研究的重要内容。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水环境问题突出,研究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流...
- 李兆富
- 关键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氮磷营养盐输出系数模型太湖流域
- 基于轨迹分析的2003—2010年华东地区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
- 2016年
- [目的]分析华东地区土地覆被变化过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以期能够揭示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机理。[方法]应用MODIS三级土地覆被产品MCD12Q1,采用轨迹分析方法描述2003—2010年耕地和林地轨迹变化过程;选择基于AMSR-E土壤水分数据的降尺度反演结果作为描述土壤水分变化的数据,研究华东地区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1)每种土地覆被类型均有3种轨迹变化形式:研究年限内面积增加的轨迹、面积减少的轨迹、研究年限内未发生面积变化的轨迹;(2)在耕地和林地3种轨迹变化过程中,土壤水分含量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3)在林地的3种轨迹变化过程中,土壤水分含量大小顺序为:未发生轨迹变化的林地>林地面积增加的轨迹>林地面积减少的轨迹;在耕地的3种轨迹变化过程中,土壤水分含量大小排序为:耕地面积减少的轨迹>耕地面积增加的轨迹>未发生轨迹变化的耕地;(4)耕地、林地轨迹变化过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均与时间年限有关,至少需要7a林地土壤水分含量达到最大值,此时耕地土壤水分含量达到最小值。[结论]作为华东地区主要的土地覆被类型,耕地和林地在2003—2010年的所有变化轨迹过程中,土壤水分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土壤水分随着育林年限和耕种年限的增长分别增加和减小,并在第7a分别达到最大和最小。
- 辛强李兆富李瑞娟郭泰吴敏潘剑君
- 关键词:土壤水分
- 流域湿地景观空间梯度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9
- 2006年
- 景观空间格局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吸取一般景观生态学的空间思想和实际工作积累,从流域尺度,研究湿地景观基本空间梯度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流域中湿地景观具有特殊的纵向梯度、横向梯度和景观内部结构特征,它们构成了流域湿地景观空间结构的主体,在维护流域整体景观结构和生态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自然和人为因素都会影响流域湿地景观的空间梯度格局,但自然因素主要影响湿地景观内部结构的复杂性,而人为因素对流域湿地景观纵向梯度、横向梯度的连续性和内部结构的多样性均产生重要影响。
- 刘红玉李兆富
- 关键词:流域湿地景观影响因素
- 小三江平原湿地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生境丧失的生态后果被引量:23
- 2007年
- 采用生境套娃方法反映水禽——东方白鹳生境需求的层级系统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建立定量化分析模型,深入探讨了小三江平原生境丧失对东方白鹳生境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初始状态1954年相比,东方白鹳繁殖生境丧失了81.9%,平均斑块面积缩小了88%;同时,生境面积的丧失是伴随生境破碎化过程发生的。1983之后生境破碎化明显加剧,到2005年生境连通度显著降低,生境处于高度破碎化状态。研究表明,生境丧失对东方白鹳繁殖生境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关键生境要素的变化,生境空间异质性改变更为重要。
- 刘红玉李兆富李晓民
- 关键词:湿地生境丧失三江平原
- 三江平原湿地冷湿效应研究被引量:28
- 2002年
-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环境效益,冷湿效应是湿地的累积环境效应之一。研究湿地的冷湿效应有助于从水热角度进一步揭示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为湿地的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测试结果表明,三江平原湿地冷湿效应与湿地植被及其积水深度有关。选择漂筏苔草湿地、毛果苔草湿地、小叶章湿地以及农田4种类型进行对比研究,其中漂筏苔草积水最深,冷湿效应最大,其次为毛果苔草,小叶章最小。不同下垫面近地面气温和湿度变化不同,但基本趋势是一致的,即随着高度增加,温度升高,湿度降低。6月份和9月份的地温变化趋势明显不同。随着深度增加,6月份地温逐渐下降,9月份地温逐渐上升,这主要与不同季节太阳辐射强度有关。
- 高俊琴吕宪国李兆富
- 关键词: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环境效应
- 小三江平原湿地水质空间分异与影响分析被引量:11
- 2008年
- 2005年春季分3次对小三江平原湿地进行大空间尺度野外采样,获取区域内不同地理位置、多种湿地类型的水样水质数据.结合区域特点,利用有机物综合污染指数和富营养化综合指数,对25个采样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湿地水质主要受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威胁;河流及其两岸湿地污染水平较低,农田中的湿地受污染较为严重;湿地污染水平与其面积大小和周围土地利用结构关系密切.河岸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湿地对维持河流良好水质更为重要.
- 刘红玉李兆富
- 关键词:湿地水质春季土地利用三江平原
- 湖州市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被引量:17
- 2007年
- 采用湖州市及所辖县市区50年统计数据,分析了湖州市耕地资源变化过程及区域差异,并定量分析了湖州市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耕地占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湖州市耕地面积经历了先增长后递减的变化过程,其中有3次明显的耕地流失高峰,人均耕地面积则呈持续递减趋势;耕地资源面积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呈指数递减趋势,用拟合的指数方程能较好地预测不同人均GDP水平下的耕地面积;在人均GDP分别为500~1000元、1000~5000元、5000~10000元、10000~20000元、20000~30000元阶段,湖州市GDP每增加100亿元,所占用的耕地面积分别为191.41km^2、81.18km^2、12.24km^2、0.77km2、0.01km^2,表明耕地面积占用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逐渐减少,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逐渐转变。
- 李兆富杨桂山
- 关键词:耕地资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