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弛

作品数:37 被引量:296H指数:16
供职机构: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0篇文学
  • 4篇语言文字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奈保尔
  • 6篇后殖民
  • 5篇殖民
  • 4篇他者
  • 4篇女性
  • 3篇女性主义
  • 2篇异托邦
  • 2篇语境
  • 2篇殖民主义
  • 2篇身份构建
  • 2篇身份建构
  • 2篇生态
  • 2篇双性同体
  • 2篇凝视
  • 2篇女性气质
  • 2篇气质
  • 2篇权力
  • 2篇宗教
  • 2篇文化
  • 2篇客体

机构

  • 36篇南京林业大学
  • 4篇南京大学
  • 1篇杜伦大学

作者

  • 37篇张弛

传媒

  • 13篇英语广场(学...
  • 7篇考试与评价
  • 3篇苏州大学学报...
  • 3篇海外英语
  • 2篇中国大学教学
  • 2篇江苏外语教学...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当代外国文学
  • 1篇河海大学学报...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大学英语教学...
  • 1篇东吴学术

年份

  • 1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13篇2020
  • 6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0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奈保尔笔下身份困境中失语他者的主动言说
2023年
受困于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奈保尔将作品中的有色人种和女性人物塑造为种族他者、阶级他者或性别他者,以模式化、机械化的二元对立价值体系作为刻画失语他者的刻板标准。尽管毕司沃斯先生终其一生的建房之旅依旧充满浓重的悲剧色彩,吉米的激进反抗总使他受困于野蛮与非理性的泥沼,而图尔西夫人与海瑞拉夫人也并不足以掩盖奈保尔一贯的厌女意识,但作家依然肯定了他们的能动性与创造力,并赋予他们主动言说的权力,使他们短暂地脱离被主体肆意操控的被动状态,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具备自我意志的存在。
张弛
关键词:身份困境他者霸权话语奈保尔
走出创伤的阴霾:《宠儿》中黑人女性主体性的构建被引量:20
2020年
托妮·莫里森在代表作《宠儿》(Beloved)中塑造了受尽创伤、为爱杀婴并最终放下过去重构自我的黑人女奴塞丝这一人物形象。莫里森以此人物形象为寄托,希望广大黑人女性能在压迫下、在创伤中打破精神的枷锁,走出迷惘的囚笼,治愈创伤,重构自我。本文以创伤理论为视角,深入分析塞丝的创伤来源和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以此得出黑人女性治愈创伤,构建主体性的方式。
栾雨菡张弛
关键词:《宠儿》主体性
亚历山德拉——伍尔夫“双性同体”视角下的理想人格被引量:14
2019年
薇拉·凯瑟在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啊,拓荒者!》中,塑造了一位理性、勇敢、富有创新和反抗精神的拓荒者女性形象——亚历山德拉。这位女主人公从出场开始时的“女人男性”,随着拓荒事业、爱情纷争、亲人离世等事件的刺激,逐渐成长为一位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和谐平衡的“双性同体”理想人格。结合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从发展的动态角度解读亚历山德拉人格的成长过程,对当今女性追求独立,人格建立具有一定意义。
殷缘张弛
关键词:双性同体《啊,拓荒者!》女性气质
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看《秀拉》中女性主体意识的重建被引量:32
2020年
托尼·莫里森在代表作《秀拉》中聚焦于黑人女性的精神世界,塑造了秀拉、奈尔等多名遭受主体身份危机的黑人女性形象,反思了女性主体意识问题,并由此揭示了女性的主体意识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重新建立的。本文拟从波伏娃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观入手,结合小说中主要女性角色的性格特点和人生经历,探析书中女性主体意识的重建过程。
赵一霏张弛
关键词:《秀拉》波伏娃女性主体意识
“我们讲,即你在”--《证据》的复调对话性探究被引量:12
2020年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她的最新获奖小说《证据》中一改常规叙述手法,让三个不同身份的女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叙述同时进行,共同编织成完整的故事。这体现了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即各自独立且平等的不同声音共同讲述着一个主题。本文指出《证据》文本中富有"对话性",不仅是不同人物之间跨越身份的对话,更有人物与作者、甚至是人物与读者的对话关系,这使得对基列国瓦解这一事件的阐述具有了多维视角,同时增添了小说的艺术厚度,具有现实警示意义。
殷缘张弛
关键词:复调对话性阿特伍德
论《看不见的人》中主/客体的相互凝视与身份建构被引量:3
2015年
通过对主人公与美国白人之间看与被看行为的描写,《看不见的人》揭示了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对美国黑人身份和意识形态的限制。本文以萨特和拉康为代表的视觉理论为基础,结合法农对于种族与黑人身体的后殖民论述,解读小说中作为文化主体的白人群体与作为文化他者的黑人群体间的视线交流,分析在各自目光中被异化的黑/白人形象,从而揭示被种族化的人类整体共同面临的身份危机。
张弛
关键词:种族他者
奈保尔:一颗被漂白的心——论《幽暗国度》与《抵达之谜》中第一人称叙述者的文化认同被引量:4
2010年
V.S.奈保尔的双重移民文化背景使他成为了后殖民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也让他的第一人称传记性作品更能反应出生活在文化夹缝中特殊的一代的文化身份取向性。本文通过对地理位移中叙述者所展现的不同文化姿态重新定位,从身处特立尼达所展现出的卑微姿态,到印度之旅中对母国文化既爱又恨的矛盾心情,再到抵达英国之后先依附继而超越的白人审美,探讨了叙述者在追寻自我文化身份旅途中最终的身份定位,证实了他在追寻自我文化身份的旅途中最终做出了倾向于宗主国文化的选择。
张弛
关键词:第一人称叙述者文化身份后殖民主义
印第安人的精神家园:圆屋的象征意义解读
2022年
《圆屋》是美国印第安文学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的代表作。小说围绕印第安女性杰拉尔丁在圆屋惨遭白人男性林登强奸的悲剧展开,展现了印第安人在文化夹缝中的生活状态。作为小说的标题以及遍布文本的关键意象,“圆屋”不仅是叙事的背景,还是印第安的文化符号,具备多重象征意义。本文以洛特曼对符号和象征的学术阐释为理论基础,剖析小说中“圆屋”的多重意义,探讨厄德里克对印第安文化的反思与展望。
陈凯欣张弛
关键词:洛特曼印第安文化
具有生态特色的英语专业视听说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被引量:18
2015年
作为高校专业英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视听说课程的生态特色改革值得关注。从教育生态学与生态哲学的角度审视,具有生态特色的视听说教学模式改革必须解决如下问题:如何建构开放性的课堂生态环境并维持课堂中的生态平衡,如何选择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和具有生态特色的教学内容,以及如何设计生态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张弛
关键词:生态视听说教学课堂
《圆屋》中的模拟策略探析被引量:4
2020年
《圆屋》是美国印第安裔女作家路易斯·厄德里克的著作之一。小说除了讲述了一位印第安少年为母亲追寻正义的故事以外,还显示出20世纪80年代印第安人仍未摆脱被殖民的阴影、生活在殖民者的凝视之下。本文将基于霍米·巴巴提出的模拟策略,从回敬凝视、拒绝凝视两个方面分析印第安人打破殖民权威并追寻文化身份的过程。
周芸张弛
关键词:凝视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