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延俊荣

作品数:39 被引量:464H指数:10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社会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4篇语言文字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6篇隐喻
  • 6篇语言
  • 4篇汉语
  • 4篇V
  • 3篇动因
  • 3篇语义
  • 3篇起去
  • 3篇现代汉语
  • 3篇方向性
  • 2篇动因探讨
  • 2篇心理
  • 2篇有感
  • 2篇语义兼容
  • 2篇语音
  • 2篇指示性
  • 2篇转喻
  • 2篇文字
  • 2篇句法
  • 2篇交际
  • 2篇NP

机构

  • 14篇南京师范大学
  • 14篇山西大学
  • 12篇天津师范大学
  • 6篇复旦大学
  • 2篇太原师范学院

作者

  • 36篇延俊荣
  • 6篇潘文
  • 2篇郭圣林
  • 1篇倪传斌
  • 1篇江华
  • 1篇刘芳
  • 1篇张尹琼
  • 1篇戴建东

传媒

  • 8篇语文研究
  • 4篇汉语学习
  • 2篇教育与职业
  • 2篇湖北师范学院...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语言与翻译
  • 1篇外语教学与研...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语言研究
  • 1篇解放军外国语...
  • 1篇文教资料
  • 1篇连云港师范高...
  • 1篇洛阳师范学院...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现代传播(中...
  • 1篇晋中学院学报
  • 1篇汉语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6篇2006
  • 7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介词原型性的展示——读《现代汉语“V+P+NP”格式的多角度研究》有感
2015年
杜文霞博士的《现代汉语"V+P+NP"格式的多角度研究》一书,采用定量分析研究方法,一方面就每个介词出现的频率进行了统计,另一方面就P与V的相对位置、语体的限制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进而得出汉语介词是一个内部成员不平等的类。其原型性除体现在使用频率上之外,还体现在它们与V的相对位置的优势选择上和线性序列V+P+NP的层次结构上。从观察视角来看,将"V+P+NP"看成一个复杂结构,对其组成部分分别从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进行观察和描写,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这不仅对汉语介词研究的深化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对其他虚词甚至是使用频率高、义项众多的多义词的研究都有借鉴意义。
延俊荣
关键词:介词
语言研究与言语研究的对接——读张春泉《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有感被引量:2
2013年
张春泉博士的《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一书,从"何人"入手,以接受心理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了以传情达意为指归的语辞调整。从实践上证明了修辞表达需服从于接受心理的要求。该书把修辞学纳入语言学研究的范畴,实现了语言研究和言语研究的一种融合。这种融合的实现是以如下三方面的努力为基础的:一是修辞是一种有标记的言语行为;二是修辞研究是语言表达适宜性的研究;三是语言是人类精神存在的家园。
延俊荣
关键词:语言研究言语研究对接
语义兼容对“V”“给”并置的制约被引量:4
2007年
作为构式,"NP1+V给+NP2+NP3"表达一个给予事件,但进入该构式的"V给"在句法表现上存在着差异。文章论证了典型"V"的语义属性包括[+方向性][+终点性][+途径性]。在此基础上标注了不同动词小类的语义属性。得出结论:"V"和"给"的[+方向性]和[+终点性]是否相容制约着二者的并置与否。具体表现为:只要"V"与"给"[+方向性]不悖,二者即可并置。当"V"的[+终点性]是[+潜在的]或[-终点性]时,则"V"必须与"给"并置或共现才能表示"给予"。
延俊荣
关键词:语义兼容并置方向性
论“给予”的非典型参与者之建构被引量:7
2006年
“NP1+给+NP2+NP3”一般被默认为“给予”的典型表达形式之一,其中NP1和NP2均由人称代词或表人名词充当,NP3由具体的表物名词充当。但对非典型形式鲜有学者论及。本文在占有大量语料的基础上,以非典型“NP1+给+NP2+NP3”的描写为前提,运用当代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讨论了非典型参与者及非典型“NP1+给+NP2+NP3”的建构。
延俊荣潘文
关键词:参与者隐喻转喻
动结式V+Rv带宾语的标记模式被引量:15
2001年
以述语动词和补语动词在自主与非自主这一语义特征上存 在的对立为切入点,通过对150万字的语料进行分析和统计,引进当代的标记理论,首次建 立并证明了V+Rv带宾语的标记关联模式。其标记关联模式是:由自主的述语动词构成的 动结式带宾语是无标记配对,非自主的述语动词构成的动结式不带宾语是无标记配对。如果 V是自主的,V+Rv带宾语是正常态,不带宾语是非常态;如果V是非自主的,V+Rv 不 带宾语是正常态,带宾语是非常态。明确和简化了V+Rv带宾语的规律,使其在实践上便 于操作,更具实用性,并且还可以解释一些例外现象。
延俊荣
关键词:宾语
理解与成功的交流被引量:1
2005年
社会性是人的本性之一,交流则是保持人类社会性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异”的自觉及消除分歧的渴望是交流产生的前提,“理解”是成功的交流的基础,即从受话人的角度出发来看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去体验受话人可能有的感受,而隐喻即“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是成功交流的重要手段。
延俊荣张尹琼
关键词:隐喻
论隐喻建构的基础被引量:8
2005年
隐喻研究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但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美学追求。1980年代《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出版使隐喻再度被重视,成为认知语言学的奠基石。当前,隐喻研究多涉及隐喻的分类、特点及应用,但较少涉及隐喻建构的基础。本文从人类认知、心理和语言符号等角度探讨了隐喻存在和建构的基础。认为人类认知的原型性和“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的特点是隐喻存在的认知基础。客观世界的多样性为隐喻的存在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对图像的突显是隐喻存在的心理基础,即多样性客体的不同侧面,在一定语境的制约下被透视而成为图像。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错位,即语言符号的能指指称一般的、抽象的、概括的类概念,而所指所指称的却是个别的、具体的例,使隐喻成为语言的常态。
延俊荣戴建东
关键词:隐喻图像
“打酱油”表“买酱油”的动因探讨
2009年
在默认"打"表示"买"的前提下,根据认知语言学"形式不同,意义不同"的原则,文章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分析了"打"和"买"的异同。从句法上看,"打"不能构成双宾式,而"买"可以;从语义上看,"打"的执行者是"卖方",而"买"的执行者是"买方";从二者所表达的抽象关系看,"买"具有"钱""物"的双重转移,而"打"具有"钱""物"的三重转移。但由于人类认知的"以偏概全"和线性语言对立体事件表达的"失真","打"在一定条件下可表示"买"。当物参与者具有[+液体性][+容器性][+买方自备]等语义属性时,既可以说"买酱油",也可以说"打酱油";但当物参与者是非液体的,或具有[+液体性][+容器性][+卖方提供]等语义属性时,则只能说"买酱油"而不能说"打酱油"。
延俊荣
关键词:转喻
“给”与“V给”不对称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5
2005年
“给”与“V给”后均可接两个名词性短语,一般称其为双宾语,表示“给予”义。以往研究充分地描写了双宾语结构,却部分地忽视了“给”与“V给”在语言学上的不对称。文章以受限语料统计为基础,就“给”与“V给”在语言学上的不对称进行描写,主要包括:进入的句式、非典型的NP及NP的从缺和移位。
延俊荣
NP_3对“NP_1+给+NP_2+NP_3”合格度的制约被引量:3
2004年
文章重点讨论NP3 对“NP1+给 +NP2 +NP3 ”合格度高低的制约。认为 :数量名结构的NP3 主要出现在现实句中 ,光杆名词结构的NP3 往往出现在非现实句中 ,背后的动因是“NP1+给 +NP2 +NP3 ”所表达的“给予”是否是有界的 ;领属关系的排他性和层级性影响着领属性偏正结构的NP3 所构成的“NP1+给 +NP2 +NP3 ”的合格度 ,表明真正受影响的是静态双宾结构 ,而不是动态的双宾句 ,且领属关系越强合格度越低 ,其动因是人类理解的省力性。
延俊荣
关键词:层级性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