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荫 作品数:23 被引量:101 H指数:6 供职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新世纪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化科学 哲学宗教 经济管理 社会学 更多>>
评道德建构的外烁论 被引量:3 1999年 外烁论把德育过程看成单纯的外烁过程,导致在道德建构中重道德教育而轻道德修养,忽视甚至抹杀个体的主体性。外烁论的社会根源是封建集权和专制统治,认识根源是教师中心论、环境决定论和灌输论。 廖昌荫关键词:道德建构 道德教育 道德修养 学校道德教育的冲突与选择 被引量:4 2002年 学校道德教育在狭义与广义道德教育观、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道德教育理想与道德教育现实以及其他几方面都由于矛盾或对立的存在 ,要面对各种冲突 ,不断地面临着新的选择 ,学校道德教育将在矛盾或对立、冲突和选择的运动中不断变化 ,不断前进。 廖昌荫关键词:学校道德教育 社会道德 个体道德 论广西应对东部产业转移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被引量:4 2007年 广西具有丰富且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但适合西移产业需求的人力资源相对短缺成为制约广西经济发展的瓶颈;采取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成为系统的战略意识、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化、建立产学研结合机制并建设"企业-学校-研究机构"合作平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职业教育进行合理布局和管理、加速发展职业教育等积极应对战略,才能最终实现经济起飞的目标。 廖昌荫关键词:产业转移 产学研合作 职业教育 探析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高等职业教育观 被引量:3 2007年 高等职业教育可以纳入我国“把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之中。把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观念引入高职教育,使高职教育立足于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通过建立高职教育的KASP模型,促进高职院校各类学生的全面发展。 廖昌荫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探略 2003年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有三个最基本的问题需要首先阐明:“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准确而全面概括心理健康的内涵,导致人们对心理健康的片面理解,应当采取“心理健康”作为总体概念。同时担负德育和心理健康工作的教育者扮演着德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工作者双重角色,面临着角色冲突带来的严重困难,需要以有效方式解决。 朱家安 廖昌荫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视点分析 被引量:5 2004年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实践已成为当今中国的热点领域 ,但人力资源理论与技术在中国还不是清晰的系统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三个领域 ,管理学以组织 (企业 )为基本视点 ,心理学以实证为视点 ,教育学以国家或区域为视点。三个领域的视点各有其明显优势和严重缺陷 ,应相互取长补短。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力量需要整合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技术体系需要重构。 廖昌荫关键词:人力资源 研究方法 人力资源视野中的高职教育目标和对象 被引量:18 2006年 职业教育的类型观为阐明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提供了具有建设性的思想,但类型观面临着多种困难。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应具体定位于培养符合企业(组织)相应职位胜任力模型要求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对象难以用单一的思维类型为基础来界定,应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地描述其特点及发展取向,从而为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建构具有针对性的高职教育模式提供有效的基点。 廖昌荫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观 胜任力模型 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抑郁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目的:探讨大学生非适应性完美主义、适应性完美主义、沉思与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沉思反应量表(RRS)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对327名大学生进行测量,对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 陈功兴 廖昌荫关键词:沉思 抑郁 教师工作特征的结构模型及其复核效度 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揭示并验证中小学教师工作特征的结构模型。方法:把研究规划为预研究和正式研究两个阶段。预研究以257名中学教师为被试(收回有效量表166份);正式研究vX838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收回有效量表657份)。以 JDS 中的《工作特征量表》为测量工具,运用 SEM 的 CFA 方法对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并对教师工作特征的结构模型进行复核效度分析。结果: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特征,是由技能多样性、任务重要性、工作控制和反馈构成的四维度结构;预研究样本《工作特征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838,正式研究样本《工作特征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847。结论:《工作特征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中小学教师工作特征的结构模型,具有"模型稳定"和"效度延展"两种形式的复核效度。 廖昌荫关键词:课程社会学 工作特征模型 当代中国的人际关系特点分析 被引量:7 2007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友好谦恭、人情面子等因素对当代中国人际关系产生着深远影响;而随着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人际关系模式受到了强烈冲击,呈现出民主化、开放化、理性化、功利化等特点;在当代中国背景下,人际关系还显示出了网络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等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特点。 宋倩 廖昌荫关键词: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 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