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磊
- 作品数:40 被引量:198H指数:7
-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伊立替康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2004年9月-2007年3月于大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肿瘤科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21例,采用依立替康(CPT-11)联合5-FU、DDP化疗,其中A组11例,CPT-11100 mg,DDP 60 mg,5-FU1000 mg,1次/d,经肝动脉灌注,B组10例,CPT-11100 mg,第1、8、15天,DDP75 mg/m^2,静脉滴注,5-FU300 mg/d,1次/d,连续7 d,持续静脉灌注,全部21-28 d为1周期。评价指标:有效率、临床获益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AFP下降情况、mTTP、毒性反应。[结果]A组疗效均为稳定,临床获益率100%,AFP下降者占50%,mTTP为5个月,B组1例部分缓解(10%),5例稳定(50%),临床获益率60%,AFP下降者20%,mTTP为5个月。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毒性、肝功能毒性、迟发性腹泻。[结论]CPT-11联合化疗对于原发性肝癌有一定的疗效,与常规治疗相比,疗效相当,但在临床获益率和中位肿瘤进展时间方面显示一定的优势,毒性反应较轻微。其中,肝动脉灌注给药较静脉给药临床获益率较高,毒性反应较低,中位肿瘤进展时间相当,初步认为肝动脉灌注化疗优于静脉全身化疗。但对于无肝动脉灌注治疗指征或已出现血行转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静脉化疗,亦可获得一定的有效率,中位肿瘤进展时间延长,患者可明显获益。
- 刘芳张阳周金平宋磊赵金波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伊立替康化疗肝动脉灌注5-FUDDP
- 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胰腺癌梗阻性黄疸后的姑息治疗疗效分析
- :探讨分析采用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胰腺癌梗阻性黄疸后的姑息治疗疗效。方法:从2005年9月至2012年12月,共有47名确诊为胰腺癌并出现梗阻性黄疸的患者行PTCD治疗,按照术后治疗方案分为最佳支持治疗(B...
- 吴杰宋磊赵丹懿郭冰刘静
- 关键词:胰腺癌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姑息治疗疗效评价
-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SN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意义
- 2021年
-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SN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SN表达水平与HCC患者预后之间的联系。方法:收集7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信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2份HCC组织及60份癌旁组织蜡块标本中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SN的表达,分析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SN在72份HCC组织与60份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临床意义。结果: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SN在60份癌旁组织中均呈现强阳性表达(+++),其表达强度均明显强于HCC组织,两组表达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HCC组织中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SN表达水平高的患者生存预后均优于其表达水平低的患者(均P<0.05)。结论:HCC组织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SN的表达相比癌旁组织明显较低,且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SN高表达的HCC患者生存预后均要明显优于其低表达的患者。
- 吴杰高飞张雪松王魁阳隋成旭张亮姚远方宋磊
- 关键词:肝细胞癌无瘤生存
- 地榆升白片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探讨地榆升白片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将7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初治患者随机分为化疗组40例及联合组39例,化疗组应用标准CHOP方案行单纯化疗;联合组在化疗基础上口服地榆升白片0.4g,3次/d,第1~14天。两组均接受2周期治疗。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CD3^+、CD4^+、CD8^+、CD4^+/CD8^+)和自然杀伤能力指标CD56^+水平,另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除CD;水平高于对照组,余均低于对照组;化疗组各项免疫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联合组与治疗前和化疗组治疗后比较,CD4^+、CD56^+、CD4^+/CD8^+值明显升高(P均〈0.05),CD8^+明显降低(P〈0.05),CD3^+无明显变化。结论T细胞亚群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受到抑制,地榆升白片治疗能提高此类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可作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化疗辅助用药。
- 郑培实张阳戴朝霞宋磊丁晓蕾孙秀华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地榆升白片化学疗法细胞免疫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在肝癌介入治疗疗效判定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作为肝癌介入治疗(TACE或RFA)疗效判定指标的可行性,同时了解血浆VEGF水平与肝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16例患者中,13例行TACE治疗,3例行RFA治疗。术前1d,术后1、3、7、14、28d留取血样标本,分离血浆,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血浆VEGF水平;分析血浆VEGF水平与肝生化、甲胎蛋白及影像学特征间的关系。结果血浆VEGF水平在TACE治疗前1d,治疗后1、3、7、14、28d的均值分别为284.97±73.60、534.38±130.17、398.13±92.42、363.33±64.42、434.68±77.67和374.77±140.46,术后1d明显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7d较第1天明显下降,至术后14d略有升高;血浆VEGF水平在RFA治疗前1d、治疗后1、3、7、14、28d的均值分别为239.83±7.19、233.88±65.44、220.30±23.13、186.06±13.11、172.73±27.41和143.83±33.63,呈下降趋势。血浆中VEGF在合并门脉癌栓、动门脉瘘及远处转移患者中呈较高水平;与病灶位置、肿瘤染色情况、肿瘤有无包膜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与AFP、GPT、AST、TB、ALB、PLT无明显相关性(P>0.05)。13例TACE治疗患者中疗效较好8例,疗效较差5例,两组间血浆VEGF水平术前及术后28d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TACE治疗前后血浆VEGF变化率(术后28d/术前×100%)与术后病灶区碘油存积情况有明显相关性(r=-0.644,P=0.017)。结论血浆VEGF是一项独立于AFP的早期、敏感、有效的介入治疗疗效评价指标。
- 宋磊吕申
- 关键词:肝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射频消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药物干预降低恶性梗阻性黄疸行PTCD术后急性胰腺炎4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前后应用药物进行预处理以减少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方法]对40例高龄、低位恶性肿瘤所致梗阻性黄疸患者,行DSA引导下PTCD胆道支架植入及肝外引流管植入治疗。分为对照组及药物预处理组,每组20例。对照组术前、术后不行预防性用药;药物预处理组患者术前1h预防性皮下注射醋酸奥曲肽0.1mg,术后继续皮下注射醋酸奥曲肽0.1 mg,每8h 1次,连续3d。分别于术前、术后24h、48h及72h观察两组患者症状体征,复查血、尿淀粉酶及胰腺CT情况。[结果]72h内药物预处理组与对照组恶心呕吐情况无差异(P>0.05);腹痛及腹膜炎情况药物预处理组轻于对照组(P<0.05);血淀粉酶升高例数药物预处理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尿淀粉酶升高例数药物预处理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术后72h内腹部CT阳性例数药物预处理组6例、对照组1例(P<0.05);药物预处理组术后确诊胰腺炎1例,对照组7例(P<0.05)。[结论]针对高龄、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治疗时,可于术前及术后预防性应用醋酸奥曲肽,以减少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概率或减轻术后急性胰腺炎病情程度,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 张雪松宋磊王魁阳
-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急性胰腺炎
- 胰腺癌梗阻性黄疸患者胆道内支架置入术后放化疗疗效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 探讨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胆道内支架引流后抗肿瘤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5年9月至2012年12月,共有47例确诊为胰腺癌并出现梗阻性黄疸的患者行PTCD加支架治疗,按照术后治疗方案分为支持治疗组与后续抗肿瘤治疗(放疗、化疗或放化疗)组,其中支持治疗组有26例患者,后续抗肿瘤治疗组有21例.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差异.结果 接受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治疗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7.19个月.其中后续抗肿瘤治疗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明显优于支持治疗组患者(9.07个月比5.52个月,P=0.017).后续抗肿瘤治疗组中有12例(57%)患者只接受一种治疗方案(放疗或化疗),有9例(43%)患者同时接受放疗和化疗,这两组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8.31及11.15个月(P=0.325).结论 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患者在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后行后续抗肿瘤治疗比单纯支持治疗在总生存期上更能获益.
- 吴杰宋磊赵丹懿郭冰刘静
- 关键词:胰腺肿瘤引流术化放疗
- 血浆VEGF的水平用于肝癌介入治疗疗效判定的可行性研究
- 目的: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rimary HCC/)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最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高发。大部分患者发现时病期较晚或合并肝硬化,失去了外科手术...
- 宋磊
- 关键词:原发性肝细胞癌射频消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 伊立替康经肝动脉栓塞化疗对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 比较化疗药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与表阿霉素传统化疗方案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生存情况.方法 83例确诊的患者行肝细胞癌动脉化疗栓塞术,分为CPT-11组和阿霉素组,其中CPT-11组24例,阿霉素类组59例.末次随访时间为2012年12月31日,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差异.结果 CPT-11组的总生存期显著优于阿霉素组,分别为21.7,14.5个月(P =0.042);2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但CPT-11组无进展生存时间长于阿霉素组,分别为11.42及9.46个月.BCLC B分期亚组分析中,CPT-11组的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期具有优势(P=0.029及P=0.014).2组患者的术后毒性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CPT-11应用到TACE中对于不可切除肝癌患者可以显著延长总生存期.
- 吴杰宋磊赵丹懿刘静郭冰
- 关键词: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伊立替康
- 钆贝葡胺核磁共振增强与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硬化伴小肝癌诊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0
- 2021年
- 目的:对比钆贝葡胺(Gd-BOPTA)增强核磁共振(MRI)与CT多期增强扫描(MDCT)对肝硬化伴小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肝硬化伴小肝癌患者96例进行Gd-BOPTA增强MRI与MDCT,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病灶检出、病灶显示、肿瘤各期强化特点及包膜边缘强化特点。结果:96例患者共检出142个病灶,MRI对结节体积大小测量的准确性、病灶检出率、医生诊断信心评分均要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典型病灶检出率、对小肝癌包膜边缘强化均优于CT(P<0.05)。结论:与CT相比,MRI对肝硬化伴小肝癌的诊断更敏感、准确,尤其结合LAVA序列及Gd-BOPTA增强扫描可以大大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
- 王德志胡海洋郭长华宋磊
- 关键词:肝硬化小肝癌钆贝葡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