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健

作品数:29 被引量:191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重症
  • 6篇肺炎
  • 4篇新型冠状病毒
  • 4篇血糖
  • 4篇冠状
  • 4篇冠状病毒
  • 4篇病毒
  • 3篇血糖波动
  • 3篇质量管理
  • 3篇危重
  • 3篇危重患者
  • 3篇细胞
  • 3篇肺炎患者
  • 3篇DRG
  • 2篇心肌
  • 2篇医师
  • 2篇预后
  • 2篇抢救
  • 2篇肿瘤
  • 2篇重症肺炎

机构

  • 29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昆山市中医院

作者

  • 29篇唐健
  • 15篇顾勤
  • 9篇刘宁
  • 7篇董丹江
  • 6篇薛缪群
  • 4篇陈园园
  • 3篇郝迎迎
  • 3篇刘洋
  • 3篇朱章华
  • 3篇尤勇
  • 2篇孙蓉蓉
  • 2篇张北源
  • 2篇陈显成
  • 2篇陈鸣
  • 2篇孙冬梅
  • 2篇虞竹溪
  • 1篇孔炜伟
  • 1篇周玉皆
  • 1篇王立峰
  • 1篇夏永泉

传媒

  • 6篇江苏卫生事业...
  • 4篇中华危重病急...
  • 3篇医学研究生学...
  • 2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卫生质量...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医学信息(下...
  • 1篇中华临床营养...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中国毕业后医...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2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重症转化不同阶段的实验室检查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特征可随病程的进展而改变。文中分析发生重症转化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阶段的实验室检查特征,为早期甄别和防治重症转化患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和南京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收治的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125例,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入院后6 h内的外周血细胞分类计数,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D-二聚体、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等指标。根据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分为发病≤7 d和发病>7 d等2个阶段,每个阶段以最终的临床分型分为轻症组(轻型和普通型)和重症组(重型和危重型),分析早期预测患者重症转化的实验室指标。结果125例患者从发病至收入院的中位时间为9 d。其中发病≤7 d阶段59例(轻症组48例、重症组11例),发病>7 d阶段66例(轻症组36例、重症组30例)。发病≤7 d患者中,重症组患者血淋巴细胞比例下降,D二聚体、C反应蛋白和乳酸脱氢酶升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轻症组(分别为81.8%vs 18.8%、81.8%vs 9.5%、、100%vs 39.6%、85.7%vs 17.4%,P<0.05);发病>7 d患者中,重症组的血淋巴细胞比例下降,白细胞计数、谷草转氨酶升高的比例显著高于轻症组(分别为53.3%vs 19.4%、20%vs 0、30.0%vs 5.6%,P<0.05)。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提示发病≤7d患者的C反应蛋白升高(OR=1.070,P=0.01)是重症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发病>7 d患者的血淋巴细胞计数(OR=0.095,P=0.003)和谷草转氨酶升高(OR=1.056,P=0.031)是重症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发病7 d内的C反应蛋白升高,发病7 d后的淋巴细胞计数下降或谷草转氨酶升高均可能预警其重症转化。临床应用以上指标初筛及防治可能重症转化患者时,必需考虑病程的时间阶段。
陈鸣钱雅君李静许莹唐健尤勇陈显成虞文魁
关键词: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
血清降钙素原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价值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观察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探讨其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预计机械通气>3 d、无临床感染征象的机械通气患者60例,其中VAP患者26例(观察组),非VAP患者34例(对照组)。检测两组行机械通气1 d(T1)、3 d(T2)、5 d(T3)、7 d(T4)时的血清PCT,VAP诊断当日两组均采用贝克曼免疫投射比浊法、SYSMEX全自动流式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白细胞(WBC),并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结果观察组行机械通气3、5、7 d时的血清PCT水平均高于1 d及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血清PCT及CPIS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血清CRP、WBC比较,P均>0.05。观察组血清PCT、CRP、WBC和CPI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2、0.562、0.529、0.839,血清PCT为最佳诊断指标,最佳截断值为0.76μg/L;此截断值诊断VA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9%、72.7%。结论 VAP患者血清PCT水平进行性升高,PCT>0.76μg/L提示VAP的发生。
王妍刘宁唐健顾勤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降钙素原临床肺部感染评分
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尽早达到目标循环状态
唐健
DRG视角下消化科医疗服务能力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基于DRG指标对医院消化科医疗服务能力进行分析,为医院开展学科评价和推进学科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某院消化科出院病案首页数据,经DRG分组器分组,对科室DRG能力评价指标和不同年份间DRG组构成比进行分析。结果:2021年科室总体DRG组数略有增加,CMI值较同期增幅8.05%,总权重较同期增幅27.39%;RW≤0.5的患者占比下降,0.5
陈园园薛缪群唐健
关键词:DRG消化科
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与考核体系的探讨被引量:15
2015年
重症医学具有复杂、知识面广、与多学科交叉等特点,规范化培训难度大。通过统一培训目标: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建立包括入科教育、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科研思维和医患沟通的培训制度:采用以教师教学为主、问题和案例教学为辅的多样性教学方法;落实灵活而又严格的考核体系;探索出适合重症医学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和考核体系。
刘宁董丹江唐健顾勤
关键词:住院医师重症医学
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与万古霉素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性重症肺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回顾性比较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与万古霉素在治疗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所致重症肺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本院ICU2008年1月~2010年8月期间痰菌培养为MRSA的重症肺炎106例次,分别接受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治疗,分析其药敏结果、疗程、副作用及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药敏试验MRSA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及万古霉素敏感率均为100%;②临床有效率:利奈唑胺组(83.8%)明显高于替考拉宁组(64.4%)和万古霉素组(66.7%)(P<0.05),万古霉素组和替考拉宁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差异(P>0.05);③痰菌清除率:利奈唑胺组(81.1%)明显高于替考拉宁组(48.9%)(P<0.01),万古霉素组(62.5%)与利奈唑胺组和替考拉宁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差异(P>0.05);④平均痰菌清除时间:利奈唑胺组(9.3±3.4d),明显低于替考拉宁组(19.3±9.3d)与万古霉素组(18.7±6.8d)(P<0.05), 替考拉宁组与万古霉素组之间无显著差异;⑤30天死亡率三组间无显著差异.⑥副作用发生率三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对MRSA所致重症肺炎,利奈唑胺在临床疗效、痰菌清除率、痰菌清除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副作用三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唐健朱章华
关键词: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万古霉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重症肺炎
早期足量蛋白质摄入对重症患者结局的影响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疾病早期及晚期蛋白质摄入量对重症患者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的方法,将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收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ICU的重症患者326例纳入研究,根据28d结局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以入ICU前3d蛋白质摄入量≥0.8g/(kg·d)定义为早期蛋白质达标(EPT),入ICU4~7d蛋白质摄入量≥0.8g/(Rg.d)定义为晚期蛋白质达标(LPT)。结果死亡组患者入ICU后D1、D3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以及D1~3累计蛋白质摄入量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但D2、D4、D5、D6、D7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以及D4~7、D1~7累计蛋白质摄入量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PT达标组的死亡率最低,ERT+LPT均达标组的死亡率和ERT+LPT均不达标组的死亡率次之,EPT达标组的死亡率最高(P<0.05)。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仅EPT达标组生存时间明显低于仅LPT达标组(P<0.05)。年龄、性别、D1~7热量累计摄入量以及D1~7蛋白质累计摄入量均为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症患者早期低蛋白摄入有利于改善结局,联合后期足量蛋白质摄入可能进一步改善结局。
徐颖梁培虞文魁朱章华刘宁董丹江唐健尤勇王妍陈鸣刘洋顾勤
关键词:重症患者蛋白质摄入
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与肾功能恢复的关系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观察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明确其与肾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诊断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预期7d内转出或死亡的患者。在入ICU时、病程7d、14d(D1、D7、D14)留取外周血标本,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随访观察时间为28d,主要观察指标为肾功能水平是否恢复。结果:根据SSC指南及KDIGO指南提出的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AKI)的诊断标准,南京鼓楼医院ICU在2017-01—2017-08期间共入选患者28例。发生急性肾损伤1期、2期、3期患者分别为7例、7例和14例。随访至28d时,16例患者肾功能恢复至正常,12例患者肾功能未恢复。肾功能恢复组的患者在入院时的APACHE II评分较未恢复组低,两组分别是(19.8±4.9)分和(24.9±5.0)分(P<0.05)。入院时两组的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3±1.88vs.3.20±2.04,P>0.05),但肾功能恢复组的患者Treg细胞水平随病程逐渐上升,未恢复组的患者Treg细胞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肾功能恢复者在第14天的Treg水平远远高于肾功能未恢复者(3.89±1.56vs.1.76±0.45,P<0.05)。且肾功能恢复组的患者第14天Treg细胞水平较基线的上升率为1.32±0.70,而未恢复组的患者仅为基线水平的0.59±0.31(P<0.05)。此外,将急性肾损伤的程度与Treg细胞的水平做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急性肾损伤1期、2期及3期的3组患者在入院时及第7天、第14天的Treg细胞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患者存在Treg细胞的异常,Treg细胞的水平与急性肾损伤的程度无相关性。急性肾损伤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逐渐升高,预示着肾功能的恢复。D7、D14时Treg细胞水平的快速上升可能成为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患者肾功能恢复的预测指标。
郝迎迎虞竹溪钱雅君唐健刘宁顾勤
关键词:脓毒症免疫紊乱
体外膜肺氧合在危重症孕产妇抢救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危重症孕产妇急救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1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应用ECMO救治的8例围生期孕产妇的治疗过程。结果8例孕产妇年龄(32.5±6.3)岁,体质量(73.5±8.1)kg,孕周(31.0±4.4)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为(13.0±6.6)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为(8.3±3.8)分。5例合并重症肺炎的孕产妇行静脉-静脉ECMO(VV-ECMO)治疗;3例心力衰竭(心衰)孕产妇实施静脉-动脉ECMO(VA-ECMO)。8例孕产妇ECMO治疗初始流速设定为2.0~3.0 L/min,最高流速为(3.1±0.6)L/min,ECMO运行时间为(174±36)h,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为(16.0±5.4)d。5例重症肺炎、1例围生期心肌病孕产妇成功撤离ECMO痊愈出院,2例肺动脉高压孕产妇预后不良。7例孕产妇的婴儿存活,其中2例为撤离ECMO后娩出,1例则在ECMO保障下行急诊剖宫术;另外1例孕产妇因未足孕周,胎儿未能娩出。8例孕产妇ECMO运行期间虽无严重出血并发症,但1例合并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并血栓形成(HITT),更换抗凝治疗后好转;1例孕产妇穿刺血管内有血栓形成,序贯抗凝治疗3个月。结论ECMO在危重症孕产妇的抢救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针对可逆性的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孕产妇,需及早评估ECMO的应用指征,提高母婴存活率。
钱雅君郝迎迎刘洋唐健董丹江刘宁顾勤
关键词:体外膜肺氧合孕产妇重症肺炎围生期心肌病肺动脉高压
院内POCT血糖检测质量管理策略研究与实践被引量:2
2023年
通过比对试验、现场调查等方法,研究分析江苏省某三甲综合医院POCT血糖检测在应用与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索针对性的管理对策与措施。通过构建院内POCT血糖检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操作人员培训与考核,强化常态化质控与监督管理等系列措施,进一步规范院内POCT血糖检测的质量管理,为临床诊断与决策提供更为有效的检验学依据,促进检验与医疗质量的提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孙欣燕唐健陈雨欣潘捷薛缪群
关键词:质量管理POCT血糖仪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