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磊

作品数:27 被引量:177H指数:9
供职机构: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蚌埠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胰腺
  • 6篇螺杆菌
  • 6篇干扰素
  • 5篇胰腺炎
  • 5篇幽门螺
  • 5篇幽门螺杆菌
  • 5篇腺炎
  • 5篇急性胰腺炎
  • 4篇上消化道
  • 4篇胃癌
  • 4篇消化道
  • 4篇免疫应答
  • 4篇化道
  • 4篇干扰素-Γ
  • 3篇幽门螺杆菌感...
  • 3篇上消化道出血
  • 3篇细胞免疫
  • 3篇细胞免疫应答
  • 3篇消化道出血
  • 3篇内镜

机构

  • 27篇蚌埠市第三人...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固镇县...
  • 1篇安徽省怀远县...

作者

  • 27篇周磊
  • 23篇张旭
  • 16篇杨清峰
  • 11篇江泳
  • 10篇张爽
  • 9篇张群超
  • 8篇刘伟
  • 5篇黄敏
  • 3篇关玉龙
  • 2篇冯春
  • 2篇房玉亮
  • 2篇李银仙
  • 2篇张毅
  • 1篇曹海龙
  • 1篇李珊珊
  • 1篇叶云
  • 1篇王小璇
  • 1篇梅俏
  • 1篇张乐
  • 1篇左戎

传媒

  • 8篇淮海医药
  • 6篇蚌埠医学院学...
  • 6篇中华全科医学
  • 2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胃肠病学
  • 1篇河北医学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中华胰腺病杂...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癌患者血清白介素-4和干扰素-γ变化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相关性胃癌患者血清白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变化,以探讨H.pylori感染时宿主TH1/TH2细胞的免疫应答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7例H.pylori阴性胃癌患者和13例H.pylori阳性胃癌患者血清IL-4及IFN-γ的含量。结果 2组患者血清IL-4及IFN-γ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97)。结论 H.pylori感染对胃癌患者TH1/TH2细胞的免疫应答无明显影响。
江泳杨清峰张旭张爽周磊刘伟张群超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免疫应答白介素-4干扰素-Γ胃癌
^(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1000例临床观察
2007年
目的观察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的临床应用。方法1000例患者,其中浅表性胃炎497例,糜烂性胃炎152例,胆汁返流性胃炎89例,胃溃疡114例,十二指肠溃疡132例,胃癌28例。应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是否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结果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31%,74%,75%,91%,94%,95%。结论幽门螺杆菌与胃炎,胃溃疡,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冯春周磊
关键词:螺杆菌消化性溃疡
左氧氟沙星使用与细菌耐药率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统计某三甲医院2009-2015年左氧氟沙星使用与10种主要细菌耐药率之间的相关性,为降低细菌耐药性和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2009-2015年左氧氟沙星使用及细菌耐药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抗菌药物消耗量和细菌耐药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左氧氟沙星消耗量从2009年11598.20DDD到2015年8023.60DDD,下降了30.82%。左氧氟沙星使用与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无相关性,与溶血性葡萄球菌(r=-0.64)和屎肠球菌(r=-0.64)耐药率存在负相关,除此之外与常见细菌耐药率存在正相关,其中与铜绿假单胞菌(r=0.79,P<0.05)及粪肠球菌(r=0.93,P<0.01)耐药率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某院左氧氟沙星抗菌药物使用频度呈下降趋势;除鲍曼不动杆菌、溶血性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外,左氧氟沙星的使用与常见病原菌的耐药率呈正相关;提高左氧氟沙星使用频度可能导致某些细菌耐药率增高。
叶云张旭周磊程军李甲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细菌耐药限定日剂量
酮康唑引发缺血性结肠炎1例内镜观察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少见病因、临床特点、鉴别诊断、内镜下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以腹泻、腹痛伴血便为主要症状的住院患者在抗感染、支持对症治疗的同时在48 h内完善实验室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后给予特异性治疗并积极寻找可能的病因。结果:患者发病前有明确的服用酮康唑病史,血白细胞增高,大便RBC 4+,WBC+,OB+,结肠镜检查提示缺血性结肠炎。抗生素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罂粟碱治疗10 d后复查结肠镜提示完全治愈。结论:服用酮康唑可能是引起缺血性结肠炎的少见病因,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可靠手段,低分子右旋糖酐联用罂粟碱对治疗缺血性结肠炎具有很好疗效。
杨清峰张旭江泳周磊关玉龙张毅
关键词:结肠炎酮康唑内镜术
奥曲肽与垂体后叶素联合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第一次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8
2014年
目的评价奥曲肽与垂体后叶素联合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第一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方法将75例患者按住院顺序分为2组,所有患者给予相同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38例)先用奥曲肽0.1 mg静脉推注(5 min),随后以0.6 mg溶于48 ml生理盐水中,2 ml/h持续泵入,联合垂体后叶素,以0.2U/min持续静滴;对照组(37例)仅使用奥曲肽,剂量和方法同治疗组。呕血停止者,每4 h经患者胃管抽取胃内容物一次,出血停止定义为从胃管抽取出的内容物的颜色转为清亮,记录从开始用药到停止出血所用的时间。结果治疗后平均止血时间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1.4±3.3)h、(51.8±2.6)h,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t=3.16,P=0.034);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73%(χ2=4.789,P=0.029)。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联合应用奥曲肽和垂体后叶素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第一次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伟李珊珊周磊张旭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失代偿期生长抑素垂体后叶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细胞免疫应答及与胃癌的关系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时不同疾病宿主Th1/Th2细胞免疫应答变化及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浅表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和胃癌患者血清γ干扰素(IFN-γ)及白细胞介素-4(IL-4)的水平,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种疾病患者胃黏膜病变局部IFN-γ及IL-4的表达情况。结果:Hp阳性的浅表性胃炎患者血清IL-4水平较Hp阴性的浅表性胃炎患者明显降低(P<0.01);Hp阳性的浅表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胃癌患者血清IL-4水平随病变的进展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但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FN-γ水平亦均无明显不同(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IFN-γ在Hp感染的浅表性胃炎中表达较高(P<0.05),IL-4的表达与之相反,在Hp感染的胃癌组织中表达较高(P<0.05)。结论:胃病变局部Th1/Th2细胞免疫应答变化与Hp感染相关疾病的进展,特别是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杨清峰江泳张旭周磊张爽
关键词:胃疾病幽门螺杆菌辅助性T细胞胃癌干扰素-Γ
雷贝拉唑、左氧氟沙星联合呋喃唑酮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左氧氟沙星联合呋喃唑酮三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58例符合条件的HP阳性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雷贝拉唑(10 mg,2次/d)、左氧氟沙星(200 mg,2次/d)联合呋喃唑酮(100 mg,2次/d),治疗7 d;之后溃疡患者继续服用雷贝拉唑10 mg,1次/d,共3周;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10 mg,2次/d)、阿莫西林(1 000 mg,2次/d)联合克拉霉素(500 mg,2次/d),治疗7d;之后溃疡患者维持治疗同治疗组;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观察症状缓解率、溃疡愈合率、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症状缓解率、溃疡愈合率及不良反应分别为91.9%(68/74)、89.7%(35/39)、8.1%(6/74)和90.1%(64/71)、88.1%(37/42)、7.0%(5/7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HP根除率分别为90.5%(67/74)、71.8%(51/7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雷贝拉唑、左氧氟沙星联合呋喃唑酮三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可作为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之一。
王宁张旭杨清峰江泳朱军陈德义周磊刘伟
关键词:雷贝拉唑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光镜下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MC)的改变及其与Th1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γ)表达的关系,探讨二者在IBS病理生理机制中相关性。方法经结肠镜钳取10名正常人和30例感染后IBS患者的乙状结肠黏膜标本,应用特殊组织化学染色法(甲苯胺蓝改良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对MC和IL-2、IFN-γ进行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计算每10个高倍视野下染色阳性表达细胞的平均数。结果IBS患者乙状结肠MC明显增多(P<0.05),同时IL-2、IFN-γ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活动期IBS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MC)数量、活化程度均增加,IL-2、IFN-γ(属于Th1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亦增强,但根据统计学原理,进行相关性分析,二者无相关性,显示感染不是导致PI-IBS患者肠黏膜MC改变的唯一原因。
周磊张旭杨清峰左戎
关键词: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肥大细胞白细胞介素干扰素
胰腺癌放疗后发生胰源性门脉高压症致上消化道大出血一例
2013年
患者女,54岁。因“排黑便3次,呕血1次伴头晕、多汗”入院。既往体健。1年前确诊为晚期胰腺癌并行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SRT)。近半年来频繁黑便,时有上腹闷胀不适,渐出现贫血。
张爽张旭杨清峰黄敏周磊李银仙梅俏
关键词:晚期胰腺癌胰源性门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大出血放疗后立体定向放疗黑便
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被引量:18
2010年
目的观察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联合依托必利分散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40例,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100mg/次,3次/d,餐后立即服用;B组,40例,依托必利分散片,50mg/次,3次/d,餐前半小时;C组,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100mg/次,3次/d,餐后立即服用,依托必利分散片,50mg/次,3次/d,餐前半小时。观察治疗2周后,各组治疗前后腹胀,食欲不振的积分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C组患者腹胀,食欲不振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腹胀改善总有效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联合依托必利分散片能有效地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腹胀、食欲不振症状,两者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房玉亮周磊
关键词: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功能性消化不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