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炜

作品数:43 被引量:114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6篇关节炎
  • 16篇风湿
  • 15篇细胞
  • 15篇类风湿
  • 14篇类风湿关节炎
  • 14篇风湿关节炎
  • 8篇结缔组织病
  • 6篇综合征
  • 6篇类风湿关节炎...
  • 5篇蛋白
  • 5篇动脉
  • 5篇系统性红斑
  • 5篇系统性红斑狼...
  • 5篇淋巴
  • 5篇淋巴细胞
  • 5篇狼疮
  • 5篇红斑
  • 5篇红斑狼疮
  • 4篇骨质
  • 4篇骨质疏松

机构

  • 43篇北京大学第一...
  • 2篇北京积水潭医...
  • 2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国家心血管病...
  • 1篇北京市顺义区...

作者

  • 43篇周炜
  • 29篇张卓莉
  • 16篇郝燕捷
  • 13篇王昱
  • 12篇赵娟
  • 12篇李光韬
  • 9篇邓雪蓉
  • 5篇郭娟
  • 4篇耿研
  • 3篇张晓慧
  • 3篇涂平
  • 3篇张倩茹
  • 2篇杨颖
  • 2篇季兰岚
  • 2篇唐福林
  • 2篇刘军
  • 2篇张凡
  • 2篇马为
  • 2篇樊勇
  • 2篇黄红

传媒

  • 12篇中华风湿病学...
  • 7篇中华临床免疫...
  • 4篇第15次全国...
  • 3篇中国医药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围产医学...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第17次全国...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第416例——双下肢疼痛一个月,上腹痛七天,便血三天
2012年
病历摘要 患者女,28岁。因双下肢疼痛1个月,上腹痛7d,便血3d于2011年12月4日急诊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右手背黑痂,双下肢疼痛、皮肤发紫继而破溃。10d前查血常规:WBC9.5×10^9/L、中性粒细胞0.759、Hb136g/L、血小板134×10^9/L,ESR15mm/1h,C反应蛋白(CRP)69.40mg/L,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
邓雪蓉周炜张卓莉陈国卫王文生
关键词:双下肢疼痛上腹痛便血抗双链DNA抗体中性粒细胞急诊入院
利用T淋巴细胞受体ζ链的变化预测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ζ链呈低水平表达T淋巴细胞(TCRζmT淋巴细胞)在预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对肿瘤坏死因子(TNF)拮抗剂疗效反应中的意义,寻找早期预测患者对生物制剂疗效反应的指标。方法12例血清学阳性的活动性(DAS28〉5.1)RA患者接受了标准方案的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在第14周和第30周时根据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临床疗效反应标准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并将患者分为疗效显著、疗效中等、疗效不住3组。每例患者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前以及治疗第14周和第30周时采集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的方法对系列标本中不同细胞亚群、TCRζ的表达水平进行研究,并对TCRζdmT淋巴细胞的移动能力进行分析,并将疗效与TCRζdmT淋巴细胞的变化进行相关分析。结果TCRζdmT淋巴细胞具有很强的移动能力,它们选择性地由外周血向炎症部位移动,导致RA滑液中TCRζdmT淋巴细胞的数量明显多于相应的外周血(P〈0.05)。12例患者中3例疗效显著,6例疗效中等,3例疗效不佳。用药至第30周时临床反应判定为良好的患者,在第14周时外周血中均有CD4+TCRζdmT淋巴细胞的聚集;而疗效不佳的患者外周血中这群细胞数量反而下降;14周时TCRζdmT淋巴细胞变化的百分数与30周时DAS28评分之间密切相关(r2=0.6835,P〈0.01)。结论TNF拮抗剂是治疗RA有效的药物,用药至第14周时外周血中TCRζdm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可以预测用药至第30周时的疗效,阻止TCRζdmT效应T淋巴细胞由外周血向关节腔的移动是TNF拮抗剂在RA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
张卓莉李光韬周炜王昱郝燕捷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T淋巴细胞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都燕捷张卓莉周炜赵娟邓雪蓉李光韬王昱杨颖马为
利用T淋巴细胞受体ζ链的变化预测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
张卓莉周炜王昱李光韬郝燕捷
吸烟与类风湿关节炎被引量:3
2010年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病,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20%~0.37%。RA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研究显示同卵双胞胎中RA的共患病率仅为16%,提示环境因素在RA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已经发现吸烟、咖啡因摄入等多种环境因素均参与RA的发病,其中吸烟是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姚珍李光韬周炜张卓莉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吸烟环境因素结缔组织病同卵双胞胎RA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评价RA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入选50例既往无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RA患者及121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为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评价指标,比较RA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IMT及斑块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并探索出现IMT增厚或斑块(IMT异常)的危险因素。进而将RA患者根据是否存在IMT异常进行亚组分析。采用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矿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结果RA组高脂血症发生率及BMI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但平均IM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0.78±0.18)mm与(0.62±0.14)mm,t=5.853,P=0.000],斑块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56.0%(28/50)与36.4%(44/121),x2=5.596,P=0.018],尤其在〈50岁及50~60岁年龄组中。Logistic回归显示,RA[OR=7.34,95%CI(2.53,21.25)]、男性[OR=2.0,95%CI(1.25,3.17)]以及年龄[OR=1.1,95%CI(1.04,1.15)]是IMT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RA患者的亚组分析显示,IMT异常患者较IMT正常患者jRA病程更长、年龄更大、女性已绝经者更多、血胆固醇更高、应用甲氨蝶呤〉3个月者更少(P值均〈0.05);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OR=1.13,95%CI(1.03,1.23)]是IRA患者出现IMT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甲氨蝶呤〉3个月[OR=0.12,95%CI(0.02,0.71)]是独立保护因素。结论RA患者具有早发、高发动脉粥样硬化的趋势,患IRA是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增强对这类并发症的关注,进行早期预防,尤其对于老龄患者。应用甲氨蝶呤可能对于RA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
郝燕捷杨颖马为周炜邓雪蓉李光韬张卓莉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动脉硬化超声检查
Ro52表达水平下降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B细胞异常激活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Ro52表达水平是否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B淋巴细胞的异常激活相关。方法分离14例SLE患者和10名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使用有丝分裂原美洲商陆(pokeweed mitogen,PWM),抗CD40,抗IgM+抗CD40,抗IgG+抗CD40刺激B细胞;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S期与G2/M期细胞为增殖细胞;定量PCR检测Ro52表达。结果 SLE患者B细胞激活后增殖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抗CD40、抗IgM+抗CD40、抗IgG+抗CD40刺激后,SLE患者与健康对照增殖细胞分别为3.6%±0.7%、7.9%±2.5%、5.1%±1.3%与2.4%±0.6%、3.7%±1.3%、2.7%±0.5%,P均<0.05),而Ro52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PWM、抗CD40、抗IgM+抗CD40、抗IgG+抗CD40刺激后,SLE患者与健康对照Ro52表达水平分别为0.50±0.09、0.92±0.16、0.84±0.19、1.03±0.21与1.41±0.20、3.05±0.64、2.19±0.35、3.10±0.72,P均<0.05)。Ro52表达水平与处于S和G2/M期的增殖细胞数量呈负相关,PWM、抗CD40、抗IgM+抗CD40以及抗IgG+抗CD40激活B细胞后Ro52表达水平与增殖细胞百分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25、-0.49和-0.40,P均<0.05。抗CD40激活的SLE患者B细胞比健康对照出现更加显著的Ro52表达水平下降。结论 Ro52表达水平在B细胞增殖时下调,可能参与SLE患者B细胞的异常激活。
万姝岑周炜
关键词:B淋巴细胞细胞增殖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量改变危险因素分析及FRAX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了解计算骨折危险性评估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FRAX)时,使用与不使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对中国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骨折概率的影响,分析影响骨量的因素。方法: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及病房首次就诊的年龄大于40岁RA患者200例,双能X线测定腰椎和左髋部BMD,将使用与不使用BMD或T值计算的FRAX骨折概率进行比较,并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绝经时间、体重指数、病程以及激素应用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00例患者平均年龄(59.4±10.2)岁,77.5%为女性。有77例患者接受了双能X线检查,其中BMD正常和异常组分别为10例(13%)和67例(87%),有32例患者发生骨折。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糖皮质激素使用(用药时间、累积剂量、目前日平均剂量)、FRAX预测主要部位和髋部骨折风险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使用与不使用BMD、T值计算的未来10年骨折概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合T值得出的FRAX预测骨折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99)。以腰椎及髋部的BMD作为结果变量,对影响患者BMD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疼痛评分(P=0.02)、既往发生骨折(P=0.003)、糖皮质激素的累积剂量(P=0.008)是引起腰椎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患者的年龄(P<0.001)、已绝经(P=0.05)、既往发生骨折(P=0.003)、体重指数(P=0.03)是引起左髋部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RA患者骨折发生比例较高,主要部位和髋部骨折风险均增加,结合股骨颈BMD或T值计算FRAX能更有效地预测骨折概率。
王昱郝燕捷邓雪蓉李光韬耿研赵娟周炜张卓莉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骨密度
类风湿关节炎在不同治疗方案下的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 探讨在不同治疗方案下RA患者达到和维持治疗目标的情况,并对影响目标治疗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为时84周的随机、开放、前瞻性研究,入选高活动度RA患者.治疗分为诱导和维持2个阶段.最长36周的诱导期采用DMARDs联合治疗,12周内可以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达到低疾病活动度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来氟米特单药或者来氟米特联合羟氯喹组)进入维持治疗阶段.如病情复发(DAS28较最低值增加≥0.6)则终止随访.总结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诱导治疗期间达到低活动度以及维持治疗阶段的疾病复发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42例完成本研究的患者中27例(64%)在诱导治疗阶段达到低活动度;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RF和抗CCP抗体水平、诱导治疗过程中是否使用激素与其诱导阶段达到低活动度无相关性(P>0.05).无吸烟史患者中85%(11/13)达到低活动度,而有吸烟史者中55%(16/29)达到低活动度,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患者进入维持治疗阶段,其中14例(61%)复发.患者的年龄、病程、吸烟状况、RF和抗CCP抗体水平与其复发无相关性(P>0.05).诱导缓解方案中含激素者复发率为83%(10/12),不含激素者复发率为36%(4/11),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诱导治疗12周进入维持治疗者复发率为75%(9/12),诱导治疗24周进入维持治疗者复发率为33%(3/9),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 吸烟可能是RA病情不易控制的危险因素之一.在DMARDs联合治疗基础上采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进行桥接治疗可能需要12周以上疗程.维持治疗阶段2组患者的复发率均较高,提示适当延长诱导期治疗,保持治疗目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下阶梯治疗有利于减少疾病复发.
邓雪蓉周炜王昱赵娟郝燕捷李光韬张卓莉
关键词:复发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唑来膦酸钠治疗SAPHO综合征一例被引量:2
2013年
患者女,64岁,主因间断出现皮肤脓疱、腰痛3年于2008年4月入院。2007年7月左手掌出现直径2mm水疱,其中心可见白点,破溃后有黄白色脓液流出,伴左侧第1掌指关节肿痛。此后间断出现右手掌4cm×4cm皮肤脱屑,服中药及外用药物治疗后好转。
王昱郝燕捷李光韬周炜张卓莉
关键词:SAPHO综合征药物治疗唑来膦酸钠皮肤脱屑左手掌右手掌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