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森斌
- 作品数:37 被引量:62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前臂桡侧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切除后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比较
- 2024年
- 目的比较前臂桡侧皮瓣与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中的修复效果, 并探讨其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2019年5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口腔癌患者临床资料, 根据修复方法分为前臂桡侧皮瓣组和股前外侧皮瓣组。从以下几个方面对2组进行比较:(1)手术情况(包括口腔癌切除后缺损面积、皮瓣面积、皮瓣制备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2)术前1 d和术后1 d炎性指标, 包括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含量。(3)皮瓣成活情况。(4)术后6个月内皮瓣供区并发症和口腔受区感染发生率。(5)术后6个月, 由1位参与治疗的主治医生参考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问卷(UW-QOL)评估患者口腔功能, 包括口腔开颌、言语、饮食功能。每一项总分均为0~10分, 评分越高表明口腔功能恢复越好。(6)术后2、4、6个月, 由1位参与治疗的主治医生通过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 从生理、心理、社会功能3个方面综合评估, 满分100分, 得分越高表明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7)术后6个月, 调查患者满意度, 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 计算满意率[(满意+基本满意)例数/各组总例数×100%]。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和(或)百分比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前臂桡侧皮瓣组纳入48例, 男32例, 女16例;年龄(49.3±5.0)岁;体重指数(23.0±1.1) kg/m^(2);病程(6.5±2.1)个月;舌癌21例、口底癌12例、颊癌15例;鳞状细胞癌40例, 基底细胞癌8例。股前外侧皮瓣组纳入32例, 男20例, 女12例;年龄(50.1±5.0)岁;体重指数(23.0±1.0) kg/m^(2);病程(7.0±2.2)个月;舌癌16例、口底癌7例、颊癌9例;鳞状细胞癌27例, 基底细胞癌5例。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体重指数、病程、肿瘤部位
- 朱江须无双马子涵项毓铖石婉莹吴森斌宋冬惠
- 关键词:口腔肿瘤前臂桡侧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软组织缺损
- 前臂游离皮辦在口腔颌面部整复中的应用(附17例报告)
- 1993年
- 本文报导的17例前臂游离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癌肿切除后的软组织即时修复,其中采用缝合吻合法12例,血管吻合器吻合法5例,总成活率为88.2%(15/17)。经过动物实验及临床病例分析,笔者认为血管吻合器法较缝合吻合法在吻合血管时既快又方便,但有时还得依赖手法缝合,手法缝合仍是显微外科手术的基础。鉴于前臂游离皮瓣有一定局限性,临床应用时应慎重。
- 田飞秋侍德成红兵刘明之吴锦生袁旭初姚淑萍吴森斌
- 关键词:前臂游离皮瓣吻合器
- 口腔颌面部多原发性癌瘤5例报告
- 1994年
- 1987~1992年我院收治17例多原发性癌瘤,其中5例发生在口腔颌面部,2例第一癌与第二癌均发生口腔颌面部。现结合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男性,第一癌发病年龄37~78岁,非同时性多原发癌5例,第二癌距第一癌发病时间1~2年1例,3~4年3例,6年以上1例。5例口腔原发癌治疗情况见附表。
- 袁旭初刘明芝吴锦生吴森斌王继华
-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多原发性多原发癌面部基底细胞癌癌瘤舌鳞癌
- 舌咽口底癌根治和口咽腔重建7例报告
- 1997年
- 吴森斌刘明芝
- 关键词:外科手术
- 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远期疗效被引量:2
- 1998年
- 为了对前臂游离皮瓣在修复口腔颌面部癌肿切除后软组织缺损中的远期疗效进行评价,对1985年6月~1994年5月间施行该手术的26例患者作了平均4年6个月的随访。通过检测皮瓣的外形、颜色、质地、温度、感觉、粘膜化程度,前臂供区的外形,手的血供和对手功能的影响等项目,进行了综合分析。20例中受区综合功能均为优;供区综合功能优16例,疗效稍差4例。原因是游离皮瓣时切断桡神经浅支所致。认为,前臂游离皮瓣在治疗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中仍是一个值得应用的好方法。
- 成红兵吴森斌刘明之吴锦生
-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损伤软组织缺损前臂皮瓣
- 游离皮瓣移植术修复口腔颌面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效果及并发症分析
- 2023年
- 目的:研究口腔颌面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采用前臂桡侧皮瓣与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治疗组织缺损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口腔颌面恶性肿瘤切除术患者97例,采用前臂桡侧皮瓣移植50例为前臂组,采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47例为股前外组,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股前外组手术时间6.13±0.51 h、术中出血量265.49±30.48 mL、住院时间12.26±3.64 d,前臂组手术时间5.30±0.32 h、术中出血量211.63±30.25 mL、住院时间15.28±3.79 d,与前臂组比较,股前外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但住院天数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前外组仅发生血肿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13%,前臂组共发生9例并发症,其中感染1例、血肿3例、供区瘢痕增生3例、供区色素沉着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00%,股前外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前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前臂桡侧皮瓣与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修复治疗口腔颌面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可以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吴敏棋冯宇杰刘悦朱江吴森斌宋冬惠
- 关键词:并发症
- Runx2基因转染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在兔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Runx2基因参与牵张过程对新骨再生的影响。方法 :选用32只新西兰白兔成功建立单侧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牵张结束时,实验组牵张间隙内注入转染重组腺病毒(Ad5-Runx2),对照组牵张间隙内注入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于牵张结束后4周末处死全部实验动物。利用组织学、影像学、双能X线(DXA)和生物力学分析等方法,对获取的下颌骨牵张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三维CT重建、组织学及DXA结果证实,实验组牵张间隙内新骨生成、新骨密度和矿化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三点弯曲试验分析显示实验组牵张间隙最大载荷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Runx 2-in vivo基因治疗能够有效促进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的新骨再生。
- 郑科宋冬惠吴森斌祝颂松胡静
- 关键词:RUNX2牵张成骨骨再生下颌骨
- 先天性唇腭裂行齿槽突裂植骨术7例被引量:1
- 2004年
- 采用齿槽突裂植骨术治疗少年儿童先天性唇腭裂 7例 ,结果创口均一期愈合 ,1个月后术区肿痛完全消失 ,上颌齿槽突连续完整 ,口鼻瘘封闭 ,患侧鼻翼基底部明显上抬 ,与健侧基本对称 ,X线示骨愈合良好 ,骨密度与正常骨组织相似。齿槽突裂植骨术是序列治疗的重要环节 ,是后期修复鼻唇畸形及正畸正颌治疗的基础。
- 卢军吴森斌
- 关键词:先天性唇腭裂
-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lncRNA DLEU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
- 2022年
-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淋巴细胞白血病缺失基因1(DLEU1)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保存的98例OSCC组织及癌旁组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lncRNA DLEU1表达。分析lncRNA DLEU1表达与OS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K-M法绘制不同lncRNA DLEU1表达OSCC患者生存曲线,多因素Cox回归分析OSCC患者预后不良影响因素。结果OSCC组织中lncRNA DLEU1表达(1.863±0.572)高于癌旁组织(1.058±0.211)(t=13.058,P<0.001)。lncRNA DLEU1表达与OSCC患者肿瘤区域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中位随访26个月,lncRNA DLEU1≥1.863生存率为61.22%,低于lncRNA DLEU1<1.863的79.59%(Log-rankχ^(2)=4.819,P=0.028)。TNM分期Ⅲ~Ⅳ期(HR=4.612,95%CI:1.482~11.352)、淋巴结转移(HR=4.370,95%CI:1.442~10.246)、lncRNA DLEU1≥1.863(HR=4.231,95%CI:1.350~10.260)是OSC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OSCC组织中lncRNA DLEU1高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相关,可能成为新的OSCC诊治和预后分子标志物。
- 朱江董伟杰黄丹宋冬惠吴森斌
-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长链非编码RNA
- 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回顾性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颌面部多间隙感染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将确诊的115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病因、临床指标、实验室检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分类,同时对造成住院时间延长及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病因分类:牙源性41/115(35.65%)、淋巴结炎27/115(23.47%)、唾液腺炎16/115(13.91%)、囊肿16/115(13.91%)、外伤和原因不明15/115(13.04%),其中牙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住院时间≥15d的患者受累间隙数量、白细胞计数、血糖浓度、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有异于住院时间<15d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合并并发症患者年龄、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比例、受累间隙数量、白细胞计数、血糖浓度、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有异于无并发症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住院时间与受累间隙数量、白细胞计数、血糖浓度、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有关;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并发症与受累间隙数量、白细胞计数、血糖浓度、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年龄有关。结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受累间隙数量、白细胞计数、血糖浓度、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年龄,上述危险因素均与疾病治疗预后密切相关,临床上对于此类高危人群应高度重视、早期治疗、严密观察,以避免病情发展和恶化。
- 宋冬惠吴森斌朱江
- 关键词:口腔疾病颌面部多间隙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