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
- 作品数:29 被引量:148H指数:7
- 供职机构: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手法整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单纯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比较研究
- 目的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提供一种费用较低、止痛效果好且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的治疗方法。方法:在2011年3月...
- 刘建俞雷钧宋红浦陆建伟刘宏张春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法
- 文献传递
-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
- 刘建俞雷钧宋红浦陆建伟刘宏张春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
- 文献传递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 目的: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
- 刘建王瑾王健杨洋徐卫星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 目的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
- 刘建王瑾杨洋王健
- 下胫腓联合螺钉治疗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探讨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07年12月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治疗的20例(21踝)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1例(12踝),女9例(9踝);年龄27~52岁,平均36岁。所有患者结合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按照Lauge-Hansen分型进行手术治疗。X线测量:①胫骨前结节与腓骨的重叠阴影;②下胫腓联合间隙;③内踝关节面与距骨关节面的间隙。临床疗效采用改良Baird-Jackson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20例(21踝)均获得随访,时间1~2.2年,平均1.3年。术前正侧位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0.46±3.56)mm,下胫腓联合间隙为(5.69±0.88)mm,胫距关节内间隙为(5.67±1.23)mm,踝穴位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0.87±0.96)mm;术后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7.14±0.62)mm,下胫腓联合间隙为(3.28±0.39)mm,胫距关节内间隙为(3.12±0.33)mm,踝穴位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2.91±0.30)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CT复查显示:下胫腓联合仍存在一定程度分离的有4例,均为轻度。术后Baird-Jackson评分为(86.24±13.26)分(62~98分),在各项评定内容中,13踝(61.90%)获得无痛踝关节,16踝(76.19%)无踝关节不稳征象,11踝(52.38%)恢复正常行走能力,8踝(38.10%)恢复正常奔跑能力,11踝(52.38%)恢复正常的工作能力。踝关节背伸活动度(21.05±5.00)°,跖屈活动度(33.57±5.76)°,内翻活动度(19.48±4.57)°,外翻活动度(24.05±4.86)°。踝关节发生创伤性骨性关节炎表现的患者3例,无一例发生断钉;临床疗效优12踝,良2踝,可4踝,差3踝。结论:下胫腓联合3层皮质螺钉固定是治疗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精细的手术操作技术和下胫腓联合解剖关系的恢复是患者获得良好踝关节功能的重要因素,术后常规负重前取钉可有效减少下胫腓螺钉断裂等并发症。
- 颜瑞健张晓文郭峭峰马苟平张春刘建
- 关键词:韧带踝关节外科手术
- 独活寄生汤结合中药外洗治疗肝肾亏虚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3例被引量:7
- 2019年
- 笔者采用独活寄生汤结合中药外洗治疗肝肾亏虚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43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86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其中观察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6.14±4.03岁。
- 刘建黄凯刘宏
- 关键词:独活寄生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肝肾亏虚关节功能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PVP的病例资料,其中腰椎融合术后邻椎骨折12例,同时随机选择15例无腰椎融合术病史、性别匹配且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腰椎融合术后邻椎骨折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64.0±6.4)岁;骨折均发生在融合节段的近侧椎体,依据AO分型均为A1型骨折,平均BMD(-2.1±0.5)T。腰椎融合术后邻椎骨折患者VAS由术前(8.2±1.1)分降至术后1个月(3.0±0.7)分、术后6个月(2.3±0.5)分,3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DI由术前(84.6±6.8)%降至术后1个月(30.6±5.4)%、术后6个月(26.0±4.8)%,3个时间点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椎融合术后邻椎骨折患者各个时间点VAS、OD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融合术后邻椎骨折患者BM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中未发生明显的骨水泥渗漏、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期间未出现伤椎再骨折或其他椎体骨折。结论 PVP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骨折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接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王健刘建徐卫星
-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性骨折腰椎融合术
- 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8例
- 2012年
-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例为L4/5+L5/S1,2例为L3/4+L4/5。遵循责任椎间盘为先的手术原则,采用两个小切口完成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门诊定期随访,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70±10)分钟,出血量(100±50)mL,手术疗效优12例,良4例,可2例,手术优良率为88.9%。结论严格的病例选择和准确的术前定位辅以熟练的手术技术,MED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 宋红浦刘建张晓文张春
- 关键词: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
- 手法整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单纯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比较研究
- 目的: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提供一种费用较低、止痛效果好且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的治疗方法.
方法:在...
- 刘建俞雷钧宋红浦陆建伟刘宏张春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椎体成形术后凸成形术手法整复疗效评价
-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1
- 2013年
-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126例行单节段PVP治疗的OVCF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平均随访13.6个月。根据是否发生非手术椎体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未骨折组,其中骨折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54~82岁,平均(67.63±7.28)岁;未骨折组94例,男40例,女54例,年龄55~76岁,平均(66.26±6.79)岁。再将骨折组按部位分为邻近椎体骨折组20例和非邻近椎体骨折组12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值(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水泥注入量、椎体高度恢复率及矢状位后凸纠正度数,分析引起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比较,年龄、性别、BMD值、骨水泥注入量及矢状位后凸纠正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高度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椎体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比较,BMD值、矢状位后凸纠正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注入量及伤椎高度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邻近椎体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比较,BMD值、骨水泥注入量、伤椎高度恢复率及矢状位后凸纠正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高度的恢复增加可能预示着OVCFs患者PVP术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风险增大,而邻近椎体骨折可能跟骨水泥注入量及椎体高度恢复均有关。
- 刘建俞雷钧宋红浦陆建伟刘宏张春
- 关键词: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