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澎

作品数:99 被引量:379H指数:11
供职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7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27篇心房
  • 25篇心房颤动
  • 25篇房颤
  • 20篇心肌
  • 17篇动脉
  • 17篇血管
  • 17篇消融
  • 15篇冠状
  • 14篇冠状动脉
  • 12篇细胞
  • 11篇导管消融
  • 11篇心病
  • 11篇冠心病
  • 10篇导管
  • 9篇基因
  • 8篇信号
  • 8篇血管平滑肌
  • 7篇蛋白
  • 6篇心室
  • 6篇心脏

机构

  • 92篇新疆维吾尔自...
  • 16篇石河子大学
  • 12篇华中科技大学
  • 7篇新疆医科大学
  • 6篇新疆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新疆生产建设...
  • 1篇滨州医学院附...
  • 1篇贵州省人民医...
  • 1篇成都市第三人...
  • 1篇兰州大学第一...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石河子大学医...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郑州大学
  • 1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云南省第一人...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邯郸市第一医...

作者

  • 98篇任澎
  • 32篇李国庆
  • 21篇王勇
  • 19篇姚娟
  • 17篇雷建新
  • 14篇王钊
  • 9篇郭军
  • 9篇阿木提
  • 9篇陈晓洋
  • 9篇米日古丽
  • 9篇马伟
  • 8篇戴晓燕
  • 8篇马业新
  • 8篇古孜丽
  • 7篇马丽
  • 6篇李杰
  • 5篇陈冰心
  • 5篇刘永国
  • 5篇穆叶塞
  • 5篇陈晓阳

传媒

  • 13篇心血管康复医...
  • 12篇新疆医学
  • 6篇心血管病学进...
  • 6篇中国医药
  • 5篇临床心血管病...
  • 5篇中国心血管杂...
  • 4篇中华心律失常...
  • 4篇医学综述
  • 4篇中国循环杂志
  • 3篇心脏杂志
  • 3篇中国心脏起搏...
  • 2篇心肺血管病杂...
  • 2篇中国介入心脏...
  • 2篇中国综合临床
  • 2篇山东医药
  • 2篇新疆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临床心电学杂...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7篇2018
  • 7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7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12篇2010
  • 4篇2009
  • 8篇2008
  • 9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6篇2003
  • 1篇2001
9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选择性消融窦房结与房室结周围神经治疗阵发性心动过缓被引量:18
2008年
目的探讨选择性消融窦房结与房室结周围神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方法与初步效果。方法选择症状严重,拟行起搏器治疗的阵发性心动过缓者,在X线与64排螺旋CT心脏解剖影像指导下,以手工或磁导航遥控操作,标测窦性心律心房激动顺序,围绕并避开心房最早激动位点和His束区域,记录心内电图神经组织电位,温控射频消融,观察消融反应,随访治疗效果。结果13例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36.46±9.51(14~51)岁。1例有器质性心脏病,高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病窦综合征4例,病窦综合征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6例黑矇或晕厥。在窦房结和房室结周围均记录到神经组织电位,放电10~15s神经组织电位消失。消融中先出现迷走激惹效应,之后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改善。12例术中心动过缓消失,1例失败。随访13±5.89(3~20)个月,2例复发,余症状消失,无并发症。结论选择性消融窦房结与房室结周围神经治疗迷走介导的缓慢心律失常,可行、安全、有效。
郭成军李国庆方冬平任澎卢春山李果何东方郝蓬张英川
关键词:射频电流病窦综合征
心房颤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0年
本文就心房颤动(AF)的基因表达及其改变,AF触发时基因的作用和AF的基因治疗作一综述。
刘佳顺任澎
关键词:心房颤动分子生物学机制基因治疗
多巴酚丁胺同位素心肌断层显像在冠心病的诊断和评估中的应用
2001年
任澎涂良珍
关键词:多巴酚丁胺心肌断层显像冠心病
p38MAPK表达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关系的研究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探讨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38(p38MAPK)的表达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关系以及检测p38MAPK反义寡核苷酸(AODN)对VSMC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培养大鼠胸主动脉VSMC,随机分为对照组、p38MAPKAODN组、正义寡核苷酸(SODN)组。采用噻唑蓝比色分析法(MT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VSMC,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p38MAPK蛋白量。结果p38MAPKAODN能减少p38MAPK蛋白表达,明显抑制VSMC增殖,其抑制作用与p38MAPK蛋白表达相关,呈剂量依赖性。结论p38MAPKAODN能抑制大鼠VSMC增殖,该信号分子与VSMC增殖密切相关,可能是VSMC增殖的信号途径。
任澎李喆马业新胡昌清
关键词:反义寡核苷酸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蛋白表达
FKBP12.6基因调控犬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RyR2通道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心肌肌浆网FKBP12.6钙调蛋白调控犬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右心室肌雷尼丁受体2(ryanodine receptor 2,RyR2)通道功能的机制。方法杂种犬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力衰竭+AAV9/EGFP组(EGFP组)与心力衰竭+AAV9/FKBP12.6-EGFP(FKBP12.6-EGFP组)各6只,EGFP组和FKBP12.6-EGFP组右心室植入起搏器快速起搏4周制备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分别含AAV9/EGFP和AAV9/FKBP12.6-EGFP的腺病毒相关溶液各500μL;假手术组右心室仅植入起搏器,经胸心包腔内注射生理盐水500μL。实验8周时3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功能,采用心内电生理技术检测右心室单相动作电位复极90%时程(MAPD90),采用冰冻组织病理检查心室肌FKBP12.6荧光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RyR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犬右心室快速起搏4周后,EGFP组和FKBP12.6-EGFP组平均动脉压<60mm Hg,左室射血分数<50%,心力衰竭模型成功建立;实验8周时,EGFP组平均动脉压((54.45±8.45)mm Hg)、左室射血分数((0.45±0.03)%)、MAPD90((65.20±5.30)ms)及右心室RyR2蛋白表达水平((15.65±2.65)个)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138.75±6.56)mm Hg、(0.72±0.01)%、(110.50±6.55)ms、(28.85±2.55)个)和FKBP12.6-EGFP组((135.60±6.40)mm Hg、(0.75±0.03)%、(105.50±4.20)ms、(30.25±2.95)个)(P均<0.05),假手术组与FKBP12.6-EGF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犬心肌组织FKBP12.6蛋白表达呈阳性,EGFP组呈弱阳性,FKBP12.6-EGFP组呈强阳性。结论肌浆网FKBP12.6钙调蛋白可上调RyR2通道功能,改善犬心力衰竭的电不稳定特性。
冯艳孙娟黄榕任澎
关键词:心力衰竭
射频导管消融术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204例,根据患者自行要求的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药物治疗组(105例)与RFCA治疗组(99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5年门诊随访,进行12导联心电图、连续7 d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及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5年随访时心房颤动发生情况和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2、5年随访时,RFCA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心房颤动复发率均明显小于治疗前[RFCA治疗组:10.3%(9/87)、8.1%(6/74)比100.0%(99/99);药物治疗组:21.7%(18/83)、20.8%(15/72)比100.0%(105/105)],且RFCA治疗组心房颤动复发率均明显小于药物治疗组(均P<0.01)。治疗后2年随访,药物治疗组情绪对角色功能的影响(RE)评分及RFCA治疗组SF-36总分和躯体功能对角色功能的影响(RP)、躯体活动功能(PF)、躯体疼痛、RE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76±11)分比(69±9)分、(572±110)分比(546±112)分、(63±10)分比(55±17)分、(80±14)分比(71±15)分、(74±11)分比(66±11)分、(84±10)分比(75±15)分](均P<0.01),2组间无论是SF-36总分还是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5年随访,2组SF-36总分和RP、PF、躯体疼痛、RE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1),且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RFCA可作为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其在复发率及生活质量方面均优于药物治疗。
晁鹏王勇任澎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生活质量
长链非编码RNAs在扩张型心肌病中的研究进展
2020年
长链非编码RNAs(lncRNAs)是一类无编码蛋白质功能的内源性RNA,但可在转录调控、转录后调控和表观遗传调控等多个水平上调节基因表达。近年来,对扩张型心肌病(DCM)的研究多集中于基因突变,lncRNAs广泛参与调节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其表达差异与DCM的心脏发育和心肌纤维化密切相关;此外,多个可能调控心脏发育、维持心肌功能及心肌纤维化相关的lncRNAs被发现,为研究DCM发病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及诊疗手段等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其中一些lncRNAs可能成为DCM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赵增任澎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心脏发育心肌纤维化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治疗与实验研究
李国庆姚娟任澎郭自同程慧王勇陈晓洋高洁
该研究主要针对房颤这一高发病种,选择有房颤导管消融适应症的患者,开展三维电磁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手术及图像整合技术(Carto-Merge)在房颤导管消融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的研究;收集维吾尔族和...
关键词: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早期血脂及近期心血管事件影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6
2015年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早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水平及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完全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60例.A组入院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持续治疗1个月;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术后早期(1周内)hs-CRP、血脂水平的影响,同时记录患者近期(1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心绞痛发生次数).结果 治疗1周后,2组血清hs-CR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6.1±1.6)mg/L比(15.6±3.6)mg/L、(0.86±0.20) mmol/L比(1.00±0.24) mnmol/L、(3.7±0.6) mmol/L比(4.5±1.0)mmol/L、(2.3±0.6) mmol/L比(3.0±0.9) mmol/L;B组:(6.0±1.8) mg/L比(15.6±5.3)mg/L、(0.81±0.15) mmol/L比(0.97±0.25) mmol/L、(2.9 ±0.5) mmol/L比(4.1±0.9)mmol/L、(1.7±0.4)mmol/L比(2.7±0.8)mmol/L,均P<0.05];B组在治疗后LDL-C下降大于A组(P<0.01).2组均未出现心源性死亡,A组心绞痛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3% (26/60)比16.7%(10/60),x2 =5.079,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降低hs-CRP、血脂水平有效,并且40mg较20mg阿托伐他汀早期降脂及减少近期心绞痛事件作用更佳.
张振岭任澎马丽高方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阿托伐他汀高敏C反应蛋白血脂水平心血管事件
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附壁血栓患者体循环栓塞发生情况及不同种类抗凝药物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附壁血栓(LVT)患者体循环栓塞发生情况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及传统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的优劣以及口服抗凝药物最佳时间的选择。方法:选取2012~2017年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所有确诊心肌梗死后LVT形成的145例患者作为LVT组,随机抽取同时间段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但未形成LVT的238例患者作为非LVT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新发体循环栓塞事件,次要终点为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最终LVT组有136例,非LVT组有216例患者参与了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33.8个月。新发体循环栓塞在LVT组共有23例(16.9%),非LVT组共有11例(5.1%),LVT组发生风险更高(HR=5.8,95%CI:1.51~8.98,P<0.001);LVT组口服华法林患者70例,口服利伐沙班56例,口服华法林患者中12例(17.1%)出现新发体循环栓塞,口服利伐沙班患者中有2例(3.6%)出现新发体循环栓塞,两者在栓塞事件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1%vs 3.6%,HR=2.138, 95%CI:1.086~3.974,P=0.029),口服华法林患者中共11例(15.7%)出血,口服利法沙班患者中5例(8.9%)出血,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14, 95%CI:0.832~1.245,P=0.32)。口服抗凝药物<5个月,5~11个月,12~14个月、15~18个月发生栓塞事件分别为7例,4例,2例,1例(P=0.021)。结论:LVT是体循环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NOACs与维生素K受体拮抗剂相比可在不增加出血风险的基础上减少栓塞事件的发生,且抗凝时间越长,发生栓塞事件的概率越小。
晁鹏李杰陈晓洋王勇任澎
关键词:左心室附壁血栓抗凝治疗体循环栓塞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