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亮
- 作品数:8 被引量:17H指数:3
- 供职机构:临汾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卫生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D19+CD5+IL-10+B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表达及发病机制的影响
-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由多因素参与的以多脏器受累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功能紊乱贯穿其整个发病过程。到目前为止,免疫异常的机制仍未阐明。以往...
- 介绍亮
- 关键词:红斑狼疮长春新碱
- 文献传递
- 血浆置换联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炎性肌病的临床研究
- 2014年
-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联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炎性肌病的疗效。方法:总结并分析8例炎性肌病患者采用血浆置换联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和预后的情况。结果:8例血浆置换后四肢肌无力、面部皮疹等临床症状都有明显改善;8例血浆置换治疗后白细胞(WBC)、红细胞沉降率(ESR)、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羟丁酸脱氢酶(HBDH)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血浆置换联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炎性肌病疗效满意。
- 介绍亮杨金华闫成兰赵文鹏吴萌丁丽娟曹培龙郝莉敏陈俊伟
- 关键词:特发性炎性肌病血浆置换免疫抑制剂肌酶
- 长春新碱周期联合环磷酰胺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B细胞亚型的影响被引量:3
- 2013年
-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matosus,SEE)是一种由多因素参与的以多脏器受累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免疫功能紊乱贯穿其整个发病过程。到目前为止,免疫异常的机制仍未阐明。研究显示B细胞的紊乱在SLE的病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借鉴白血病联合化疗的成功经验.根据细胞动力学原理.选用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长春新碱(VCR)和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环磷酰胺(CTX)联合间歇给药(每3周给药1次)治疗SEE,多年临床经验证实,周期联合治疗方案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病情控制稳定,且价格低廉。本研究旨在为SLE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证据。
- 丁丽娟李小峰罗静吕志勤闫成兰谢戬芳张慧琳介绍亮陈俊伟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环磷酰胺长春新碱B细胞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联合治疗方案
- CD19+CD5+B细胞和白细胞介素-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探讨CD19+CD5+B细胞及细胞因子IL-10在SLE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46例SLE患者及10名健康对照,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及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CDl9+CD5+B细胞的数量及血清IL-10的水平,并比较其与SLEDAI评分、ESR、补体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以Spearman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LE患者外周血中CD19+CD5+B细胞百分率[(5.7±2.1)%]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9.1±2.9)%](t=2.431,P=0.005),与SLEDAI评分呈负相关(r=-0.292,P=0.049);SLE患者血清中IL-10的水平[(18.8±13.5)μg/m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8.3±2.9)μg/m1](t=3.021,P=0.003),且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322,P=0.029)。结论外周血中CD19+CD5+B细胞和IL-10是参与SLE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与疾病活动度相关。
- 杨金华介绍亮吴萌闫成兰张少然罗静张慧玲李小峰陈俊伟
- 关键词:红斑狼疮白细胞介素10B淋巴细胞
- 腹膜后纤维化5例诊治并文献复习
- 2014年
- 目的:分析对腹膜后纤维化(RPF)的诊断、治疗状况,提高RPF的早期诊断率。方法:总结5例RPF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5例患者的初发症状各异,但腰背痛、腹痛为多见,后期症状因受累脏器的不同而异,其中以腹部包块、腹腔积液、泌尿系统症状及肠梗阻常见。CT和磁共振成像表现为主要诊断依据,但B超检查有利于合并肾积水及输尿管病变患者的诊断。当疾病在活动期,应积极给予足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当纤维化已形成并发展到梗阻时,需及时手术治疗。结论:腹膜后纤维化发病率低,误诊率高。糖皮质激素对该病效果比较好,后期常需要手术治疗。
- 介绍亮杨金华闫成兰谢戬芳吴萌丁丽娟郝莉敏陈俊伟
- 关键词:腹膜后纤维化诊治复习
- Th细胞相关因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被引量:3
- 2015年
-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异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常涉及免疫系统的紊乱。正常免疫应答的发生、调节和保持,需要所有T细胞亚群的功能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因此,T细胞亚群分布紊乱及其不同亚群的活化和功能异常在SLE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而其中,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网络的紊乱处于中心位置。本文就Th细胞相关因子在SLE中的产生及功能异常,分析它们可能的致病机制以及作为治疗靶点的可能性。
- 吴萌杨金华介绍亮闫成兰陈俊伟
- 关键词:红斑狼疮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类
- 产生白细胞介素-10的调节性B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作用被引量:1
- 2016年
- 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脏器的异质性慢性自身免疫病。目前,SLE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是遗传、感染、环境、免疫等已明确的发病诱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多克隆B细胞高度活化增殖、自身抗体的生成增多以及细胞因子的网络失衡等自身免疫系统的紊乱可能是SLE的主要发病原因。然而,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表明B细胞及细胞因子IL-10在SLE的发病中起着“双重”作用,被命名为B10细胞的产生IL-IO的调节性B细胞在SLE中的负性调控作用逐渐被认知。本文就IL-10以及BIO细胞在SLE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吴萌杨金华闫成兰介绍亮陈俊伟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白细胞介素-10B细胞调节性自身免疫系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5+ B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测定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B细胞、CD5+ B细胞数量以及分泌的IL-10水平,并分析其在疾病中的作用。
方法本研究随机选取84例SLE患者组,根据其SLEDAI进行评价,将所入选患者分为低活动组(SLEDAI〈9分)和高活动组(SLEDAI≥9分),同时选取10名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其淋巴细胞、B细胞、CD5+ B细胞的数量、ESR、C3、C4以及血清中的IL-10水平,并分析上述指标与SLEDAI及补体的相关性。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以Spearman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LE组的淋巴细胞总数[(1.3±0.6)×10^9/L]低于健康对照组[(1.9±0.6)×10^9/L](F=7.216,P〈0.01),SLE组的B细胞数[(295±10^3)个/μL]高于健康对照组[(200±80)个/μL](F=3.589,P=0.036);SLE患者外周血的CD5+ B细胞[(2.5±0.6)%]与健康对照组[(3.2±0.8)%]相比明显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412,P=0.698)。高活动组CD5+ B细胞数量明显低于低活动组(t=7.365,P=0.027)以及健康对照组(t=5.649,P=0.002)。CD5^+ B细胞的数量与SLEDAI评分呈负相关(r=-0.692,P=0.001),与补体C3的水平呈正相关(r=0.305,P=0.038),但与补体C4和ESR无相关性(P〉0.05)。此外,无论低活动组还是高活动组的SLE患者血清中IL-10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高(t=1.935,P=0.031和t=3.048,P=0.012)。SLE患者血清IL-10水平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425,P=0.024)与ESR呈正相关(r=0.479,P=0.008),而与C4呈负相(r=-0.359,P=0.031)。结论SLE患者淋巴细胞总数明显降低,而B细胞明显增多,并且随着疾病的活动度增加而进一步增加,CD5+ B细胞数量以及IL-10的血清水平也发生了变化,可能与患者体内的炎性环境有关,并且其CD5+B细胞的数量和IL-10血清水平可能与疾病的活动有关。
- 陈俊伟景晓娜郝美华梁赵云杨金华吴萌介绍亮张升校楚燕芳赵春苗王静乔玥
- 关键词:红斑狼疮B淋巴细胞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