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琼
- 作品数:9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吉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吉林省科技厅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乳癌Ⅳ期MUC1血清抗体的中和作用初步探讨
- 2013年
- 目的:探讨MUC1血清抗体在乳癌IV期与MUC1血清抗原的结合反应,阐明MUC1血清抗体在乳癌IV期的中和作用。方法:采用血清中和实验,以MUC1蛋白中和4份乳癌Ⅳ期患者血清通过间接ELISA法检测中和前后MUC1血清抗体水平,观察其变化。结果:经MUC1蛋白中和后,乳癌Ⅳ期患者血清MUC1抗体水平降低,提示MUC1血清抗体在乳癌IV期可以与MUC1抗原特异结合。结论:乳癌Ⅳ期患者血清MUC1抗体可以中和MUC1抗原,可能具有抗肿瘤作用。
- 唐艳郑百红李亚荣张培因于琼郝书弘于永利王丽颖
- 关键词:MUC1乳癌
- 以全血细胞减少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自身免疫性低血糖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液系统改变以及免疫相关性低血糖的临床特点,为SLE并发自身免疫性低血糖(AIH)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例以全血细胞减少为首发症状的SLE并发AI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70岁,因头晕、乏力3个月、加重2周就诊。查体见睑结膜苍白,双下肺可闻及湿啰音,无其他明显阳性体征。血常规显示全血细胞减少,空腹血糖2.34mmol·L-1。行骨髓常规穿刺并观察组织病理形态表现,行风湿系列、糖代谢指标及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等其他相关检测,并给予相关治疗。患者既往有光过敏史,入院检查显示多浆膜积液,尿蛋白>0.5g·24h-1,全血细胞减少,抗核抗体(ANA)滴度异常,胰腺CT检查未见异常,最终临床诊断为SLE并发AIH。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全血细胞计数上升,血糖恢复正常水平。出院后继续口服糖皮质激素,规律监测血常规及血糖水平。患者全血细胞计数逐渐上升,未再出现低血糖。结论:以血液系统改变为首发症状的SLE容易被误诊,同时并发低血糖时应考虑自身抗体介导的葡萄糖稳态改变。
- 史妍孙艳孙艳石光于琼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低血糖全血细胞减少
- 多囊蛋白1基因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抗凋亡作用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研究多囊蛋白1(PC1)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PC1对凋亡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1基因重组质粒pEGPF-PC1-5TMC和空白对照质粒pEGFP分别转染HeLa细胞,Western blotting法进行验证。采用MTT法分别检测转染组(转染PC1重组质粒)、空白对照组(转染空白对照质粒pEGFP)和正常对照组(正常HeLa细胞)转染后48和72h时细胞增殖活性,采用TUNEL法检测转染组和空白对照组细胞凋亡率。结果:转染后48和72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转染组细胞增殖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转染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升高(P<0.05)。转染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PC1基因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有抗凋亡作用。
- 安乐杨建征胡春梅于琼肖晗郝书弘唐艳
- 关键词:宫颈肿瘤HELA细胞
- 黏蛋白1在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清自身抗体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分析黏蛋白1(MUC1)在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清自身抗体的相关性,探讨MUC1在临床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例乳腺癌组织、8例乳腺良性肿瘤及5例乳腺癌癌旁正常组织中MUC1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相应标本MUC1血清抗体水平,对MUC1在不同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血清自身抗体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癌旁正常组织可见MUC1弱阳性表达,乳腺良性肿瘤组织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腔缘,乳腺癌组织MUC1强阳性明显增多,且主要是膜浆表达。乳腺癌组织MUC1表达与血清MUC1抗体水平呈负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UC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及分布特点对乳腺癌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 肖晗李亚荣于琼石光胡小平王丽颖于永利唐艳
- 关键词:黏蛋白1乳腺肿瘤抗体
- 培美曲塞致老年患者Ⅳ度骨髓抑制合并肾功能衰竭1例被引量:1
- 2019年
- 1临床资料培美曲塞,一种抗代谢类抗肿瘤药物,自2004年问世以来因其高效低毒的特点不仅被NCCN指南推荐用于晚期NSCLC的一线、二线和维持治疗,目前已成为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选择。培美曲塞的药物不良反应轻微.
- 丁代红杨建征石光于琼唐艳
- 关键词:培美曲塞肾功能衰竭老年患者
- 鼻部NK/T细胞淋巴瘤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9年
-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LH)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综合征,儿童多发,发病率约为(1-225)/300000,成人的发病率尚未明确[1]。HLH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源于家族遗传导致的家族性HLH(FHL),一般多见于婴幼儿期,大多数患者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关;另一类是继发性HLH,一般发生在无任何已知遗传原因或家族史的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人中[2]。
- 安乐杨建征石光于琼唐艳
- 关键词:HLH噬血细胞综合征屎肠球菌细胞淋巴瘤肿大淋巴结文献复习
- 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联合内分泌治疗在老年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9年
-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据估计2018年女性乳腺癌新诊断病例约为210万例[1].年龄是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与年轻病人相比,老年人乳腺癌的预后较差,生存率较低[3]。
- 薛晨杨建征石光于琼唐艳
- 关键词:老年乳腺癌联合内分泌治疗MTOR抑制剂女性乳腺癌年轻病人
- 骨髓增殖性肿瘤发病机制及预后转归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20年
-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组发生在造血干细胞或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特征是骨髓中一系或多系的髓系细胞异常增殖而致外周血细胞不同程度增多。BCR-ABL阴性的MPN主要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MPN疾病进展缓慢,疾病相关并发症、转化为骨髓纤维化(MF)及急性白血病(AL)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期的重要因素。JAK2、MPL、CALR等克隆性分子标志物的发现,对理解MPN的分子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包括TET2、ASXL1、DNMT3A等表观遗传学突变、炎症因子及造血微环境的改变也参与了MPN的进展和转化。近年来,二代测序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对MPN患者预后差异有了分子生物学层面的认识。本文对MPN的发病机制及预后转归做以下综述。
- 史妍杨建征石光于琼唐艳
- 关键词:预后转归骨髓纤维化骨髓增殖性肿瘤异常增殖髓系细胞克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