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江涛
- 作品数:75 被引量:545H指数:15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疗进展被引量:16
- 2005年
- 严江涛汪道文
- 组织型激肽释放酶对血管保护及脑卒中预测
- 汪道文徐西振张琴唐家荣杨德业王涛赵春霞凃玲严江涛汪培华
- 汪道文小组历时十余年研究了内源性组织型激肽释放酶-缓激肽系统对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应用基因治疗的方法阐明了激肽释放酶基因高表达显著降低各种模式动物的血压和保护靶器官的作用(心血管内科学;学科代码:...
- 关键词:
- 关键词:脑卒中激肽释放酶基因治疗
- 微信平台在优化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救治流程中的应用被引量:27
- 2017年
- 目的探讨微信平台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转运和救治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建立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胸痛中心为核心,"120"院前急救系统、急诊科以及武汉市周边区域不具备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能力的各基层医院参与的微信群。利用微信平台对疑似STEMI患者的病史和心电图等资料进行传输共享。对比分析微信平台应用之前(2014年12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和之后(2015年9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两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住院期间死亡率以及住院天数的差异。结果微信平台应用前行PPCI的急性STEMI患者共计91例,微信平台应用后行PPCI的患者119例。两组患者支架置入、住院期间死亡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微信平台应用后患者的FMC-to-B时间[(115.6±34.0)min比(197.1±45.5)min,P<0.001]和D-to-B时间[(80.4±9.3)min比(133.6±36.7)min,P=0.034]时间均较微信平台应用前患者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信平台的应用有助于不具备PPCI能力的医院对STEMI患者进行无缝隙转诊,明显缩短了FMC-to-B和D-to-B时间,提高了救治效率。
- 贺行巍赵虎丁晨王洪杰刘婉君徐昶周强蒋建刚严江涛肖智超郭小梅汪道文曾和松
-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237例心肌肌钙蛋白Ⅰ升高的病因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了解心肌肌钙蛋白Ⅰ升高常见的原因并分析其在各类疾病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237例心肌肌钙蛋白Ⅰ明显升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心肌肌钙蛋白Ⅰ升高的常见病因依次为急性冠脉综合征(73.4%)、脑血管意外(5.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3.4%)、慢性肾功能不全(2.5%)、心肺复苏后(2.1%)、感染性休克(2.1%)、肥厚型心肌病(1.3%)和高血压性心脏病(1.3%),其他各种原因引起者占8.4%。结论心肌肌钙蛋白Ⅰ的异常升高提示心肌损伤,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心肌肌钙蛋白Ⅰ升高的主要原因,且多种原因可以引起心肌肌钙蛋白Ⅰ的异常升高,临床上需要注意鉴别。
- 涂巍胡绍先汪明欢严江涛李守新雷小妹沈桂芬何培根
- 关键词:病因
- 伴心肌肌钙蛋白I持续升高和心绞痛症状的心肌淀粉样变性被引量:5
- 2019年
- 心肌肌钙蛋白(cTnI)被认为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1]。临床上,cTnI升高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也可见于心肌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肺栓塞、慢性肾功能不全/血透患者及重症感染等患者[2]。淀粉样变性属于系统性疾病,相对少见,累及心脏时,可出现多种临床表现,极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本文报道1例心肌淀粉样变性,伴持续性cTnI升高和反复发作心绞痛的病例。
- 秦瑾汪小君周娟张舜严江涛
- 关键词:心肌淀粉样变性肌钙蛋白I心绞痛
- C反应蛋白和心血管疾病被引量:19
- 2009年
- 研究显示,有效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高血脂,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然而,仍有较大比例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并无已知的传统危险因素。国内外学者通过对动脉粥样硬化这一心血管疾病主要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以寻找可以更好的评估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的标志物。
- 严江涛汪道文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C反应蛋白
- “一站式”杂交手术在肾肿瘤中初步应用:DSA引导肾分支动脉球囊阻断杂交肾部分切除术
- 2023年
- 目的:初步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肾分支动脉球囊阻断辅助肾部分切除的“一站式”杂交肾部分切除术(hybrid partial nephrectomy,HPN)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总结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21年8月—2021年10月采用DSA引导下肾分支动脉球囊阻断辅助肾部分切除的“一站式”杂交HPN治疗的3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影像学检查均示T1a期肾占位性病变,R.E.N.A.L.评分分别为4、6、9分。手术过程如下:麻醉后行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置入血管鞘备用,腹腔镜下直接打开肾周脂肪,充分显露肿瘤。随后在DSA引导下经动脉血管鞘置入导丝进入目标分支动脉,沿导丝置入球囊至目标肾分支动脉,在DSA监测下充起球囊并造影证实已阻断远端动脉血流。然后腹腔镜下切除肾肿瘤,常规缝合肾脏创面。DSA监测下收起球囊,再次造影证实分支动脉远端恢复血流且无造影剂溢出,直视下检查肾脏创面无渗血。结果:3例手术时长分别为95、118、127 min,其中热缺血时间(WIT)分别为18、17、23 min,术后标本可见肿瘤最大直径分别为1.5、2.4、3.8 cm,术后病理诊断分别为透明细胞癌(WHO/ISUP分级2级)、嫌色细胞性肾细胞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患者术前与术后48 h血肌酐差值(δScr)分别为9、4、-2μmol/L,术前与术后48 h估计肾小球滤过率差值(δeGFR)分别为10.9、3.3、-3.1 mL/min/1.73 m^(2)。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5、4 d。结论:DSA引导下肾分支动脉球囊阻断辅助肾部分切除的“一站式”杂交手术是治疗局限性肾肿瘤安全可行的方法,其优点在于无须解剖肾门,精准地阻断肿瘤血供。
- 李恒叶天润龙恭伟张宇聪徐彬刘征王志华管维严江涛苗琨王少刚
- 关键词:杂交手术肾肿瘤肾部分切除术
- 新型磁共振对典型及早期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诊断价值的探讨被引量:4
- 2002年
- 目的 用有黑血技术的新型磁共振 (MRI)对典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ARVC)者进行检查 ,以确定新型MRI诊断ARVC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并通过对确诊的ARVC患者的一级亲属行MRI检查 ,以探讨MRI对早期ARVC的诊断价值。方法 10例ARVC患者 (除 1例猝死首诊者外 )及其 7个家系的 5 4名成员全部接受询问病史、体检、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 ;10例临床患者均接受MRI检查 ,分析和确定其影响特征及诊断条件 ,在此基础上对部分家系成员行MRI检查以发现早期ARVC患者。结果 临床患者有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8/8)、晕厥 (9/10 )、心力衰竭 (3/10 )和猝死 (3/10 )。心电图均有左束支传导阻滞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晚电位 (VLP)均阳性 (8/8)。MRI检查显示临床患者均有明显右心室 (RV)扩大及室壁广泛强信号 ,经压脂处理后心肌信号呈岛状或连续中断 ,为特征性纤维脂肪替代影像 ;患者均有RV运动减低或有室壁瘤形成 ,部分伴左心室受累 (3/8)。家系筛选发现 8例异常 ,拟诊为早期ARVC ,2例有心电图异常 ,2例VLP阳性。MRI显示 ,8例心室壁均有局限性纤维脂肪变的影像改变 ,4例有RV扩大 ,2例可疑扩大 ,6例RV心尖部血流淤滞现象。结论 带黑血技术的新型MRI是目前诊断ARVC和早期ARVC的最具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检查手段。
- 刘成伟夏黎明严江涛陈新山赵春霞汪道文
- 关键词:右室心肌病心律失常磁共振成像
- 利尿剂对高血压大鼠细胞色素P450表氧化酶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2
- 2004年
- 目的 噻嗪类利尿剂是广泛使用的降血压药物 ,然而其降血压机理仍然不完全清楚。本研究观察了氢氯噻嗪和吲哒帕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细胞色素P4 5 0 (CYP)表氧化酶 2C11及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 (AT1)基因表达的影响 ,以探讨其降低血压的分子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HR随机分为三组 ,分别每日经胃管给予氢氯噻嗪 (10mg/kg)、吲哒帕胺 (0 6 2 5mg/kg)和等量去离子水灌胃 ,并测量血压和 2 4h尿量。 4周后 ,检测主要脏器的CYP表氧化酶 2C11和AT1表达情况及形态学变化。结果 氢氯噻嗪和吲哒帕胺用药 1周后动物血压降低 ,4周时降压幅度达到非常显著水平 ,与对照组比较P <0 0 1。同时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上调肾脏、心脏和主动脉中CYP表氧化酶 2C11和下调AT1基因表达 ;胶原染色显示 ,两种药物均能显著减少心肌胶原沉积 ,减轻高血压所致的肾脏损害。结论 噻嗪类利尿剂氢氯噻嗪和吲哒帕胺可能通过上调CYP表氧化酶及下调AT1降低血压和保护器官。
- 涂荣会严江涛赵春霞何燕汪道文
- 关键词:利尿剂高血压细胞色素基因表达
- 胰岛素抵抗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检测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检测胰岛素抵抗型及2型糖尿病者外周白细胞中端粒长度,并通过分析其与年龄、病程、胰岛素抵抗程度、及炎症水平的相关性,探讨端粒长度减短作为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指标的可能性。方法:共选取113例研究对象。41例无胰岛素抵抗血糖正常者为对照,40例具胰岛素抵抗特征但血糖正常者为胰岛素抵抗组(insulin resistance,IR),32例具胰岛素抵抗特征的糖尿病患者为2型糖尿病组(type 2 diabetes,T2D)。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HbA_1 c,电化学发光法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测量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wrist-hip ratio,WHR),提取研究对象外周白细胞,定量PCR检测端粒长度比值(T/S比值)来评估端粒长度。结果:3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BMI、WHR具可比性。胰岛素抵抗指数,IR(6.1±1.8)及T2D组(7.8±1.2)均显著高于CTL组(2.0±1.0),但组间无差异。端粒长度,IR(2.2±0.6)及T2D组(2.0±0.5)较CTL组(3.9±0.6)明显减短,T2D组减短更为显著。以端粒长度为因变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OMA-IR、hs-CRP及HbA1c与端粒长度显著负相关(β=-0.082,P=0.011;β=-0.469,P<0.001;β=-0.088,P=0.013)。结论: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白细胞端粒长度均明显缩短,而2型糖尿病患者端粒长度减短更为明显。胰岛素抵抗时端粒长度进一步减短可作为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指标。
- 杨雁王玉萍刘喆隆严江涛张晓洁袁刚
-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