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麻伟兴

作品数:13 被引量:41H指数:2
供职机构:丽水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颅内
  • 5篇动脉瘤
  • 4篇手术
  • 3篇锁孔
  • 3篇外科
  • 3篇颅内动脉
  • 3篇颅内动脉瘤
  • 3篇出血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瘤破裂
  • 2篇血肿
  • 2篇引流
  • 2篇入路
  • 2篇神经外科
  • 2篇手术治疗
  • 2篇锁孔入路
  • 2篇前循环
  • 2篇前循环动脉瘤
  • 2篇显微手术
  • 2篇显微手术治疗

机构

  • 13篇丽水市中心医...
  • 1篇台州市中心医...

作者

  • 13篇麻伟兴
  • 12篇王保平
  • 11篇张翼
  • 9篇何士科
  • 8篇林伟
  • 7篇叶锦平
  • 6篇梅祎民
  • 5篇罗鸣
  • 3篇余峰
  • 2篇黄学才
  • 1篇梅民
  • 1篇吕桂坚
  • 1篇李燕
  • 1篇梅袆民
  • 1篇罗呜
  • 1篇王莉
  • 1篇周翠玲

传媒

  • 3篇浙江创伤外科
  • 2篇温州医学院学...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浙江医学
  • 1篇新中医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2013浙江...
  • 1篇2005年浙...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3
  • 1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清震汤加减联合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研究
2024年
目的:观察清震汤加减联合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9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术后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清震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颅内压(ICP)、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脑水肿体积和持续时间,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神经生长因子(N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术前,2组IC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及24 h、72 h、1周,试验组相同时间点的ICP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2组NIHSS、GCS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GCS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试验组脑水肿体积、脑水肿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血清TNF-α、MMP-9、N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2组血清TNF-α、MMP-9水平较术前下降(P<0.05),血清NGF水平较术前上升(P<0.05);且试验组血清TNF-α、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NG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2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神志昏蒙等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试验组上述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清震汤加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降低ICP,减轻卒中症状和昏迷指数,减轻脑水肿,改善中医证候及炎症反应。
王莉周翠玲麻伟兴李燕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清震汤颅内压
动脉瘤破裂病人死亡及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2006年
张翼王保平叶锦平林伟梅祎民何士科麻伟兴
关键词:动脉瘤破裂病人死亡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瘤出血病人致残率
高血压脑出血脑内小血肿钻孔置管引流临床观察
2005年
麻伟兴王保平何士科叶锦平梅袆民张翼林伟
关键词:脑内小血肿高血压脑出血微侵袭技术置管引流术生存率
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肿瘤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经验。方法:针对各例颅内肿瘤,进行个体化的手术方案设计,分别采用经眶上、翼点、颞下及纵裂四种锁孔入路手术。结果:本组16例颅内肿瘤显微镜下全切,1例侧脑室内肿瘤作大部分切除。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出血量减少。未出现与入路相关的并发症,无一例死亡。结论:锁孔入路手术能清晰显露肿瘤和瘤周相关的结构,并为切除肿瘤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具有脑暴露少,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叶锦平王保平林伟梅褘民张翼何士科麻伟兴余峰
关键词:锁孔入路显微手术颅内肿瘤
颅内动脉瘤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人类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尽管经医务人员积极治疗,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死亡.本研究对颅内动脉瘤死亡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以进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研究表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
陈芳卿王保平何士科叶锦平梅祎民张翼麻伟兴罗鸣黄学才余峰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外科干预
脑室外引流、尿激酶溶凝、脑脊液净化序惯法治疗重型脑室出血
目的总结脑室外引流、尿激酶溶凝、脑脊液净化序惯法治疗重症脑室出血临床经验。方法采用单侧或双侧脑室外引流,脑室内反复注入尿激酶溶凝后引流积血,腰穿或腰大池置管引流净化脑脊液,序惯法治疗重型脑室出血58例。结果本组存活51例...
叶锦平何士科张翼王保平梅祎民林伟麻伟兴
文献传递
额眶区开放性损伤急诊手术一期修复
2006年
叶锦平罗鸣张翼王保平梅祎民林伟何士科麻伟兴
关键词:一期修复急诊手术手术清创受伤时间GCS评分脑损伤
介绍一种简易实用CT颅表定位栅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介绍一种自行研制简易实用的CT颅表定位栅。方法用较高密度的标记物-废弃介入导管,制作成栅栏状,垂直粘贴在颅内病灶大致相对颅表投影区域表面,进行CT扫描。根据CT所显示的颅内病灶和颅表标记物关系,将颅内病灶颅表投影位置或最佳入颅穿刺点非常准确直接定位标记在颅表头皮上。结果经过对5例颅内金属异物、27例脑脓肿、438例颅内血肿、132例颅内肿瘤进行术前定位,证实定位准确。结论自制CT颅表定位栅,取材容易、制造简单,操作方便、无创,颅表定位准确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叶锦平王保平罗呜何士科吕桂坚林伟梅祎民张翼麻伟兴
关键词:CT颅内病变
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
2006年
叶锦平王保平罗鸣梅民林伟何士科张翼麻伟兴余峰
关键词:前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锁孔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囊状动脉瘤显微器械
血栓通注射液与阿司匹林对急性复发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9
2017年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与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复发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清水平的影响。方法 80例急性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试验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 pid,口服;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血栓通注射液500mg,每天1次,静脉滴注,2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及VEGF水平。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50%(37/40例),对照组为82.50%(33/40例,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5.45±0.78)mPa·s,血浆高切黏度(1.87±1.33)mPa·s,对照组全血高切黏度为(5.91±0.24)mPa·s,血浆高切黏度为(2.20±3.09)mP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TM为(35.36±8.14)ng·mL^(-1),PAI为(0.73±0.30)AU·mL^(-1),t-PA为(1.97±0.18)U·mL^(-1),D-二聚体为(0.42±0.28)mg·L^(-1);对照组TM为(39.50±10.25)ng·mL^(-1),t-PA为(1.35±0.14)U·mL^(-1),D-二聚体为(0.43±0.24)mg·L^(-1),2组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P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3,7,14 d的VEGF水平分别为(320.24±45.63),(436.33±35.84),(398.31±46.60)ng·L^(-1),对照组分别为(370.41±39.52),(542.72±68.00),(352.72±49.80)ng·L^(-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中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结论血栓通注射液与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复发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血栓通注射液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清VEGF水平。
麻伟兴王保平张翼柯博熙
关键词:血栓通注射液阿司匹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