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红 作品数:6 被引量:25 H指数:4 供职机构: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和外周血中MUC1基因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和外周血中黏蛋白-1基因(MUC1mRNA)作为肺癌微转移标志的可行性。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首先检测3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的外周血及其67枚纵隔淋巴结,以及30枚病理报告为NSCLC的纵隔淋巴结的MUC1mRNA,以证实RT-PCR技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然后检测158例NSCLC患者的外周血和97例手术患者的病理报告阴性的296枚纵隔淋巴结的MUC1mRNA的表达,以了解和比较NSCLC患者的外周血和纵隔淋巴结肺癌微转移情况。结果在3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外周血中未检测到MUC1mRNA,158例NSCLC患者有49例在外周血中检测到MUC1mRNA,阳性率为31.0%,两者差异显著(P<0.01);经χ2检验,Ⅰ、Ⅱ期NSCLC患者的外周血中MUC1mRNA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Ⅰ期或Ⅱ期与Ⅲ期间差异显著(P<0.05),与Ⅳ期间差异明显(P<0.01),Ⅲ、Ⅳ期间差异显著(P<0.05)。对Ⅲa期以下的97例手术患者,术中所取的296枚病理报告为阴性的淋巴结进行MUC1mRNA检测,结果显示112枚为MUC1mRNA阳性,阳性率37.8%;30例肺良性病变的67枚淋巴结中有1枚MUC1mRNA阳性,假阳性率为1.5%,与前者比较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用RT-PCR法对患者淋巴结和外周血中MUC1mRNA的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作为肺癌微转移的一个诊断标准,同时与预后相关。 郑顺利 杨庆生 马小红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微转移 淋巴结 外周血 80例弥漫性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肿瘤分期 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探讨弥漫性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肿瘤分期可行性。方法:用统计学方法处理1990至2000年间80例弥漫性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术后生存时间和预后因素,分析国际抗癌联盟(UnionInter nationalCentreleCancer,UICC)所推荐的弥漫性恶性胸膜间皮瘤的TNM分期方法的可行性,生存时间采用生命表法。结果:80例弥漫性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中位术后生存时间为13 6个月(范围1~78个月),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54 4%、28 7%和12 4%。在单因素生存分析中,Ⅰ期、Ⅱ期以及Ⅲ+Ⅳ期之间的预后有显著性差异(P=0 016);同时,T1、T2以及T3+T4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 009)。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模型中,左侧肿瘤(P=0 026)、没有胸痛(P=0 013)、上皮型肿瘤(P=0 029)和早期肿瘤(P=0 001)的预后较好。结论:UICC所推荐的弥漫性恶性胸膜间皮瘤的TNM分期法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郑顺利 马小红 梁红关键词:恶性胸膜间皮瘤 肿瘤分期 预后因素 国际抗癌联盟 非小细胞型肺癌与弓形虫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型肺癌(NSCLC)患者弓形虫(TOX)感染的状况。方法: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168例NSCLC患者、同期住院的90例非肿瘤且无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以及90例健康体检者血中弓形虫循环抗原(TOX-CAg)、TOX-IgG及TOX-IgM抗体阳性率,比较各组间以及NSCLC组内性别、肿瘤分期和病理类型的弓形虫阳性率差异。结果:168例NSCLC患者血清中TOX-CAg阳性者34例(20.2%),TOX-IgM阳性者36例(21.4%),TOX-IgG阳性者27例(16.1%);而90例其它疾病患者血清中3者分别为9例(10.0%)、10例(11.1%)和6例(6.7%),90例健康组血清中3者分别为3例(3.3%)、4例(4.4%)和4例(4.4%);NSCLC组与其它疾病组的TOX-CAgI、gG及IgM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NSCLC组与健康组的TOX-CAgI、gG及IgM差异更明显(P<0.01),其它疾病组与健康组的TOX-CAgI、gG及IgM差异不明显(P>0.05);另外,在肺癌分期方面,对于TOX-CAg和TOX-IgM,Ⅰ、Ⅱ期间无明显差异(P>0.05),Ⅲ、Ⅳ期间也无明显差异(P>0.05),但Ⅰ、Ⅱ期与Ⅲ期间差异显著(P<0.05),Ⅰ、Ⅱ期与Ⅳ期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对于TOX-IgG抗体,各肿瘤分期间无明显差异(P>0.05);肺腺、鳞癌与其它病理类型间无明显差异(P>0.05);男女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非小细胞型肺癌患者的弓形虫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人,而且晚期肺癌的弓形虫感染率高于早期肺癌。 郑顺利 杨庆生 马小红关键词:弓形虫属 肺肿瘤 非小细胞型肺癌 弓形虫感染 CT和纵隔镜在肺癌术前分期中的优势与局限性分析(附163例报告) 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探讨CT和纵隔镜在肺癌术前分期中的优势及其局限性。方法163例术前高度怀疑或已确诊为肺癌的患者,行胸CT和经颈纵隔镜检查术和/或扩大经颈纵隔镜检查术,对适合手术的108例患者行开胸手术和淋巴结清扫,然后比较CT和纵隔镜术对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和阴性预测值;CT判断纵隔淋巴结阳性的标准为淋巴结短径≥1.0cm,长径≥1.5cm。结果CT检查对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74.4%,特异度为75.4%,准确率75.0%,阳性预测值63.0%,阴性预测值为83.9%。纵隔镜检查对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94.9%,特异度为100%,准确率96.3%,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7.2%。纵隔镜检查对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均明显优于CT检查(P<0.05、P<0.01)。结论纵隔镜对判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明显优于CT,而且安全,具有无创性,易被患者接受,是术前的必要检查方法。 郑顺利 马小红 杨庆生 梁红关键词:肺癌 影像学检查 纵隔镜检查 肺叶切除作为一种肺减容术方法的可行性 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肺叶切除作为一种肺减容术方法的可行性。方法20只狗分为两组,分别用木瓜蛋白酶建立一种以广泛肺气肿改变为特征的动物模型(均质型)和一种以右上叶肺气肿改变为主的动物模型(异质型),模型建立成功后均行右上肺叶切除,通过检测基础值、肺气肿后和术后12周的肺功能,比较两种模型在肺气肿后和术后12周的肺功能改变。结果肺气肿后的肺总量(TLC)两组均为基础值的120%~125%,两组术后12周的肺总量均较肺气肿后明显下降(P<0.05),术后12周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肺气肿后的功能残气量(FRC)明显高于基础值和术后12周(P<0.05);两种类型的3个时期的残气量(RV)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2周的RV虽比肺气肿后有回落,但仍未能恢复到基础值水平;术后12周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异质型优于均质型(P<0.05);两种类型的压力容量(P-V)曲线均显示肺气肿后曲线较基础值曲线向左上方移位,术后12周又重回基础值曲线附近,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均质型组的围术期病死率为9.1%,异质型组为0。结论异质型肺气肿术后的肺功能改善优于均质型,且病死率较低,因此,如肺气肿病变或其他病变(如肺癌)集中于1个肺叶,使该肺叶失去大部分肺功能时,可考虑肺叶切除作为一种肺减容术方法。 郑顺利 孙上云 马小红 梁红关键词:肺减容术 第1秒用力呼气量 肺功能改变 功能残气量 肺总量 右上叶 FK506对弓形虫感染后小鼠IFN-γ、IL-2和肝虫负荷的影响 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FK506(他克莫司,Tacrolimus)对弓形虫急性感染后小鼠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2(IL-2)的活性以及对肝虫负荷的影响。方法用102个RH株弓形虫速殖子腹腔接种昆明小鼠120只,然后随机分为FK506组〔A组,每d用FK506 1mg/(kg.d)灌胃〕和对照组(B组,每d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组60只,雌雄各半;分别于感染后第2、4、6、7、9 d随机取8只小鼠外周血,用ELISA法测定血清IFN-γ和IL-2的活性,同时取肝脏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脏的虫荷。另外检测8只健康小鼠的IFN-γ和IL-2数值,作为正常值。结果A组小鼠于感染后第8d全部死亡,B组小鼠于感染后第10d全部死亡。感染后第2、4、6、7 d A组小鼠血清IFN-γ活性明显低于B组(P<0.05或P<0.01)。IL-2活性除感染后第2d两组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外,从感染后第4 d开始,A组的IL-2水平显著低于B组,而且差别越来越显著(P<0.05或P<0.01)。在感染后第4和第7 d A组的肝平均虫荷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FK506对T淋巴细胞免疫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导致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加剧弓形虫的感染。 郑顺利 杨庆生 马小红关键词:弓形虫 FK506 干扰素Γ 白介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