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韦惠红

作品数:39 被引量:288H指数:11
供职机构:湖北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湖北省气象局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4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4篇暴雨
  • 7篇支持向量
  • 7篇支持向量机
  • 7篇向量
  • 7篇向量机
  • 7篇雷暴
  • 6篇气候
  • 5篇小波
  • 5篇雷暴大风
  • 5篇雷达
  • 5篇雷达回波
  • 5篇回波
  • 5篇大风
  • 4篇大雾
  • 4篇云图
  • 4篇气候特征
  • 4篇卫星云图
  • 4篇小波分析
  • 4篇环流
  • 3篇预警

机构

  • 39篇湖北省气象局
  • 3篇湖北第二师范...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湖南城市学院
  • 1篇中国气象局培...
  • 1篇湖北省气象信...
  • 1篇三峡梯调通信...
  • 1篇武汉区域气候...
  • 1篇沈阳中心气象...

作者

  • 39篇韦惠红
  • 7篇牛奔
  • 6篇龙利民
  • 6篇李才媛
  • 5篇刘希文
  • 5篇徐双柱
  • 5篇车钦
  • 4篇吴翠红
  • 4篇王继竹
  • 4篇张萍萍
  • 4篇邓红
  • 4篇董良鹏
  • 3篇李剑
  • 3篇金琪
  • 3篇王丽
  • 3篇谌伟
  • 3篇郭英莲
  • 3篇毛以伟
  • 3篇王珊珊
  • 3篇王艳杰

传媒

  • 7篇暴雨灾害
  • 4篇气象科技
  • 3篇干旱气象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气象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全国卫星应用...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第29届中国...
  • 1篇2006年湖...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2011年第...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6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上游流域大洪水天气分型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通过对1981~2012年24例长江上游流域大洪水过程进行普查,发现影响长江上游大洪水强降水过程的天气系统主要为:巴湖槽东移型、贝湖槽稳定型和东北冷槽型。采用统计、诊断及合成分析方法,对3种不同天气类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及致洪降水发生机理进行研究,并总结其特点及差异。结果表明:3种类型大洪水的洪水特征及降水特征各不相同,大尺度环流背景及天气系统也有所差异。副高及500hPa中高纬环流形势异常是导致强降水发生的直接因素,西南涡、冷暖式切变线及冷空气在不同的类型洪水降水中作用各不相同,异常气旋性环流场、水汽输送方向及水汽通量辐合区与强降水的位置密切相关。
陈璇张萍萍田刚董良鹏韦惠红徐卫立岳岩裕车钦
关键词:大洪水
湖北省不同类型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及环境参数特征被引量:19
2022年
基于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和雷达资料,对湖北省2007-2015年雷暴大风的天气类型、时空分布和环境条件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箱线图展示的结果分区域分季节讨论了各型雷暴大风的环境参数特征。结果表明:(1)湖北雷暴大风分为高空冷平流强迫型、低层暖平流强迫型、斜压锋生型、准正压型,其发生在3-8月,其中夏季(6-8月)雷暴大风占其全年总数的78%;一天中,其主要发生在15-19时,峰值在16时;雷暴大风空间分布不均,其高频中心位于鄂西南的宜昌和鄂东的黄石。(2)各型雷暴大风存在季节和区域差异,斜压锋生型主要出现在春季,高空冷平流强迫型、低层暖平流强迫型、准正压型主要出现在夏季;高空冷平流强迫型在鄂西北发生最多,低层暖平流强迫型在宜昌地区、江汉平原、鄂东均出现较多,准正压型和斜压锋生型在鄂东发生最多。(3)高空冷平流强迫型雷暴大风的850 hPa与500 hPa温差(ΔT_(85))和中低层(925-500 hPa)风垂直切变(S_(L95))较大,850 hPa露点温度(T_(d85))偏低;低层暖平流强迫型的S_(L95)、K指数均较大;准正压型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较大、S_(L95)、低层(925-700 hPa)风垂直切变(S_(L97))较小;斜压锋生型的S_(L95)和S_(L97)均较大。(4)湖北雷暴大风的对流参数K指数、ΔT_(85)、CAPE的阈值分别为35℃、25℃和925 J·kg^(-1),鄂西北、鄂东的对流参数离散度较大,按区域归纳各型雷暴大风的对流参数阈值,对当地雷暴大风预报预警更有指导意义。
韦惠红许冠宇刘希文张家国李双君姜杰
关键词:雷暴大风环境参数
武汉市大雾气候特征分析及其预报
根据1995~2006年武汉市大雾观测记录,统计分析了武汉市大雾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12年来,武汉市大雾日数延续80年代后开始的明显下降趋势,冬季大雾出现频率最高,春、秋季大雾频率次之,大雾持续时间明显延长。大雾生...
李才媛韦惠红
关键词:大雾气候特征支持向量机气象预报
文献传递
湖北省三峡谷地两类突发性中尺度暴雨特征对比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利用湖北省加密自动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逐6 h的NCEP/GFS再分析资料及FY-2E红外卫星云图等资料,对三峡谷地南北汇合型及聚集增强型两类突发性中尺度暴雨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南北汇合型以天气尺度强迫为主,低层冷暖切变结合提供了主要的动力抬升机制,地面气流汇合及Ω型温度场的形成促使中尺度对流系统南北汇合增强,并受地形影响,沿峡谷向东移动。2)聚集增强型以边界层辐合和地形强迫抬升为主,边界层弱切变和地面形成的有组织的涡旋结构促使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产生发展,地面温度锋区的形成进一步促使零散分布的对流系统产生聚集增强,并由南向北移动。基于以上分析,建立了三峡谷地两类突发性中尺度暴雨概念模型。
张萍萍韦惠红董良鹏张蒙蒙陈赛男张宁
关键词:中尺度暴雨
湖北省本地预报方法及应用系统研究
王丽顾永刚龙利民施望芝高琦张海燕李银娥韦惠红刘可群刘火胜李国华周建山姚道祥冯新
一、主要技术方法1、根据整理的资料,确定近10年湖北省及荆州、宜昌、咸宁的梅雨期暴雨过程,并整理一套湖北省、荆州、宜昌、咸宁的梅雨期暴雨预报指标。2、通过反算和普查,确定该指标在近10年梅雨期暴雨预报中的准确率、漏报率、...
关键词:
复杂山地下引发特大暴雨的准静止MCS观测分析被引量:9
2022年
2020年7月26日鄂西南山地建始峡谷内出现特大暴雨过程,准静止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特大暴雨的主要贡献者。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地面区域站观测资料,结合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准静止MCS的环流背景及其演变、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受东移南下的大陆高压、蒙古冷涡与稳定副热带高压的共同影响,MCS在副热带高压北部、低层辐合线附近形成,稳定少动的中低层辐合线和低涡前侧偏南急流为MCS的发展、维持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2)由于后向传播与平流几乎相抵消,MCS在建始峡谷表现出后向传播的准静止特征,其传播方向与峡谷走向一致,先后经历了准静止后向传播和准静止合并两个阶段。(3)在建始峡谷和恩施“喇叭口”复杂地形下,冷出流与持续加强、下沉的低空偏南急流相互作用对MCS的形成和发展有明显影响。低空急流在持续弱冷出流和迎风坡上被迫抬升,在山前形成稳定的抬升条件,是准静止后向传播维持的主要原因;低空急流和建始南部地形对冷池的阻挡作用以及对流单体的北上合并,是准静止合并阶段形成的原因。(4)复杂地形对MCS的演变具有重要作用,峡谷风效应和迎风坡动力抬升作用使低空急流和辐合上升运动加强,导致MCS增强发展;建始峡谷北部斜坡地形引导冷出流快速下山与山前迎风坡抬升的偏南气流形成辐合区,使得MCS后向传播加快;建始峡谷南部γ中尺度地形对下山冷出流的阻挡使其南压缓慢,造成MCS传播速度减缓而呈准静止状态。
韦惠红黄小彦刘文婷章翠红周金莲李康丽魏凡
关键词: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低空急流
一种引发长江中游区域性暴雨的云系特征分析
利用FY-2卫星云图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在研究发生暴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基础上,对其卫星云图结构形式、纹理等特征进行分析,提炼引发长江中游暴雨的典型云带特征,其中'厂'型云带由中低纬三条云系相...
韦惠红徐丽娅
关键词:区域性暴雨卫星云图大尺度环流
文献传递
湖北省雷暴大风雷达回波模型研究
通过对2003—2009年湖北省东部26个雷暴大风过程的雷达、地面、高空、NCEP 6h再分析场等资料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了雷达产品形态、结构、参数、生命史演变等特征以及环境场特征,建立了三种雷暴大风天气的雷达回波模型,...
韦惠红吴翠红牛奔
关键词:雷暴大风雷达
文献传递
湖北东部雷暴大风雷达回波特征分析被引量:26
2012年
通过对2003—2009年湖北省东部26个雷暴大风过程的雷达、地面、高空、NCEP6h再分析场等资料的研究,依据雷达回波形态特征,将造成雷暴大风的雷达回波分为3种类型,即单体型、弓状型和飑线型。统计分析了每种类型雷达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垂直液态含水量、中层辐合特征、入流急流、中气旋及环境场条件等特征,研究了这3种雷暴大风天气的雷达回波生命史演变规律,并建立了其雷达回波概念模型。分析表明,单体型雷暴大风提前预警难度较大,但对弓状型和飑线型雷暴大风多数可以提前30min左右做出预警。
吴翠红韦惠红牛奔
关键词:雷暴大风雷达回波预警
武汉市大雾气候特征分析及其预报
根据1995~2006年武汉市大雾观测记录,统计分析了武汉市大雾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12年来,武汉市大雾日数延续80年代后开始的明显下降趋势,冬季大雾出现频率最高,春、秋季大雾频率次之,大雾持续时间明显延长。大雾生...
李才媛韦惠红
关键词:气候特征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