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丹丹
- 作品数:29 被引量:67H指数:4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2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刘铁军教授运用中医下法治疗肝病的经验探讨被引量:10
- 2007年
- 张景洲霍丹丹张莹
- 关键词:下法肝病
- 药邪致病说与肝病附加药物性肝损伤相关理论的探讨及临床意义
- “药邪”致病说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在当时医者喜用辛温燥烈以温补,疗者喜温恶寒,喜补恶泻的不良风气下力纠时弊明确提出的,这是对中医病因的一个发展,可惜未能引起后世足够重视。肝病附加药物性肝损伤理论是我们根据肝病时肝功能有...
- 刘铁军张景洲霍丹丹张莹
- 麻射二金汤加味治疗病毒性肝病附加外感发热临床研究
- 罹患肝病的患者肝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其解毒、排泄功能及贮备和再生能力均降低,此时感受外邪而发热可造成肝脏代谢的负荷加重,内环境发生紊乱,引起肝病的复发或加重,而对于本身就抵抗力低的肝病患者来讲,感受外邪发热在多种肝病复...
- 刘铁军霍丹丹张景洲张莹
- 文献传递
- 磷酸奥司他韦联合板蓝根颗粒治疗甲型H1N1流感疗效观察被引量:25
- 2013年
- 目的观察磷酸奥司他韦联合板蓝根颗粒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收治的235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128例,应用磷酸奥司他韦联合板蓝根颗粒治疗;对照组107例,单用磷酸奥司他韦治疗。对比2组的热程、临床症状、血常规、病毒学检验、住院天数等,从而评价疗效差异。结果入院治疗第3天时,实验组在体温、咳嗽、咳痰、咽痛等临床表现恢复方面均好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平均住院天数(5.18±3.77)d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7.86±5.43)d(P<0.05)。结论磷酸奥司他韦联合板蓝根治疗甲型H1N1流感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磷酸奥司他韦。
- 涂波聂为民丁鹏鹏李丰衣陈威巍周志平张昕范荣霍丹丹赵敏
-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磷酸奥司他韦板蓝根颗粒
- 乙型肝炎、肝硬化与血型相关性探讨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与ABO血型的关系。结论:O型及AB型血的人群具有肝硬化的高危因素,而AB血型的肝硬化患者其病情发展较其他血型者更严重,预后差。因此,对O型及AB血型的人群应更注意预防肝炎病毒感染。
- 霍丹丹李立林
-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ABO血型系统
- 云南白药临床新用途被引量:1
- 2008年
- 治疗胃脘痛 云南白药加呋喃唑酮治疗胃脘痛。取云南白药0.5g/次,呋喃唑酮0.1g/次,3次/d。温开水送服,连续服至症状消失。
- 霍丹丹
- 关键词:呋喃唑酮开水送服胃脘痛
- 麻射二金汤加味治疗病毒性肝病附加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
- 观察麻射二金汤加味治疗病毒性肝病附加外感发热120例的临床疗效,其中病毒性肝炎总有效率93.1%,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总有效率79.2%,临床疗效显著。结论:麻射二金汤加味治疗病毒性肝病附加外感发热疗效确实,对于巩固肝病的...
- 霍丹丹刘铁军张景洲张莹
- 关键词:病毒性肝病中药疗法外感发热
- 文献传递
-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4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及门静脉高压的疗效。方法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以玻璃微球或明胶海绵颗粒为栓塞剂并加入庆大霉素24万U混合后行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48例,术前及术后数次检查外周血WBC、血小板计数(PLT),超声及增强CT、MRI等,检测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并与术前比较。结果 PSE术后1周、术后1个月外周血WBC、PLT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与术后1周相比,术后1个月WBC略有降低,PLT略有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患者的脾脏厚度及门静脉内径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与术后1个月相比,术后6个月的脾脏厚度显著减小(P<0.05)。PSE术后并发症以发热、腹痛为多,术后2~3天明显,发热多为低热,腹痛个体差异较大,常规处理后可以好转。结论肝硬化患者采用PSE治疗脾功能亢进及门静脉高压可以明显提高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数量,缩小脾脏,降低门脉压,是一种安全方便、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 宋保德霍丹丹
- 关键词:脾动脉栓塞术脾功能亢进门静脉高压肝硬化
- 刘铁军教授运用中医下法治疗肝病的经验探析
- 刘铁军,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主任,从医近三十年,对肝胆病诊疗经验丰富,尤其提倡在肝胆病的治疗中重视运用中医下法。强调下法不能单纯看作是为了通调大便,更为重要的是为了祛除病邪,尽快改善因肠道毒...
- 张景洲霍丹丹张莹
- 关键词:下法肝病治疗
- 文献传递
- 169例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雷且且审胜绉本地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患儿(Hand—foot—mouthdisease,HFMD)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所收治2100例HFMD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2100例手足口病患儿中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HFMD患儿共169例(8.04%),男女性别比207:1。平均年龄(16±04)岁,略低于普通的HFMD患儿(P〈005),高热发生率为899%,高于普通的HFMD患儿(P〈0.05)。患儿神经损害的临床症状有精神差、呕吐、易惊、嗜睡、查体多有颈抵抗、少数出现头痛、肢体抖动、肌阵挛等。在169例有神经系统损害患儿中,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者为124例,降低11例,末梢血糖(GLU)异常这为56例,均要高于普通的HFMD患儿(P〈0.05)。死亡1例,遗留左上肢无力2例。危险因素分析显示患儿年龄小,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人(非父母亲)照看、家庭月平均收入低.是HFMD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手足口病患儿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年龄较小的手足口病患儿,当出现高热、易惊、呕吐,肢体抖动时,要高度怀疑并发神经系统损害;而对于年龄越小、平时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人(非父母亲)照看、家庭月平均收入低这类患儿.更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 霍丹丹宋保德李浩
- 关键词:手足口病神经系统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