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
- 作品数:9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引导下黄斑分支静脉阻塞激光治疗的初步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的模式。方法对32例(35眼)确诊为缺血型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引导下采用氪黄或纯黄激光行格栅样光凝治疗。结果35眼光凝术前平均视力0.24,术后1个月平均视力0.77(t=6.41×10-20,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视物变形、遮挡感减轻或消失。无明显并发症。结论OCT引导下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的激光治疗作为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安全可行。
- 董道权董应丽李舒茵牛超陈晓
-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对Vogt-小柳原田综合症综合症黄斑区的观察
- 李翔王丽娅李舒茵牛超陈晓
- 60%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远期效果及安全性被引量:4
- 2015年
- 背景 近年来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光动力疗法(PDT)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有关其治疗的用药剂量、远期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少见报道.目的 观察60%剂量维替泊芬PDT对慢性CSC治疗作用的远期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和系列病例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OCT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慢性CSC患者21例25眼,其中男18例,占85.71%,女3例,占14.29%;单眼患者17例,双眼患者4例;年龄34 ~ 56岁,平均(43±5)岁.所有患者均行60%剂量维替泊芬(3.6 mg/m2) PDT治疗,于治疗后2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复查,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FFA及ICGA表现的比较.所有患者均随访5年以上.结果 治疗后3个月患眼BCVA为0.9±0.2,明显优于治疗前的0.5±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17,P=0.00).治疗后3个月患眼黄斑区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为(326.56±39.47) μm,明显低于治疗前的(486.24±47.53)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5.17,P=0.00).治疗后患眼荧光素渗漏均消失.随访5年以上,均无复发,未见全身或局部不良反应.结论 60%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慢性CSC的远期效果和安全性好于全剂量维替泊芬.
- 董道权董应丽王志立李舒茵崔龙江牛超陈晓
- 关键词:光动力疗法吲哚青绿光学相干
- 病理性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形态与视网膜劈裂关系探讨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探讨病理性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的声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4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临床诊断为高度近视眼的患者66例(87只眼)的后巩膜葡萄肿的声像学表现。采用B超测量眼球前后径并探查后巩膜葡萄肿形态。并用OCT观察视网膜劈裂情况。采用ANOVA检验比较不同形态后巩膜葡萄肿眼球前后径,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探讨不同后巩膜葡萄肿形态中视网膜劈裂的分布,相关性分析采用列联系数表示。结果 B超探查发现弧形(9例,10.35%)、锥形(20例,22.99%)、楔形(29例,33.33%)及矩形(29例,33.33%)4种后巩膜葡萄肿形态。OCT检查发现87只眼中有65只眼(74.71%)发生后极部或黄斑区视网膜劈裂,其中56只眼视网膜劈裂(86.15%)可以通过B型超探查到并表现为后部球壁欠光滑或纤细膜状回声带附着。弧形、锥形、楔形、矩形后巩膜葡萄肿患者眼球前后径分别为(26.82±0.83)、(28.20±1.50)、(29.14±2.29)、(29.27±2.46)mm,其中弧形后巩膜葡萄肿患者眼球前后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态与视网膜劈裂的发生及发生位置相关(r=0.385,0.406;P<0.01)。锥形黄斑区视网膜劈裂患者80.00%后巩膜葡萄肿位于黄斑区。75.00%的楔形后巩膜葡萄肿患者的视网膜劈裂发生在楔形转角处。62.50%矩形后巩膜葡萄肿患者的视网膜劈裂发生在矩形转角处。结论 B超影像学检查可以直观反映高度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不同形态及后部眼球壁的特点,为高度近视眼底病变提供诊断依据,对高度近视眼患者诊断视网膜劈裂有重要意义。(中华眼科杂志,2017,53:46-52)
- 刘茜李舒茵陈晓
- 关键词:巩膜疾病视网膜劈裂症
- Vogt-Koyanagi-Harada(VKH)综合征的眼科影像学观察
- 目的观察分析VKH综合征前驱期、葡萄膜炎期视网膜形态和脱离的眼科B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方法对2008年10月-2012年7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确诊为VKH综合征的83例(166眼)患者的荧光素眼底血...
- 陈晓
- 文献传递
-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的影像学观察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观察总结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的影像学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2年3月我院确诊的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患者28例(52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OCT、眼科A/B超、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和光学生物测量仪(IOL Master)检查,记录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OCT显示,28例(52眼)患者中5眼病变局限于黄斑部(≤4mm),26眼病变位于后极部(≤7mm),16眼病变波及赤道部甚至更前部球壁(OCT无法探及的范围),5眼黄斑部为正常表现。A/B超图像显示,患者患眼黄斑区或后极部球壁欠光滑,且双眼均无后巩膜葡萄肿。ERG显示,b波振幅下降或消失,a波则基本正常或轻度降低。IOL Master检查显示,患眼眼轴长度为(22.50±2.14)mm,较正常眼(23.20±2.45)mm偏小;患眼角膜曲率为42.61~44.06(43.45±1.26)D,较正常眼41.72~42.99(42.08±1.04)D偏大。结论 OCT对鉴别视网膜劈裂症有重要意义,眼科A/B超和IOLMaster检查可以帮助降低误诊几率。
- 陈晓李舒茵牛超李建新陈慷
- 关键词: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B超IOLMASTER
- 屈光参差性弱视眼黄斑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D-OCT)技术分析不同类型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青少年弱视眼与对侧非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差异。方法10~18岁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42例(42眼)(弱视组),其中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18例(18眼)(近视组),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24例(24眼)(远视组),对侧非弱视眼为对照组。行SD-OCT快速扫描测定黄斑中心凹区(A1)、上方内圈(A2)、颞侧内圈(A3)、下方内圈(A4)、鼻侧内圈(A5)、上方外圈(A6)、颞侧外圈(A7)、下方外圈(A8)、鼻侧外圈(A9)区视网膜厚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弱视组A2、A5、A6、A8区视网膜厚度[(315.81±15.52)、(314.24±14.58)、(281.71±16.86)、(264.29±14.85)μm]大于对照组[(305.94±9.38)、(306.22±7.87)、(267.39±13.55)、(256.78±15.6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组A4、A6、A7、A8区视网膜厚度[(299.33±10.90)、(272.67±13.14)、(248.33±12.56)、(251.33±8.05)μm]小于远视组[(315.50±11.16)、(288.50±16.56)、(268.00±11.88)、(274.00±10.6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区域视网膜厚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黄斑视网膜厚度改变具有区域特异性,SD-OCT技术可协助弱视的诊断。
- 张荻陶思羽李舒茵陈晓牛超
- 关键词:屈光参差性弱视黄斑视网膜厚度
-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的影像观察
- 陈晓李舒茵牛超李建新陈慷
- 视网膜震荡VM形态变化的频域OCT观察
- 李舒茵陈晓牛超武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