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
- 作品数:23 被引量:105H指数:6
- 供职机构:空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胰腺癌放射治疗致胃十二指肠损伤的胃镜下表现及其与症状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胰腺癌放射治疗所致的急性期胃肠道毒副不良反应与胃镜下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放射性损伤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0年2月至2015年5月因胰腺癌行放射治疗的患者112例,分析其胃镜下表现和胃肠道毒副不良反应(0级至5级)的相关性,以及不同放射治疗方法对放射性溃疡发生的影响。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放射性胃和十二指肠炎发生率为57.1%(64/112);放射性溃疡发生率为42.0%(47/112)。112例胰腺癌放射治疗患者中,对发生≥2级的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便秘症状者给予对症用药治疗,其中增强食欲31例(27.7%),止吐53例(47.3%),促消化39例(34.8%),润肠通便24例(21.4%)。1级急性期胃肠道毒副不良反应患者的溃疡发生率为25.8%(8/31),低于≥2级急性期胃肠道毒副不良反应的48.1%(3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5,P=0.032)。急性期胃肠道毒副不良反应分级与胃镜下损伤分级呈正相关(r=0.295,P=0.002)。采用伽玛刀放射治疗和螺旋断层放射治疗患者的溃疡发生率分别为50.0%(15/30)和39.2%(31/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2,P=0.301)。结论对于有≥2级的胃肠道毒副不良反应的胰腺癌放射治疗患者,应警惕放射性溃疡的发生。不能完全依靠临床症状对放射性胃和十二指肠毒性进行评估,胃镜下表现和病理诊断为金标准。
- 郭小陪魏华琳陈晓邸玉鹏夏廷毅周平
- 关键词:胰腺肿瘤放射性损伤胃十二指肠溃疡症状
- 放疗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血小板/淋巴细胞 预后营养指数及CA19-9与胰腺腺癌放疗后预后关系的分析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探讨胰腺癌患者放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的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及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CA19-9)与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3年3月空军总医院61例经病理确诊为胰腺腺癌的患者临床资料,并通过电子病历查询患者治疗前检验结果,通过电子病历记录或电话随访获得患者OS。采用Kaplan-Meier方法构建生存曲线,组间差异比较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的分析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结果:利用log-rank检验及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NLR、PLR、CA19-9增高、PNI降低、TNM分期晚,患者生存期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NLR(P=0.029,OR 2.344,95%CI:1.090~5.041);PN(IP=0.026,OR 0.477,95%CI:0.248~0.917)是胰腺癌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NLR、PLR、PNI等是评价胰腺癌患者预后较为简单、有效的可靠指标之一。
- 刘建辉罗妍陈晓徐向升周平
- 关键词:预后营养指数CA19-9预后
- 胰腺癌放疗相关胃、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初步探讨胰腺癌放疗中导致放射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空军总医院112例胰腺癌放疗前、后均行胃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放疗前、后胃镜下的表现进行自身对比。对可能导致放射性溃疡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12例患者的放射性溃疡总发生率为42.0%(47/112)。既往有溃疡史和2级以上急性胃肠道不良反应为发生放射性溃疡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36、0.030),其余因素对溃疡的发生均无影响(均P〉0.05)。结论在胰腺癌放疗中,对于既往有溃疡史及2级以上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患者,应警惕放射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
- 郭小陪魏华琳陈晓刘建辉张夏璐周平
- 关键词:胰腺肿瘤放射疗法消化性溃疡放射性损伤
- 小鼠放射性十二指肠炎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2
- 2013年
- 目的:建立小鼠放射性十二指肠炎模型.方法:♀Balb/c小鼠93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3只)、4.5 Gy组(13只)、6.0 Gy组(13只)、9.0Gy组(13只)、12.0 Gy组(13只)、13.5 Gy组(13只)、15.0 Gy组(15只),60Co射线对小鼠上腹部一次性照射,在照射后第3.5、7天处死解剖取十二指肠组织做病理切片,并取肠系膜淋巴结、脾和外周血血清检测细胞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结果:照射后3.5 d,6个照射组促炎性因子IL-6、IL-1、TNF-均较对照组升高;照射后3.5 d,12.0、13.5、15.0 Gy 3个照射组小鼠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降低,隐窝深度变浅、数目减少,隐窝腔变大,均出现放射性肠炎改变,13.5、15.0 Gy组死亡较多,12.0 Gy组更能模拟临床放射性十二指肠炎,为研究提供模型.结论:60Co射线一次性腹部照射建立小鼠放射性十二指肠炎模型,12 Gy照射剂量更为合适.
- 万芝清陈晓周平韩根成王济东夏廷毅
- 关键词:小鼠模型照射剂量
- TOMO联合胃管置入治疗上段食管癌并相关文献复习1例
- 放射治疗是上段食管癌的有效治疗方法,期间易出现吞咽困难,胃管置入是能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的重要辅助手段.本文报告上段食管癌放疗联合胃管置入取得良好疗效1例.患者诊断为食管高分化鳞癌(ⅡB期T3N0M0),给予螺旋断层调强...
- 魏华琳周平郭小陪陈晓
- 关键词:上段食管癌螺旋断层放射治疗临床疗效
- 平板运动前后无创中心动脉压与外周动脉压的比较被引量:6
- 2012年
- 动脉压(CAP)指升主动脉根部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过去受测量仪器的限制,临床高血压管理的血压及脉压测量均采用外周动脉压即肱动脉血压替代中心动脉压。这是假设肱动脉压与中心动脉压相同。事实上外周动脉压不能完全替代中心动脉压,更不能等同于中心动脉压用以评价高血压药物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选择无明确冠心病史的患者,研究无创中心动脉压与外周动脉压在运动前后的变化规律,探讨无创中心动脉压检测在高血压诊断及高血压管理中的临床价值。
- 王新宴周平陈雪涛许波黄翠莹陈晓王建昌
- 关键词:中心动脉压外周动脉压脉压
- 重症患者血压监测问题
- 目的 1,汞柱式血压计和电子血压计的对照研究2,重症患者血压监测相关问题探讨.方法 1980名男性志愿者,年龄17~23 (19±2)岁;采集病史、记录一般情况:告知并签署知情同意;坐位休息10 min后,A组...
- 唐爽李涛王建昌王新宴刘庆元许波臧春梅黄翠莹陈俊周平陈晓
- 关键词:血压计重症患者
- 采用剂量递增模式的调强放射治疗对局部进展期胸腺瘤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索局部进展期胸腺瘤的放射治疗价值,为患者提供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局部进展期胸腺瘤Ⅲ期和(或)ⅣA期患者,其中胸腺瘤Masaoka分期Ⅲ期1例,ⅣA期10例,所有患者采用剂量递增模式的调强放射治疗,处方剂量分别为50 Gy、60 Gy和70 Gy,15~20次。评价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治疗反应及疗效。结果:治疗后1个月原发灶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9例,占81.8%,总有效率(CR+PR)81.8%;治疗后3个月原发灶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0例,占90.9%,总有效率(CR+PR)90.9%;治疗后6个月原发灶完全缓解(CR)2例,占18.2%,部分缓解(PR)9例,占81.8%,总有效率(CR+PR)100%;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1.8%和81.8%。治疗期间出现Ⅰ~Ⅱ级消化系统反应6例,Ⅰ~Ⅱ级骨髓抑制4例,Ⅰ~Ⅱ级呼吸系统反应3例,Ⅰ级皮肤反应2例;治疗后1个月,Ⅰ级消化系统反应5例,Ⅰ级骨髓抑制3例,Ⅰ~Ⅱ级呼吸系统反应3例,Ⅰ级皮肤反应3例;治疗后3个月,Ⅰ级消化系统反应1例,Ⅰ级骨髓抑制1例,Ⅰ~Ⅱ级呼吸系统反应3例,Ⅰ级皮肤反应3例;治疗后6个月,Ⅰ~Ⅱ级呼吸系统反应6例,Ⅰ级皮肤反应1例,通过药物治疗症状可缓解。结论:采用剂量递增模式调强放射治疗局部进展期胸腺瘤安全有效,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 常冬姝李晶李平任刚王轩邸玉鹏庞海峰陈晓康晓黎王颖杰夏廷毅
- 关键词:胸腺瘤胸腺癌调强放射治疗
- 放疗对胰腺癌患者胰腺外分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研究放疗对胰腺癌患者胰腺外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组30例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胰腺癌患者,通过检测放疗前后胰腺癌患者粪弹性蛋白酶1(fecal elastase-1,FE1)水平来评估患者胰腺外分泌功能。结果放疗前后胰腺癌患者FE1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99.0(48.3,320.6)μg/g、56.1(41.9,119.8)μg/g,放疗后胰腺癌患者FE1水平显著下降(P<0.001)。胰头癌及胰体尾部癌患者放疗前FE1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52.2(45.4,195.2)μg/g、315.1(71.5,355.6)μg/g,放疗前胰头癌FE1水平较胰体尾部癌低(P<0.05)。根据FE1评价胰腺外分泌功能标准,本研究中胰腺癌患者放疗前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exocrine pancreatic insufficiency,EPI)发生率分别为66.7%、100.0%,其中放疗前胰腺癌患者轻中度及重度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为16.7%、50.0%,放疗后轻中度及重度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为26.7%、73.3%。结论放射治疗可进一步降低胰腺外分泌功能。因此,监测接受放疗的胰腺癌患者FE1水平,评估其胰腺外分泌功能,对于指导临床补充胰酶等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陈仲卿陈晓罗妍郭小陪周平
- 关键词:胰腺癌放疗胰腺外分泌功能
- 巨大胸腺瘤经螺旋断层放疗达完全缓解一例被引量:1
- 2015年
- 一、病例资料
患者,女,83岁,2014年1月因“咳嗽、胸闷”就诊于当地医院,查体:体型偏瘦,呼吸动度两侧不对称,语颤左侧减弱,左肺呼吸音减低,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术闻及杂音.
- 郭小陪陈晓韩若冰周平
- 关键词:螺旋断层放疗巨大胸腺瘤病例资料呼吸动度肺呼吸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