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妙玲 作品数:24 被引量:105 H指数:7 供职机构: 东莞市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东莞市医疗卫生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纵隔少见恶性肿瘤的CT及PET/CT诊断 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纵膈少见恶性肿瘤的CT及PET/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纵膈少见恶性肿瘤28例,28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5例一周内行18-FDG-PET/CT检查。结果 28例中,男24例,女4例,平均年龄42岁。包括胸腺癌9例,上皮来源性恶性肿瘤9例,生殖源性肿瘤7例,恶性孤立性纤维瘤、恶性节细胞嗜铬细胞瘤及硬化性脂肪肉瘤各1例。CT平扫为单发巨大等低密度软组织影,平均大小为8.3cm,3例病灶内见脂肪影,4例病灶中央伴斑点状钙化;3例呈圆形或卵圆形,25例呈分叶状;25例边缘不清,3例边缘尚清晰;增强呈中度或明显强化,8例伴坏死无强化区。5例纵膈及肺门淋巴结转移,2例胸膜转移,8例胸腔积液,1例胸椎骨转移。PET的SUV值平均12.4(范围4.7-17.8)。结论纵膈少见恶性肿瘤多具有恶性肿瘤的共同特征,CT表现多无特征性,但CT检查能清晰显示肿瘤大小、密度、边缘及对周围组织的侵犯,SUV值呈高摄取,CT与PET/CT相互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陈镜聪 李新春 陈妙玲 赵康艳 曾庆思 邓宇关键词:恶性肿瘤 纵膈 计算机断层 PET/CT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正常臂丛神经 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分析采用1.5T MR仪对正常成人臂丛神经进行DTI及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的可行性及其量化特征。方法 34名健康志愿者接受DTI及DTT,测量C5~8双侧臂丛神经FA值、ADC值,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分别测量b值为700、9001、100 s/mm2时右侧C6神经根平均纤维束长度、纤维束所占体素及图像SNR。结果 34名健康志愿者中32名DTI及DTT成功。C5~8神经根平均FA值及ADC值依次为:0.46±0.03和(1.16±0.15)×10-3mm2/s、0.45±0.04和(1.13±0.19)×10-3mm2/s、0.44±0.04和(1.18±0.19)×10-3mm2/s、0.39±0.05和(1.26±0.18)×10-3mm2/s。b=900 s/mm2时,右侧C6神经根平均纤维长度、纤维束所占体素最大。b=700 s/mm2时,SNR最大(18.28±7.38);b=900 s/mm2时,SNR是最大SNR的93%。结论采用1.5T临床型MR机b值为900 s/mm2时,能成功完成正常臂丛神经DTI及DTT,清晰显示臂丛神经纤维束的FA值和结构。 陈妙玲 李新春 陈镜聪 孙翀鹏 何建勋 赵康艳关键词:臂丛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及与DSA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和提高诊断的敏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拟诊为颅内动脉瘤CTA表现,对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及大小进行分组观察,与DSA对照,统计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正确检出率,对漏诊、误诊病例进行分析。结... 梁满球 郑晓林 陈妙玲 肖利华 朱纯生关键词:CTA DSA 颅内动脉瘤 诊断学 文献传递 3D-CTA在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CTangiography,3D-CTA)在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采用256层螺旋CT对患者实施3D-CTA检查,再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对患者实施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检查,以3D-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计算3D-CTA对颅内动脉瘤急性破裂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分析3D-CTA与3D-DSA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再对颅内动脉瘤急性破裂确诊患者的影像图进行观察,测量和比较3D-CTA与3D-DSA图像中颅内动脉瘤的瘤体最大径、瘤颈最大径。结果:以3D-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3D-CTA对颅内动脉瘤急性破裂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47%、95.24%、96.00%、98.72%、90.91%,与3D-DSA诊断结果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一致性分析发现,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急性破裂的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其Kappa值为0.745。3D-CTA与3D-DSA图像中颅内动脉瘤的瘤体最大径、瘤颈最大径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3D-CTA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瘤体急性破裂可予以灵敏、准确诊断,其诊断价值良好,可作为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主要诊断方法,为其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梁满球 陈妙玲 徐文 钟任佳 施德建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三维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磁共振功能成像评估失神经靶肌肉的价值比较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纵向弛豫时间、弥散张量成像和波谱在评价兔失神经靶肌肉退变及再生的价值。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模型组(32只,白兔右后肢制作失神经支配骨骼肌退变及再生模型,左侧为假手术侧)和对照组(4只),所有白兔分别于术后1 d、3 d,1、2、3、4、6、8周对靶肌肉进行T2图、弥散张量成像和波谱及病理检查,每时间点4只,测量不同时间点T2值、弥散张量参数、波谱参数及病理学变化特点。结果 32只兔造模成功,术后第1天,失神经靶肌肉波谱areaTMA、areacr、HighTMA、Highcr开始上升,弥散张量参数λ∥值、λ⊥值及FA值开始下降,以λ∥值最显著,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上靶肌肉肌纤维间质出现水肿;3 d^4周,areaTMA、areacr、HighTMA、Highcr继续上升,λ∥值、λ⊥值及FA值继续下降,T2值开始轻度延长,T2值、大部分波谱及弥散张量参数在4周时到达峰值;而病理上则有血管扩张、充血淤血、渗出、肌纤维灶性萎缩、肌肉间隙增宽的出现;6~8周,上述指标均缓慢恢复,相对应病理改变逐渐减轻。经LSD法进行组间对比,T2值、FA值、λ∥、λ⊥及areaTMA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的分别为3 d^8周,1 d^6周,1~6周,1~6周及3 d^2周(P<0.05)。结论 MR T2值、弥散张量和波谱均能有效评价失神经靶肌肉退变及再生的情况,三者参数的变化规律和失神经靶肌肉的病理学变化趋势相一致,λ∥值是所有指标中最敏感的指标,敏感度比较从高到低依次是弥散张量成像、波谱、T2值。 蒙秋华 陈镜聪 陈妙玲 万齐 林云恩 钟志伟 李新春关键词:去神经支配 扩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波谱学 去神经骨骼肌退变的T2弛豫时间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 探讨T2弛豫时间(T2值)测定在不同时间段去神经骨骼肌退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3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七组,每组5只,切断右侧坐骨神经建立去神经支配腓肠肌实验模型,于模型制成后1、24、48 h,1、2、4、6周不同时间段行双侧下肢MR扫描,测量不同时间段腓肠肌的T2值,扫描后分别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去神经肌肉1及24 h各扫描序列上信号均无异常,去神经侧腓肠肌1~24 h的 T2值:(31.76±1.23)ms,假手术侧T2值为:(30.65±1.05) ms,T2值与假手术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F=3.884,P〉0.05).48 h后T2图上可显示去神经支配腓肠肌信号轻度增高,T2值为 (40.75±1.02) ms;1~2周时肌肉T2值继续升高,6周达高峰(57.04±1.79) ms,T2值时间曲线呈缓慢上升型.假手术侧T2值与48 h的T2值有明显统计学差异(F=346.903,P〈0.01);T2值增加与病理上出现肌肉水肿、变性,肌细胞间毛细血管增多,扩张相一致.结论 损伤后48 h的T2值测定可早期发现去神经肌肉的异常改变,明显早于肌肉萎缩的形态学改变,T2值随着去神经骨骼肌时间的延长而升高,T2值时间曲线可客观反应去神经后肌肉的退变,可作为检侧去神经肌肉异常的敏感、可靠指标. 胡文清 李新春 陈妙玲 孙翀鹏 何建勋 吴玉新 郑晓涛关键词:去神经支配 骨骼 磁共振成像 肌松弛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FLAIR高信号血管征与SWI突出血管征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FLAIR高信号血管征(HVS)与SWI突出血管征(PVS)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93例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AI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采用改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对HVS、PVS进行评分及分级。HVS评分、PVS评分与临床变量的相关性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HVS分级、PVS分级与血管狭窄部位、狭窄程度的关系;HVS评分与PV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HVS评分、PVS评分均与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377,0.490;均P<0.001),与CT评分(DWI-ASPECTS)呈负相关(r=-0.543,-0.672;均P<0.001)。HVS分级、PVS分级与血管狭窄部位、血管狭窄程度呈线性相关。HVS评分与PV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859,P<0.001)。结论:HVS分级、PVS分级越高,提示血管狭窄程度越重、越靠近颅内动脉近心端,与DWI-ASPECTS、基线NIHSS评分有一定的相关性。HVS评分、PVS评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能反映AIS期间不同但相互关联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陈妙玲 梁满球 邹玉坚 肖利华 黄翔 莫少芬 张转南关键词: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磁敏感成像 锰增强MRI评价兔坐骨神经挤压伤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锰增强MRI(MEMRI)评价坐骨神经挤压伤的价值。方法建立20只兔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并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分别于损伤后24 h及2、4、6、10周行锰增强MRI,4只为损伤前组;在神经损伤远端胫神经和腓神经分别鞘内注射400 m M Mn Cl2溶液30μl和20μl,测量并比较损伤前及损伤后各时间段损伤近端的相对信号强度(ΔS),同时采用趾张反射和改良Talov评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估,分析ΔS与神经功能评分的相关性,并与光镜及电镜下损伤远端神经的病理改变相对照。结果锰增强MRI显示损伤前坐骨神经明显强化,损伤后24 h近端轻微或无强化,2周起逐渐强化,至10周时明显强化。损伤后24 h损伤近端的ΔS较损伤前明显下降(P<0.01),至损伤后6周时ΔS较前有显著回升(P<0.01),但损伤后10周ΔS仍低于损伤前(P<0.01);损伤后ΔS与神经功能评分之间显著相关(r=0.899,P<0.01)。ΔS的变化与病理改变大致相符。结论 MEMRI能够反映兔坐骨神经挤压伤后神经变性及再生过程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孙翀鹏 李新春 许乙凯 陈妙玲 钟志伟 伍筱梅关键词:坐骨神经 锰 磁共振成像 卵巢泡膜细胞瘤的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探讨卵泡膜细胞瘤MRI表现及其与病理的相关性,并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卵泡膜细胞瘤MRI表现,并与病理相对照。结果所有患者均为边界清晰的单发肿块,其中,实性肿块伴囊变9例,囊实性4例,实性1例;12例为圆形或卵圆形,2例为分叶状。肿瘤直径2.1~20 cm,平均9.8 cm;T1WI上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主要为等信号夹杂少量高信号9例,高信号为主5例;信号不均匀13例,均匀1例;9例瘤内见斑片状坏死、囊变区,4例囊性肿块内见较多实性软组织影,1例为实性均质肿块;13例轻度强化,1例囊实病变实性部分明显强化与周围血管一致。1例伴发子宫内膜轻度增厚,1例见大量盆腔及腹腔积液。病理证实13例为良性,1例为恶性。结论 MRI可清晰显示卵泡膜细胞瘤的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在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陈妙玲 李新春 陈镜聪 何建勋 孙羽中鹏 郑晓涛 钟志伟关键词:卵泡膜细胞瘤 MRI 病理 原发性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表现 2021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PMD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PMDT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10例PMDT患者中6例影像表现为蕈伞型肿块充满管腔,4例表现为管壁明显增厚,均沿肠管纵轴生长,大于2.0 cm,局部扩大管腔,但多无消化道梗阻;肿瘤T 1WI呈稍高信号,T 2WI多呈高低混杂信号;密度均匀,无钙化及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多呈中度强化,静脉期呈进行性强化,其中7例周围见增粗血管;PET/CT示肿瘤18 F-FDG摄取明显。6例肿瘤浸润周围脂肪,7例可见周围多发淋巴结。结论:原发性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较大却多无梗阻、质地均质、T1驰豫时间缩短、较明显强化并持续性强化、高代谢水平对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陈妙玲 郑晓林 邹玉坚 梁满球 黄翔 高敏关键词:黑色素瘤 消化道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