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冉

作品数:13 被引量:56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动脉
  • 5篇超声
  • 4篇造影
  • 3篇造影剂
  • 3篇主动脉
  • 3篇微泡
  • 3篇微泡造影剂
  • 3篇静脉
  • 3篇成像
  • 2篇多普勒
  • 2篇多普勒成像
  • 2篇心室
  • 2篇心室功能
  • 2篇心室收缩
  • 2篇修复术
  • 2篇血管
  • 2篇血流
  • 2篇右心
  • 2篇右心室
  • 2篇右心室收缩

机构

  • 9篇中国医科大学...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11篇陈冉
  • 6篇任卫东
  • 5篇马春燕
  • 4篇唐力
  • 4篇陈昕
  • 4篇吴瑕
  • 3篇张曦彤
  • 3篇肖亮
  • 3篇徐克
  • 2篇李楠
  • 2篇辛士杰
  • 2篇苗爱雨
  • 1篇冯博
  • 1篇钟红珊
  • 1篇杨军
  • 1篇苏红英

传媒

  • 4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6
  • 1篇200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评价肺高压患者右心室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DTI技术对3组不同程度肺高压患者的三尖瓣环运动频谱进行分析熏测量三尖瓣前叶、后叶及隔叶瓣环的收缩期峰值速率(Sa)、舒张早期峰值速率(Ea)及舒张晚期峰值速率(Aa),对3组患者各参数进行比较,并与正常组对照分析。结果:肺动脉高压组较正常组诸参数有显著差异:肺高压Ⅱ组及Ⅲ组,三尖瓣环前叶、隔叶Sa较对照组减小(P<0.05)。肺高压Ⅲ组前叶Sa较Ⅰ组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Ⅲ组后叶瓣环Sa较对照组减小(P<0.05)。肺高压Ⅲ组,前叶瓣环Ea较对照组减小(P<0.05),隔叶Ea值较对照组与Ⅰ组减小(P<0.05),隔叶和后叶瓣环Aa肺高压Ⅲ组均较对照组减低(P<0.05)。肺高压Ⅱ组,Ⅲ组前叶瓣环Ea蛐Aa均较对照组减小(P<0.05),隔叶、后叶Ea蛐Aa值Ⅲ组较对照组减小(P<0.05)。结论:中至重度肺动脉高压能引起右心室舒缩功能的减低,收缩功能出现损害早于舒张功能。
陈冉杨军任卫东马春燕
关键词:肺性心室功能多普勒
诊断超声介导微泡造影剂助溶兔静脉血栓的体内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诊断超声结合自制白蛋白微泡造影剂在体内的溶栓效应,并探讨其与尿激酶联用在溶栓方面的协同作用及溶栓机制。方法32只健康家兔建立股静脉血栓模型,分为单纯尿激酶组、超声+微泡造影剂组、超声+微泡造影剂+尿激酶组和阳性对照组。根据前期的体外实验所确定的最佳参数组合,并联合尿激酶进行溶栓,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各组不同时间点15min、30min、60min的血管再通情况进行检测,评价血管的再通率。取溶栓治疗后的兔股静脉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比较各组管腔内部结构及溶栓效果,并对其溶栓机制进行探讨。结果治疗15min与30min后,超声+微泡造影剂+尿激酶组的血管再通率较单纯尿激酶组、超声+微泡造影剂组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0min后,超声+微泡造影剂+尿激酶组血管再通评分要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示超声+微泡造影剂+尿激酶组治疗60min后股静脉内血栓结构崩解,纤维素断裂,血管腔大部分融通,优于治疗15min、30min时的溶栓效果。结论诊断超声结合自制微泡造影剂在体内具有明显的溶栓效应,与尿激酶联用在溶栓方面有很好的协同作用。
陈冉任卫东唐力陈昕马春燕
关键词:微气泡血栓溶解疗法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诊断超声结合自制微泡造影剂助溶血栓的实验研究
随着超声微泡造影剂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单纯的造影显像方面,其在治疗领域的研究仍受到了很多的关注如靶向基因转染和药物的传输、辅助溶栓、突破生物学屏障等。超声的空化过程可以把声场能量高度集中于极小...
陈冉
关键词:超声微泡造影剂
实时三维超声技术评价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比观察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技术(RT-3DU)评价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定性和定量方面的应用价值,并与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相对比。方法对70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实时三维超声以及下肢动脉CT三维重建检查,进行影像学对比分析。结果RT-3DU以及3D-CTA均可显示斑块的位置、管壁结构和管腔狭窄程度。RT-3DU可明确显示斑块的回声强度及其在血流冲击下的活动度,最大斑块处管腔狭窄率测量结果(86.52±2.30)%与3D-CTA(89.36±1.7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良好(r=0.90,P<0.01);二者在斑块识别以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判断上一致性较高(Kappa值为0.80,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可较好地定性评价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具有能定量评价斑块、价廉、无创的独特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陈冉唐力任卫东陈昕马春燕李楠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及心内平滑肌瘤病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是一种罕见的静脉内生长的平滑肌细胞肿瘤,由德国的Birch-Hirschfeld于1896年第一次报道.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心内浸润,或心内平滑肌瘤病由德国的Durch于1907年在尸检研究中发现并报道.英...
任卫东唐力马春燕李楠陈冉苗爱雨陈昕
关键词:静脉内平滑肌瘤病超声波诊断
文献传递
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
目的: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评价肺高压患者右心室功能的变化。 方法:应用DTI技术对3组不同程度肺高压患者的三尖瓣环运动频谱进行分析,测量三尖瓣前叶、后叶及隔叶瓣环的收缩期峰值速率Sa、舒张早期峰值速...
陈冉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功能组织多普勒成像
文献传递
诊断超声介导自制微泡造影剂的溶栓效应及参数优化体外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研究诊断超声介导自制微泡造影剂对血栓的溶解效应以及对影响溶栓效果的超声频率、机械指数、照射时间、微泡浓度四个参数进行探讨,确定最佳的溶栓参数组合。方法利用统计学L9(3-4)正交表确定不同的超声频率(1.8 MHz、5 MHz、11 MHz)、不同机械指数(0.5、1.2、1.6)、不同照射时间(10 min、30 min、60 min)、不同微泡浓度(3.5×10^-9/ml、4.2×10^-9/ml、5.0×10^-9/ml)各参数不同水平间的组合,按照正交表所示组合参数条件进行体外溶栓,计算各组问的溶栓率P=[(W0-W1)/W0]×100%,所得数据进行极差分析,切片HE染色及电镜下观察溶栓后的血凝块结构。结果作用时间对其溶栓率的影响最大,其溶栓的最佳条件组合为超声频率A=1.8 MHz、机械指数B =1.6、作用时间C=60 min、微泡浓度D=5.0×10^-9/ml。HE切片染色及扫描电镜1000倍观察溶栓后血凝块内部结构松散,并伴有大量纤维素断裂,出现较大的空洞与裂隙。结论诊断超声介导下的超声微泡造影剂具有助溶作用,并在低频率、高机械指数、延长作用时间、高微泡浓度的参数条件下溶栓效果最佳。
陈冉任卫东吴瑕陈昕
关键词:诊断超声微泡造影剂溶栓参数优化
腔内修复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远期疗效评价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中远期疗效。方法2000年11月至2006年2月,行腔内修复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6例。所有患者随访21~84个月,平均(52±8)个月,术后1周及术后每年均行螺旋CT检查,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55例(98.2%)临床成功,2例(3.6%)术后出现一过性肾功能不全,术后30d内1例(1.8%)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随访期间1例(1.8%)死于脑出血。结论腔内修复术创伤小,痊愈快,并发症少,应视为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徐克吴瑕陈冉肖亮张曦彤辛士杰
关键词:腔内修复术疗效
心内平滑肌瘤病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诊断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认识心内平滑肌瘤病(ICL)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图像特点,探讨CDFI诊断ICL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HP55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7例心内平滑肌瘤病患者进行心脏、下腔静脉和髂静脉检查,观察静脉内和心内平滑肌瘤病的超声图像特点,并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结果7例患者超声图像均显示右心内随心动周期漂浮样运动的网格状或实质性的肿物回声,并与下腔静脉和/或髂静脉内的肿物回声相连,诊断为心内平滑肌瘤病。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病理结果与超声结果一致。结论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可为准确诊断心内平滑肌瘤病提供重要的信息,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唐力马春燕任卫东陈冉苗爱雨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静脉内平滑肌瘤病
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中远期疗效观察与探讨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中远期疗效。方法2000年3月-2004年11月,行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21例。男18例,女3例,年龄34-81岁,平均(66.2±7.3)岁。随访36-92个月,平均(56.0±10.2)个月,每个病例均填写标准化CRF表格,建立数据库,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术中内漏3例,右肾动脉栓塞1例,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2例,急性左心衰1例,脑出血1例,术后30天内死亡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循环衰竭。随访期间内漏2例,死亡2例,分别死于腹主动脉瘤破裂和膀胱癌肝转移。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创伤小,恢复快,中远期严重并发症少,对于不能耐受传统外科手术的患者应优先选择腔内修复术。
徐克钟红珊吴瑕陈冉肖亮张曦彤辛士杰
关键词:腔内修复术介入治疗疗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