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建平
- 作品数:19 被引量:13H指数:1
- 供职机构: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甘肃省卫生行业科研计划项目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甘肃省中青年科技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BAG-1及p16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诊断价值
- 2019年
- 目的:检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中BAG-1及p16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CI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宫颈组织及CIN组织中BAG-1及p16的表达情况,其中正常宫颈/慢性宫颈炎30例、CIN1及CIN2/3各60例。结果:BAG-1及p16表达率在正常/慢性宫颈炎组为3.3%(1/30)及0,CIN1组为36.7%(22/60)及28.3%(17/60)、CIN2/3组为90%(54/60)及86.7%(52/60),二者的表达均随着病变严重程度的上升而增高(χ^2=50.875及103.560,P<0.01),且CIN2/3组与CIN1组相比,BAG-1及p16的表达率均明显升高(χ^2=46.538及51.361,P<0.01)。BAG-1及P16诊断区分CIN1及CIN2/3的灵敏度分别为90.0%及86.7%,特异度分别为63.3%及71.7%,BAG-1的阴性预测值(NPV)(86.4%)比p16(84.3%)略高,而阳性预测值(PPV)(71.1%)比p16(75.4%)略低。结论:BAG-1对诊断不同级别CIN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BAG-1可能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分子标志物与p16联合检测用以辅助诊断CIN1及CIN2/3。
- 宋丽娟闵建平刘玮李晓琴康雅琼李波李晓梅金荣杨荣
- 关键词:BAG-1P16免疫组化宫颈上皮内瘤变
- ERCC5基因miRNA结合部位多态性rs4150390与乳腺癌的易感性分析
- 2016年
- 本研究旨在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5(complementation group 5,ERCC5)基因miRNAs结合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甘肃地区女性乳腺癌易感性间的关系。以甘肃省散发乳腺癌病例101人和乳腺纤维腺瘤病例101人做研究对象;通过在线软件预测的方法,筛选出ERCC5基因rs4150390 SNP(G〉A)为研究位点,利用PCR-RFLP方法进行基因组DNA rs4150390位点SNP分型分析。研究结果显示rs4150390 A/G基因SNP与甘肃地区女性乳腺癌易感性无相关性,并且和肿瘤组织ER、PR、Her-2、P53的表达也无相关性。但当乳腺癌患者携带rs4150390突变型基因A/A时与肿瘤组织Ki67阴性表达相关(odds ratio,4.947;95%confidence interval,3.311~7.393;p=0.046)。综上所述rs4150390 A/G基因多态性与甘肃地区女性乳腺癌易感性无相关性。
- 郭欢郭红云李永辉王涛杨碎胜朱公建闵建平王海涛王兰张永东李海宁梁涛苏海翔
- 关键词:乳腺癌核苷酸切除修复SNP
- XRCC1基因Arg399Gln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X线修复交错互补基因1(XRCC1)基因多态性与汉族女性人群中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以甘肃省居住的汉族散发性乳腺癌510例和正常对照109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线预测与文献回顾,筛选出XRCC1基因Arg399Gln(C>T)位点,使用TaqMan分型技术,提取基因组DNA进行Arg399Gln位点分型检测。结果:XRCC1基因Arg399Gln多态性与甘肃地区女性乳腺癌易感性无相关性,并且与乳腺癌患者术后病理组织中ER、PR、Her-2、P53、Ki67等蛋白的表达水平也无相关性。结论:XRCC1基因Arg399Gln多态性与甘肃地区女性散发性乳腺癌易感性无相关性。
- 闵建平王海涛白晓蓉李晓琴杨凯李永辉胡清荣郭红云苏海翔朱公建
- 关键词:乳腺癌XRCC1SNP多态性
- XPA基因内含子区rs3176658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研究
- 目的:探讨着色性干皮病A基因(XPA)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汉族女性人群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以病理确诊的散发性乳腺癌101例和乳腺纤维腺瘤101例为研究对象,收集EDTA抗凝全血,提取基因组DNA。结合在线预...
- 闵建平郭红云王兰王海涛郭欢王涛朱公建杨凯张永东李海宁梁涛杨碎胜李晓琴苏海翔
- 关键词:乳腺癌XPA内含子SNPP53
- 文献传递
- 甘肃汉族妇女XRCC1和CCNH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及乳腺良性肿瘤易感性研究
- 2014年
- 目的:研究甘肃地区汉族妇女XRCC1 rs25487、CCNH rs2234942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及乳腺良性肿瘤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乳腺癌、乳腺良性肿瘤各101例,匹配相同数量健康人作对照。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技术(PCR-RFLP)对XRCC1、CCNH进行基因型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基因型和临床病理特征与乳腺癌发病2的风险性关系,通过检验比较两种基因位点不同基因型的初潮年龄、发病年龄与乳腺癌和乳腺良性肿瘤的相关性。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XRCC1 rs25487位点GG基因型携带者的妇女罹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P=0.001,OR=6.39,95%CI:2.18^+-18.65);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显示,XRCC1基因rs25487位点携带AA/AG基因型者,在PR与PR乳腺癌组织间的分布差异有显著+-2性(P=0.04,OR=0.29);携带AG/GG基因型者,在Her-2与Her-2乳腺癌组织间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08,OR=0.45)。检验显示,乳腺癌和乳腺良性肿瘤患者XRCC1 rs25487位点GG/AG基因型携带者的初潮年龄差异有显著性(P=0.001、0.043);乳腺癌和乳腺良性肿瘤患者CCNH rs2234942位点GG基因型携带者的初潮年龄差异有显著性(P=0.049);乳腺癌和乳腺良性肿瘤患者XRCC1rs25487和CCNH rs2234942位点GG基因型携带者,发病年龄差异有显著性(P=0.019、0.048)。结论:XRCC1 rs25487 GG基因型将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XRCC1 rs25487位点携带AA/AG基因型者,在PR时乳腺癌的发病风险下降;携带AG/GG基因型者,在+Her-2时可能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 王兰朱公建闵建平郭红云杨碎胜张斌明胡清荣杨凯陈学忠苏海翔
- 关键词:XRCC1基因多态性乳腺癌
- XPA基因内含子区rs3176658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着色性干皮病A(XP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汉族女性人群中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以甘肃省居住的汉族散发性乳腺癌101例和乳腺纤维腺瘤101例作为研究对象。方法:结合在线预测与文献回顾,筛选出XPA基因rs3176658(C>T)SNPs位点,使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提取基因组DNA进行rs3176658位点SNP分型检测。结果:研究结果显示,XPA基因rs3176658位点多态性与甘肃地区女性乳腺癌易感性相关,突变型T/T携带者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χ^(2)=4.641,P<0.05);rs3176658位点多态性与患者组织中ER、PR、P53、Her-2、Ki67的表达以及淋巴结转移不相关。结论:XPA基因rs3176658 T/T基因型增加甘肃地区汉族女性乳腺癌易感性。
- 闵建平宋丽娟王兰王海涛郭欢胡清荣王千千白晓蓉张斌明朱公建
- 关键词:乳腺癌XPA内含子SNP淋巴结转移
- RNA编辑及其在肿瘤中的调控
- 2020年
- RNA编辑是生命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转录后修饰事件,在RNA水平上以核苷酸的插入、删除或替换等方式改变遗传信息。这一加工过程可使同一基因产生多种不同的mRNA,增大了转录组甚至蛋白组的多样性。已经发现多种类型的RNA编辑反应,分别由相应的编辑酶催化完成,包括RNA腺苷脱氨酶介导的A-to-Ⅰ编辑和载脂蛋白B编辑酶催化多肽-1介导的C-to-U编辑。此外,U-to-C的转变也是一种重要的RNA编辑形式。研究发现RNA编辑受到高度精准的调控,RNA编辑的改变同多种肿瘤相关。通过对RNA编辑调控的进一步研究,在转录后水平阐明肿瘤发生发展的调控机制,有望为肿瘤诊治新方法的探索提供理论基础。
- 王海涛闵建平苏海翔
- 关键词:RNA编辑肿瘤
- 二萜化合物Leukamenin E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 2024年
- 目的:分析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Leukamenin E对原代培养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毒性及其机制。方法:原代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MTT法检测细胞毒作用,倒置显微镜观察Hoechst 33258对细胞核染色结果,Annexin V/PI双染经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膜与细胞核改变,PI染色经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析细胞色素c和Caspase-3表达。结果:Leukamenin E对星形胶质细胞有较强毒性,半抑制浓度(IC50)为(1.83±0.23)μM;5μM和10μM的Leukamenin E可通过细胞色素c释放和Caspase-3激活的线粒体途径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凋亡;该凋亡进程中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外翻与细胞核DNA片段化表现为同步化现象。结论:Leukamenin E对原代培养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具有较强毒性,可诱导星形胶质细胞通过线粒体途径凋亡。
- 闵建平闵建平张亚楠张丽马趣环
- 关键词:星形胶质细胞
- 甘肃地区女性乳腺导管癌患者血浆中miR-21-5p高表达
- 2019年
- 目的:研究甘肃地区乳腺导管癌妇女血浆中miR-21-5p的表达。方法:分别通过芯片法和茎环Q-PCR(Stem-loop Q-PCR)检测甘肃43名汉族乳腺导管癌患者(BC)和44名健康者(NC)血浆中的miR-21-5p水平。同时通过Stem-100P Q-PCR法测定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系(HsBST-578)与四种乳腺癌细胞系中miR-21-5p的表达。结果:Q-PCR结果显示,与健康供者相比,乳腺导管癌患者血浆miR-21-5p水平显著上调(P=0.0043)。工作特征曲线(ROC)也显示了miR-21-5p对患者的显著诊断能力(AUC=0.6583,95%CI:0.5345~0.7822,P=0.0154)。miR-21-5p的血浆水平与TNM分期密切相关。乳腺癌细胞系MCF-7(5.428±1.391)中miR-21-5p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HsBST-578。结论:miR-21-5p在甘肃地区乳腺导管癌患者血浆中的高表达,表明miR-21-5p可以作为乳腺导管癌血浆生物标志物的潜在靶标。
- 郭欢李海宁李海宁郭雁翔曾祥挺王涛郭红云赵信科赵信科李永辉王海涛周海红王兰闵建平朱公建张永东李应东
- 关键词:乳腺导管癌血浆
- RNA编辑酶ADAR1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2023年
- A-to-I RNA编辑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后修饰过程,它由RNA腺苷脱氨酶(ADAR)酶催化,将编码和非编码RNA转录物中的腺苷转化为次黄苷(A-to-I),从而增加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多样性。作为ADAR家族的一员,RNA腺苷脱氨酶(ADAR1)介导的RNA编辑对哺乳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异常的ADAR1活性与多种人类疾病有关,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代谢疾病、癌症等。已有研究表明,ADAR1通过RNA编辑、ADAR1自身基因突变和其他机制,深度参与到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本文旨在总结ADAR1在人类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浅析ADAR1及其介导的RNA编辑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 王海涛闵建平朱公建
- 关键词:ADAR1人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