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乐

作品数:7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厅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乙型
  • 3篇乙型肝炎
  • 3篇肝炎
  • 3篇病毒
  • 2篇血清
  • 2篇乙肝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前S1
  • 2篇前S2抗原
  • 2篇抗病毒
  • 2篇检测血清
  • 2篇肝炎病毒
  • 2篇E抗原
  • 2篇病毒基因
  • 2篇病毒基因型
  • 1篇短链脂肪酸
  • 1篇多糖
  • 1篇信号通路
  • 1篇药物
  • 1篇药物疗效

机构

  • 4篇南昌大学
  • 4篇南昌大学第三...
  • 3篇南昌市第九医...
  • 2篇中南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7篇邓乐
  • 4篇温志立
  • 3篇张海明
  • 3篇张华
  • 3篇吴平
  • 2篇谭德明
  • 1篇何金秋
  • 1篇杨文龙
  • 1篇李庆安

传媒

  • 2篇微生物学杂志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23
  • 5篇2012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幽门螺杆菌对胃上皮细胞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
研究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对胃上皮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在Hp致病中的作用,以阐明胃黏膜对Hp的识别和引起炎症反...
邓乐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上皮细胞TOLL样受体胃黏膜损伤髓样分化因子88
文献传递
采用熔点曲线法研究乙肝病毒准种与拉米夫定临床耐药相关性
2012年
为了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准种与拉米夫定耐药的关系以指导临床用药,随机选取拉米夫定治疗后发生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0例,以及停用拉米夫定后发生病毒反弹的CHB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以未经拉米夫定治疗的CHB患者30例为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这些病人体内HBV的P区,再用熔点曲线法分析3组患者体内的HBV准种情况。另外,采用相同方法对HBV C区、S区准种也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病毒变异组患者体内HBV P区准种数量为2.50±0.86个,病毒反弹组为5.30±0.95个,未治疗组为8.37±0.93个,3组间准种数量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HBV C区病毒变异组准种数量为6.10±1.86个,病毒反弹组为6.37±1.81个,未治疗组为6.33±1.64个,3组准种数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HBV S区病毒变异组准种数量为5.23±1.85个,病毒反弹组为6.17±1.93个,未治疗组为5.77±2.11个,3组准种数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HBV P区熔点曲线图显示,病毒变异组优势病毒群的熔点与病毒反弹组和未治疗组相比,已发生明显的偏移,而在HBV C区和S区熔点曲线图中,3组的波峰数和优势病毒群的熔点均没有明显变化。可见,在拉米夫定的作用下HBV P区准种数量减少,准种的性质也发生变化,发生变异后劣势耐药病毒株变为优势病毒株易被检测到。拉米夫定对HBV C区、S区作用不明显。
温志立王艳华张华张海明谭德明李庆安吴平邓乐
关键词:准种拉米夫定耐药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抗病毒药物疗效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2年
乙型肝炎在全球发病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随着HBV基因型研究的深入,大量研究显示HBV基因型与临床疾病谱密切相关。目前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最主要措施,越来越多的学者对HBV基因型与抗病毒药物疗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关于HBV基因型与抗病毒疗效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邓乐温志立
关键词:抗病毒药基因型
肠道菌群在恩格列净改善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  通过恩格列净(Empagliflozin,EMPA)干预高脂饮食(Highfatdiet,HFD)联合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构建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
邓乐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脂多糖
乙肝患者联合检测血清前S1、前S2和E抗原的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比较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HBV)前S1、前S2抗原、E抗原与HBV-DNA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联合检测前S1、前S2抗原、E抗原的临床意义。   方法:随机选择586份慢性乙肝患者血清样本,采用双抗体夹...
邓乐
关键词:前S1抗原前S2抗原E抗原
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1a后乙肝病毒基因型变化情况的观察被引量:2
2012年
观察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1 a后慢性乙肝患者体内HBV基因型变化情况。随机选择152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2例患者作为抗病毒治疗组,口服阿德福韦酯进行抗病毒治疗,另外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口服护肝片进行护肝治疗,2组病人治疗周期均为1 a,分别在用药后第3、6、12个月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依从性和不良反应、HBeAg/HBeAb、肝功能、HBV DNA定量检测,并采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基因分型技术动态监测治疗期间HBV基因型的变化情况。治疗1 a后,抗病毒治疗组中有1例患者体内HBV基因型发生改变,由治疗前的B型变为B/C混合型,并且病情出现反弹和加重。对照组未发现HBV基因型改变。2组HBV基因型变化率(1.9%和0%)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乙肝患者体内HBV基因型可发生改变,而且1 a内即可发生,抗病毒治疗可能是促进HBV基因型改变的相关因素。HBV基因型转变可导致患者病情反弹和加重。
温志立张海明谭德明张华吴平邓乐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阿德福韦酯
乙型肝炎患者联合检测血清前S1、前S2抗原、E抗原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通过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前S2抗原、E抗原与HBV-DNA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联合检测乙型肝炎患者前S1抗原、前S2抗原、E抗原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586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样本,采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前S1抗原、前S2抗原和E抗原,PCR法检测HBV-DNA,然后比较前S1抗原、前S2抗原、E抗原与HBV-DNA相关性。结果前S1抗原、前S2抗原、E抗原在HBV-DNA不同载量中表达不同,表达随载量增高而高(P均<0.05),且三者均与HBV-DNA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296,0.174,0.362,P<0.05),相关性从高到低依次为E抗原、前S1抗原和前S2抗原。联合检测中,前S1抗原与E抗原、前S2抗原与E抗原、前S1抗原与前S2抗原、三项联合检测均与HBV-DNA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76,0.589,0.462,0.607,P<0.05),相关性均高于单项检测,其中以联合三项检测与HBV-DNA相关性最高。且前S1抗原、前S2抗原、E抗原三项同时阳性组HBV-DNA阳性的比例显著高于单项阳性组及两项阳性组(P均<0.05)。结论前S1抗原、前S2抗原、E抗原与HBV-DNA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性从高到低依次为E抗原、前S1抗原和前S2抗原,联合任意两项及联合三项检测相关性均高于单项检测,且以联合三项检测相关性最高。前S1抗原、前S2抗原、E抗原三项联合检测较单项检测和两项联合检测可以更好判断乙肝病毒感染复制情况。
邓乐温志立何金秋杨文龙张华吴平张海明
关键词:HBV-DN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