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昕
- 作品数:55 被引量:137H指数:5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尖锐湿疣的免疫分子发病机制探讨
- 涂亚庭林能兴刘志香刘厚君陈善娟黄长征冯爱平连昕朱里杨义成
- 尖锐湿疣(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患者的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在1998.9~2002.9间我们分别采用Rt-PCR法、PCR...
- 关键词:
- 关键词:尖锐湿疣免疫分子发病机制
- 湖北及周边地区46年皮肤黏膜浅部真菌病病原菌统计分析
- 目的 了解湖北及周边地区46年间浅部真菌感染中致病菌的分布特征.方法 归类、统计1960年1月-2006年12月(1991.9-1992.7缺如)期间本科真菌室分离鉴定的浅部真菌感染中的病原真菌.标本来自全院各临床科室门...
- 曾敬思谢建敏毛叶红连昕郑岳臣祝兆如邬焱卿白锦霞崔隽生邓国亮谭志建冯爱平
- 关键词:病原菌浅部真菌病皮肤癣菌病皮肤癣菌
- 蕈样肉芽肿浸润性皮损中树突细胞表型特征的研究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 探讨蕈样肉芽肿(MF)皮损中树突细胞(DC)表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DC表面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化技术。结果 MF斑片/斑块期的表皮及真皮浅层内存在大量的未成熟DC和成熟DC,主要是CD1a+、CD1c+、Lag+/Langerin未成熟DC和CD83+/DC-Lamp+成熟DC。肿瘤期的真皮内也见大量的CD1a+、CD1c+未成熟DC和CD83+/DC-Lamp+成熟DC,但Lag+/Langerin+DC更多见于表皮和真皮浅层,真皮深层少见,而此处CD1a+、CD1c+未成熟DC明显增多。结论 在MF斑片/斑块期,表皮朗格汉斯细胞发生了迁移,可能参与了抗肿瘤免疫反应,而肿瘤期真皮内大量CD1a+DC可能对相应的免疫耐受产生作用。
- 冯爱平Matthias LüftlEcka LichaAlexander Steinkasserer刘志香陈思远连昕涂亚庭
- 关键词:蕈样肉芽肿树突细胞表型特征抗肿瘤免疫
- 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B7-H1分子的表达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B7-H1分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的表达。方法应用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经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SLE患者和20例正常人对照者外周血白细胞表面B7-H1的自然表达水平.同时收集SLE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并用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来判定患者疾病活动程度。结果活动期SLE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上B7-H1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SLE患者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B7-H1表达水平与SLEDAI呈正相关(r1=0.42,只〈0.05;r2=0.52,P2〈0.05);抗dsDNA抗体阳性患者组淋巴细胞表面B7-H1分子数较抗dsDNA抗体阴性组明显增高(t=3.20,P〈0.01)。治疗后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B7-H1表达均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10.00、6.75和4.33,P〈0.01。结论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B7-H1表达增加.且与SLEDAI成正相关,B7-H1可能与SLE的发病机制有关。
- 冯爱平王菲吴艳连昕陈善娟刘志香
- 关键词:红斑狼疮单核细胞B7-H1
- 肿瘤抑制基因ING4在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2011年
- ING4( inhibitor of growth family member 4)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肿瘤抑制基因,目前该基因已成为肿瘤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有关ING4基因与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的相关性研究国内外罕见报道.
- 朱里陈思远吴艳林能兴连昕黄长征刘厚君涂亚庭
- 关键词:肿瘤抑制基因
- 中药引起红汗症2例被引量:2
- 2005年
- 冯爱平吴艳陈思远林能兴连昕
- 关键词:药引小汗腺大汗腺色汗症色素性
- APNP对白念珠菌杀菌效果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研究常压低温等离子体(APNP)喷流对白念珠菌的杀灭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杀菌机制。方法观察白念珠菌标准株经不同放电气体流量、作用时间及作用距离的APNP喷流处理后的菌落生长情况,并利用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观察处理后念珠菌细胞内外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经APNP处理后的菌株生长明显被抑制,通入的放电气体He/O2以2/0.06 L/min的抑制作用比2/0.02 L/min明显,处理时间10 min明显优于2 min,作用距离1 cm优于2 cm。扫描电镜观察APNP处理后的菌体细胞壁有不同程度的破裂,菌体干瘪,透射电镜下可见菌体细胞壁、细胞膜破裂,胞内物质外漏,细胞内物质稀疏。结论 APNP喷流对白念珠菌有明显的杀灭效果,且放电气体中氧气含量相对越大,处理时间越长,作用距离越短,杀菌效果也越明显。其主要杀菌机制可能与APNP中活性粒子导致微生物细胞壁、细胞膜的破裂有关。
- 连昕陈娟冯爱平曾敬思郑岳臣
- 关键词:白念珠菌杀菌
- 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慢性单纯性苔藓和慢性肥厚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观察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慢性单纯性苔藓和慢性肥厚性湿疹的疗效。方法慢性单纯性苔藓和慢性肥厚性湿疹患者各90例,病变程度相同的两部位皮损采用自身单盲对照研究方法进行,治疗组外用复方氟米松软膏,对照组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用药前清洗患处;将药物均匀涂于患处,并轻轻按摩,早晚各1次,疗程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4周末进行疗效判定,并详细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4周末慢性单纯性苔藓治疗组痊愈率为47.8%,对照组为10.0%(P<0.05);治疗组显效率为41.1%,对照组为48.9%(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为58.9%(P<0.05)。慢性肥厚性湿疹治疗组痊愈率为40.0%,对照组为17.8%(P<0.05);治疗组显效率为44.4%,对照组为57.8%(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4%,对照组为75.6%(P<0.05)。结论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慢性单纯性苔藓和慢性肥厚性湿疹的疗效优于糠酸莫米松乳膏。
- 倪洪波王莉连昕涂亚庭林能兴
- 磷酸化Stat3和磷酸化Akt及细胞周期蛋白D1在血管肉瘤中的表达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 探讨磷酸化细胞信号传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tar3)和磷酸化Akt及细胞周期蛋白D1在血管肉瘤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的方法检测磷酸化Star3(p-Stat3)和磷酸化Akt(p-Akt)及细胞周期蛋白D1在21例血管肉瘤和15例毛细血管瘤石蜡包埋切片中的表达。结果 在21例血管肉瘤石蜡包埋切片中,有15例p-Stat3表达阳性,11例p-Akt表达阳性,16例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阳性;而在15例毛细血管瘤中仅有4例p-Stat3表达阳性,2例p-Akt表达阳性,4例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阳性,两组各阳性表达率分别经卡方检验发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管肉瘤中,p-Star3阳性表达与细胞周期蛋白D1的阳性表达有相关性(r=0.62,P=0.003),而p-Akt阳性表达与细胞周期蛋白D1的阳性表达无相关性(r=-0.09,P=0.700)。结论 p-Stat3、p-Akt和细胞周期蛋白D1在血管肉瘤的形成机制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 林能兴连昕占部和敬古江增隆涂亚庭
- 关键词:血管肉瘤血管瘤细胞周期蛋白D1蛋白激酶类
- 制斑素注射液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37例
- 2003年
- 目的 :研究中药制剂制斑素注射液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方法 :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 6 1例 ,分为治疗组 37例 ,给予制斑素 5mL ,im ,qd ,同时配合维生素E、维生素B1 2 及外用药 ;对照组 2 4例 ,采用氨肽素、复方青黛丸等配合维生素、抗组胺药及外用药治疗。比较治疗 1个月后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 73 .0 % ,对照组有效率45 .8%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制斑素注射液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近期疗效较好 ,是一种方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 连昕徐祖森陈兴平
- 关键词:银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