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世文

作品数:84 被引量:405H指数:11
供职机构: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核科学技术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4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5篇科技成果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6篇医药卫生
  • 7篇核科学技术
  • 5篇理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食物
  • 10篇食物中毒
  • 8篇中毒
  • 7篇公共卫生
  • 6篇地震
  • 6篇疫情
  • 6篇应急
  • 5篇食源
  • 5篇染病
  • 5篇流行病
  • 5篇病毒
  • 5篇传染
  • 5篇传染病
  • 4篇质谱
  • 4篇中毒样品
  • 4篇食品
  • 4篇食物中毒样品
  • 4篇突发公共
  • 4篇突发公共卫生
  • 4篇突发公共卫生...

机构

  • 79篇云南省疾病预...
  • 7篇昆明医科大学
  • 4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云南省农业科...
  • 2篇西双版纳州疾...
  • 2篇昭通市疾病预...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辽宁省疾病预...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云南省第一人...
  • 1篇四川省疾病预...
  • 1篇大理州疾病预...
  • 1篇德宏州疾病预...
  • 1篇甘肃省疾病预...
  • 1篇陇川县疾病预...
  • 1篇上海市公共卫...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79篇赵世文
  • 14篇胡培
  • 11篇刘志涛
  • 11篇杨军
  • 10篇林佶
  • 10篇陆林
  • 9篇何继波
  • 8篇余思洋
  • 8篇徐闻
  • 8篇伏晓庆
  • 7篇万蓉
  • 7篇彭霞
  • 7篇查舜
  • 7篇徐丹先
  • 7篇许燕
  • 6篇李娟娟
  • 5篇段智泉
  • 5篇杨祖顺
  • 5篇古文鹏
  • 5篇刘晓强

传媒

  • 7篇中国辐射卫生
  • 7篇中国公共卫生...
  • 6篇职业与健康
  • 4篇中国卫生检验...
  • 4篇中国食品卫生...
  • 3篇卫生软科学
  • 3篇中国公共卫生
  • 3篇中国急救复苏...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2篇实用预防医学
  • 2篇预防医学情报...
  • 2篇中国卫生资源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中国校医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营养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 11篇2016
  • 6篇2015
  • 9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南省8种常见野生食用牛肝菌中总砷、总汞、铅、镉含量的检测及食用安全性评价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分析云南省8种常见野生食用牛肝菌中铅、总砷、总汞、镉的含量,以评价其食用的安全性。方法通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分别对所采集的8种牛肝菌进行铅、砷、汞、镉含量的测定,并对其食用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 4种重金属总超标率:总汞(87.9%)>镉(37.9%)>总砷(2.5%)>铅(0%)。在8个品种中双色牛肝菌总砷平均值最高为0.34 mg/kg,远东疣柄牛肝菌总汞平均值最高为0.33 mg/kg,双色牛肝菌及金黄牛肝菌铅平均值最高为0.41 mg/kg,美味牛肝菌镉平均值最高为0.37 mg/kg。结论华丽牛肝菌重金属含量最低,灰褐牛肝菌重金属含量最高。对超标食用菌应加强监测,以确保食品安全。
林佶许燕赵世文徐丹先段志敏
关键词:野生牛肝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理论概念及应用被引量:33
2004年
胡培赵世文郑克勤许玲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
应用调整的膳食平衡指数—07评价云南城乡居民的膳食质量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应用调整的膳食平衡指数-07(dietary balance index,DBI-07)评价云南城乡居民膳食质量,为今后营养宣教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中云南省1723例18~59岁具有3 d 24h完整膳食调查资料的居民,使用DBI-07评分法评价其膳食质量。结果谷类及畜禽类达到或超过推荐量的人达59.2%、58.1%,不吃水果,奶类和豆类的人分别占67.7%、96.1%和40.9%。云南省城乡居民膳食状况主要存在中度膳食失衡、中度摄入不足和低度摄入过量的问题,分别占83.2%、59.1%和37.9%。城乡膳食质量差异显著(P<0.01),农村膳食摄入不足、摄入过量以及膳食失衡程度均高于城市;男性在摄入过量和不均衡程度上高于女性;<30岁人群膳食失衡(DQD)程度最高(DQD=43.1±7.1);随着文化程度和经济水平提升,膳食质量明显提高。结论云南城乡居民谷类、畜禽肉类及油盐摄入过量,奶、豆类和水果摄入严重不足,模式E为主要膳食模式。今后应有的放矢地开展居民膳食营养宣教和干预工作。
韩兴孟赵世文张强刘志涛李娟娟余思洋
关键词:膳食质量膳食模式
2011年云南省中缅边境地区三起霍乱疫情菌株分子分型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部,其南、西和西北与缅甸接壤,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因特殊的地域环境和气候条件,历来为霍乱疫情的高发地区之一。笔者对该地区2011年3起霍乱疫情的菌株进行了分子分型研究,现报告如下。
古文鹏伏晓庆杨建斌尹建雯曹亿会李超群杨溪徐闻赵世文
关键词:分子分型疫情霍乱菌株少数民族气候条件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02年
赵世文
关键词:疾病预防
登革热疫情防控中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对一起登革热疫情处置过程不同健康教育策略效果进行评价,对影响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在疫情的不同阶段,制定并执行3种不同健康教育策略。通过对居民进行登革热防控知识、态度及消除蚊媒孳生地的行为进行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对影响居民开展清除蚊媒孳生地的有关健康教育策略层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在疫情早期,居民虽然具有较高的预防知识知晓率和疫情知晓率,但开展相应防控活动的比例较小;第二轮健康教育后,社会动员效果得到极大改进,第三阶段健康教育针对游客。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登革热预防知识知晓率高(OR=2.512,95%CI:1.730-3.341)和危害程度认知高(OR=9.332,95%CI:5.779-23.071)是居民采取消除孳生地措施的影响因素。结论本次疫情控制中在3个阶段分别采用3种健康教育策略,提高了居民参与防控工作的主动性,疫情下降趋势明显。疫情早期强调疾病危害性并提供有关预防知识,对登革热疫情控制至关重要。
刘晓强陆林杨军范建华赵世文李园园来明月董坚王瑾
关键词:登革热健康教育影响因素
从国内针对日本核电站事故应对引发的思考
对国内针对日本核电站事故所采取应对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根据政府、媒体发布的各类信息和环保、卫生等部门采取的措施以及造成的社会影响,结合辐射防护专业知识。结果从政府的国内应对表态、权威信息的发布渠道、专业机构的影响评价、...
胡培赵世文查舜杨军张健
关键词:核电站事故
文献传递
尼泊尔地震卫生防疫救援的实践与思考被引量:4
2016年
本文基于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地震后,中国政府医疗防疫队赴尼泊尔进行卫生防疫援助的实践,总结开展的8项工作,包括建立工作机制、提供灾后防病技术指导、建立联合实验平台、开展人员培训、组建特遣队开展现场防疫、开展环境卫生评估、蚊媒调查及消毒、医疗巡诊、灾后防病知识宣传等。实现了自我保障,队员和物资安全,取得了"四个唯一"的成效。提出完善应急储备和保障机制;完善物资运输流程,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确保援外队伍的能力和质量;明确队伍现场工作定位;设置外联组(或人员)负责对外联络工作;根据需要招募不同种类志愿者等建议。
陆林秦明芳赵世文贾曼红李琼芬徐闻
关键词:地震
云南省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应急演练情况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介绍云南省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应急演练情况,为全国提供参考、借鉴。方法描述队伍概况,以时间为顺序条列工作,重点放在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结果从概况、日程、评估、建议等几个方面,介绍队伍应急演练情况,评估车载化、自我保障化能力和装备模块化、集成化能力,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结论云南省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基本实现了车载化、自我保障化、装备模块化和集成化,但在车辆安全、生物安全、信息安全、后勤保障、资料收集、人员配备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
胡培查舜杨军赵世文王瑾刘晓强
关键词:卫生应急演练
1起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2023年
目的对云南省陇川县1起感染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Delta变异株的学校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该传染病在聚集性场所的传播模式和指标,为学校COVID-19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现场调查并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21年12月陇川县某中学1起COVID-19聚集性疫情资料。使用频数(n)描述病例三间分布,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根据暴露史估算潜伏期和代间距,数据正态性检验使用Z评分和Shapiro-Wilk检验。结果该聚集性疫情总罹患率2.32%(37/1594),班级罹患率2.08%~46.43%,宿舍罹患率16.67%~100%。二代病例占67.57%(25/37),首发病例宿舍续发率100%(4/4)、班级续发率45.45%(25/55);主动就诊占5.41%(2/37),密接筛查占94.59%(35/37);宿舍发病率16.67%~100%。病例症状依次为咽痛12例(57.14%)、咳嗽9例(42.85%)、鼻塞6例(28.57%)、头疼5例(23.81%)、发热4例(19.05%)、咳痰4例(19.05%)、流涕/喷嚏3例(14.29%)、乏力1例(4.76%)、头晕1例(4.76%)、腹泻1例(4.76%)、胃痛1例(4.76%)。该起COVID-19疫情病例潜伏期为2~8 d,平均为(5.94±1.58)d,众数6.5 d,中位数6.5 d,四分位数间距1.38 d;代际间距分布范围为1~5 d,平均为(3.25±1.03)d,众数3 d,中位数3 d,四分位数间距1.66 d。基因测序显示与国内前期疫情无关联,基因谱共4个代际,突变位点42~45个,传代时间7 d。结论Delta变异新冠病毒传代时间短,传播力强。聚集是其流行的主要表现形式,寄宿制学校尤为明显。潜伏期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可作为传染源导致传播和流行。
张丽芳韩继周何志群赵世文张勇付朝智杨云娟常利涛尹洁
关键词:疾病暴发流行流行病学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