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胜贵
- 作品数:7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胶原-壳聚糖/胶原-纳米羟基磷灰石仿生支架材料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检测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制备胶原-壳聚糖/胶原-纳米羟基磷灰石(collagen-chitosan/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polylactic acid,Col-CS/nHAC-PLA)仿生支架材料,检测生物相容性,为其在骨软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1,4二氧六环为溶剂,按8%质量浓度加入PLA和等量nHAC溶解,制备nHAC-PLA;用2%醋酸溶液配制浓度为2%的CS纯溶液及1%的Col纯溶液,以质量比(M/M)20∶1混合,倒入含nHAC-PLA的模具中,冷冻干燥成形制备Col-CS/nHAC-PLA仿生支架。行急性全身毒性实验、皮内刺激实验、热源实验、溶血实验、体外细胞毒实验、骨植入实验,评价其生物相容性。结果 Col-CS/nHAC-PLA仿生支架无急性全身毒性;皮内刺激实验示原发刺激指数为0分,为极轻微刺激;热原实验示3只实验动物体温升高均<0.6℃,体温升高总和<1.3℃,符合规定标准;溶血实验示平均溶血率为1.38%,符合≤5%标准。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示材料浸提液不影响兔BMSCs增殖,毒性分级为Ⅰ级。骨植入实验显示支架材料与周边组织相容性好。结论 Col-CS/nHAC-PLA仿生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较理想的组织工程骨软骨支架。
- 林建华赖建明林文平吴朝阳许胜贵
- 关键词:生物相容性
- BMP-2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转染猪BMSCs成骨分化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构建BMP-2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并检测其转染猪BMSCs后BMP-2表达活性及诱导BMSCs成骨分化情况,为进一步构建组织工程骨软骨奠定基础。方法取2只2月龄巴马香猪(体重约15 kg)髂骨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BMSCs,并传代。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BMP-2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并以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10、25、50、100、200转染第2代BMSCs,通过荧光显微镜及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确定最佳MOI值。以最佳MOI值感染BMSCs作为实验组,空载体转染的BMSCs(空载体组)及未转染的BMSCs(空白组)作为对照,通过RT-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检测BMP-2 mRNA及蛋白在BMSCs中的表达,并应用ALP染色、ALP活性检测及茜素红钙结节染色检测其成骨分化情况。结果经RT-PCR基因测序鉴定BMP-2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转染BMSCs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表达,且MOI值为100时为最佳表达。RT-PCR提示BMP-2基因成功转染至BMSCs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示转染后BMSCs并可持续、稳定、高效表达BMP-2蛋白;培养后2周BMSCs可见ALP表达及钙结节形成。结论成功构建BMP-2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并转染猪BMSCs,BMP-2基因转染入BMSCs后能持续、稳定、高效表达BMP-2基因和蛋白,并成功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
- 许胜贵林建华刘蔚楠吴朝阳
- 关键词:BMSCSBMP-2慢病毒载体
- 后内侧切口和后侧倒“L”型切口在60例合并后柱骨折的胫骨平台SchatzkerⅥ型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应用后内侧切口和后侧倒"L"型切口治疗合并后柱骨折的胫骨平台SchatzkerⅥ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涉及后柱的胫骨平台SchatzkerⅥ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31例采用后侧倒"L"型切口;29例采用后内侧切口。骨折均骨性愈合。术后1年患膝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功能评分平均(94.2±4.8)分。术后1年骨折复位不良者2例。结论后侧倒"L"型切口适用于后外侧柱游离骨折移位>2mm患者。后内侧切口适用于后外侧柱无明显移位或非游离骨折的患者。
- 林旺林立姮林成寿苏郁郭卫中许胜贵
- 关键词:后柱骨折
- 涉及后柱胫骨平台骨折的不同治疗策略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探讨涉及后柱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自2009-07-2014-10收集206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资料,研究涉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的发病率。采用Sehatzker法及罗从风三柱法分别对骨折进行分类。后柱再分为后内侧柱和后外侧柱,筛选出涉及后柱的胫骨平台病历。根据后柱骨折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结果206例获得随访平均15.6(12-36)个月。150例骨折涉及后柱,其中130例涉及后外侧柱。97例涉及后内侧柱。206例无一例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术后12个月复查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1年复位不良者3例。结论涉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发病率高,应根据骨折类型,采用合适的切口、内固定方式等,以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 林成寿林旺许胜贵郭卫中苏郁柯勇平王磊刘寿坤
-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后柱SCHATZKER分型
- 细胞因子与干细胞骨软骨分化的调节被引量:1
- 2012年
- 背景:软骨修复尤其是伴软骨下骨的修复是骨关节组织工程修复的研究重点。近些年,随着人们对细胞因子研究的不断深入,寻找一种合适的细胞因子,诱导细胞骨软骨分化备受关注。目的:综述细胞因子对干细胞骨软骨分化调节的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chondrification,cytokine,stem cells,tissue engineering",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万方医学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软骨形成,细胞因子,干细胞,组织工程",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2篇。结果与结论:诱导干细胞成骨、成软骨分化的成功与否与诱导因子息息相关,尤其是Wnt信号通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途径在干细胞成骨、成软骨分化调节过程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对干细胞分化过程中各种调控因素的深入研究,将为体外培养和诱导干细胞的定向分化发育创造更好的条件。
- 许胜贵林建华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因子成骨分化成软骨分化
- BMP-2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转染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软骨分化的研究
- 【目的】
1.构建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
2.TGF-β1、BMP-2重组慢病毒转染BMSCs后向成骨、软骨细胞的分化,为探索体外组织工程化骨软骨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
- 许胜贵
- 关键词:慢病毒基因转染骨形态发生蛋白-2成骨分化
- 文献传递
- 新型钢板在复杂胫骨平台三柱骨折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 2016年
- 目的探讨使用新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三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8月至2015年5月,采用不同钢板固定治疗22例复杂胫骨平台三柱骨折患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1例。实验组采用新型钢板内固定系统;对照组采用普通钢板。结果术后即刻进行Rasmussen评分:对照组16.0±1.3,实验组16.4±1.2。对照组术后12个月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屈曲度(130.1±3.3)°,伸直度2.1°。实验组术后12个月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屈曲度(130.5±4.1)°,伸直度1.7°。对照组胫骨平台内翻角:术后即刻(87.8±1.5)°、术后12个月(86.5±1.9)°。实验组胫骨平台内翻角:术后即刻(87.6±2.0)°、术后12个月(86.5±1.6)°。对照组胫骨平台后倾角:术后即刻(81.9±3.0)°、术后12个月(81.1±3.5)°。实验组胫骨平台后倾角:术后即刻(81.4±2.6)°、术后12个月(80.5±2.4)°。术后1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均数:对照组93.2±4.2,实验组94.5±4.5。以上均数对照组和实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下两组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265.3±48.1)分,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200.9±43.2)分。对照组术中平均出血量(686.4±151.8)ml,实验组术中平均出血量(436.4±120.6)ml。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结论新型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三柱骨折疗效确切,相较普通钢板使用更方便。
- 林成寿林旺郭卫中许胜贵苏郁吴锦清刘寿坤
- 关键词:钢板胫骨平台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