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双如

作品数:15 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文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美国文学
  • 3篇族裔
  • 2篇叙事
  • 2篇亚裔
  • 2篇亚裔美国文学
  • 2篇政治
  • 2篇任璧莲
  • 2篇身份
  • 2篇主体性建构
  • 2篇追寻
  • 2篇华裔
  • 2篇华裔美国
  • 2篇华裔美国文学
  • 2篇《孙行者》
  • 2篇笔下
  • 2篇《蝴蝶君》
  • 1篇大学英语
  • 1篇东方主义
  • 1篇叙事研究
  • 1篇艺术

机构

  • 15篇暨南大学
  • 1篇美国加州大学

作者

  • 15篇许双如
  • 1篇蒲若茜

传媒

  • 3篇广州大学学报...
  • 2篇世界华文文学...
  • 2篇当代外国文学
  • 2篇暨南学报(哲...
  • 2篇华文文学
  • 1篇英语学习
  • 1篇当代文坛
  • 1篇英美文学研究...
  • 1篇高教学刊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4
  • 1篇200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课教学在大学英语通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文章汇报一项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探索互联网时代微课教学在大学英语通识课程《英语短篇小说欣赏》的应用,着重阐述如何结合课程特点设计微课和制作微视频,并对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和反思,以期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许双如
关键词:大学英语通识课
空间视域下《上海女孩》中的故国表征与身份认同
2021年
作为一种“跨域”书写,美国华裔文学充满空间的意象,邝丽莎的《上海女孩》便是一例证。小说通过书写华人移民在故乡和异乡的流转中不间断地对故国进行想象与表征,创造出另一处美国梦实现的沃土——上海这一二元对立的地志空间,以及美国华裔变动不居的心理空间,相伴而生的是美国华裔身份认同的流变和重构。邝丽莎的东方主义思想在小说叙事中可见端倪,与其“不陌生化中国”的书写理念背道而驰。
苏颖俐许双如
关键词:身份认同
《蝴蝶君》:凝视与审美主体性
2020年
《蝴蝶君》是美国华裔戏剧家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赢得了包括托尼奖在内的多项大奖。本文借助"凝视"这一理论视角从三个方面对《蝴蝶君》中的"凝视"进行解读:文本凝视(戏剧中的凝视与被凝视现象分析)、作者凝视(作者在戏剧中体现出的思考与态度)以及读者凝视(读者参与下的作品审美),分析文本、作者与读者在作品审美过程中的主体性,并揭示审美主体性对作品审美的作用和意义。
陈欣铭许双如
关键词:《蝴蝶君》凝视
族裔、文化身份追寻中的超越与传承——从任璧莲的《爱妾》说起被引量:4
2010年
对族裔、文化身份的追寻一直是华裔美国文学所关注的重要议题。美国华裔作家任璧莲的新作《爱妾》,是其继《典型的美国人》及《莫娜在希望之乡》之后,对文化身份问题、族裔性和传统文化的新思考。该作一方面延续前期作品中流动性文化身份的主题,更提出文化身份是主动选择的结果,从而使文化身份问题得以超越血统和种族的樊篱;另一方面又突破性地强调对族裔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任璧莲以《爱妾》回应了对其创作主旨的质疑并实现了对其前期作品的超越。
许双如
关键词:任璧莲文化身份族裔性
语篇衔接与英语习得程度调查分析被引量:19
2004年
通过对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议论文写作中使用的语篇连接词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学习者语篇衔接意识和能力与英语习得程度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学习者使用连接词的意识和能力与他们的英语习得程度有关系;2)英语习得程度好的学习者与程度差的学习者所使用的连接词在总数和类别数量上有显著差异;3)在议论文体中所使用的连接词存在单一的特点。
许双如
关键词:语篇衔接连接词
冰心是亚裔美国作家吗?--论冰心《相片》之东方主义及种族主义批判被引量:3
2012年
冰心发表于1934年的短篇小说《相片》预示了后来的后殖民主义及亚美研究学者的多种理论见解。该小说文本交织着三个层次的东方主义——传教士对中国人作为低人一等的异教徒的排斥,把亚洲人作为沉默的模范少数族裔的美国式建构,以及东方人附和白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它既是对美国东方主义和中国父权制的双重批判,也为争议中的跨国被收养者文化观培养的可行性问题提供了参照。在此,冰心逆转了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所说的摄影是为具有占有欲的殖民主义目的服务的论述,小说通过"相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殖民者之工具解构其掠夺性想象。这篇小说跨越了中国研究、华美研究及后殖民研究的疆界,对美国殖民主义的臆说及中国传统价值观展开批评,对跨种族收养所涉及的某些文化观提出严肃的拷问。本文的分析亦将揭示出读者对冰心带性别偏见的接受。
张敬珏蒲若茜许双如
关键词:东方主义亚裔美国文学
文化差异与英汉词语翻译
2003年
文章从词语的指称意义和联系意义两个方面着手,分析英汉词语在表达意义上的文化差异,并对涉及文化差异的词语的常用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许双如
关键词:文化差异词语翻译法
论汤亭亭在《孙行者》中的狂欢化艺术实践及其诗学意义被引量:4
2013年
当代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在小说《孙行者》中继承了欧洲狂欢化文学传统,创造性地运用狂欢化艺术形式和手法,将之融入其美国经验和族裔经验中,从而实现了创作视野和艺术表现形式的重大突破,展示了华裔文学不仅是华裔经验的书写,同时也具有世界文学的普遍艺术追求和人文关怀。汤亭亭这一艺术实践为人们探索华美文学如何兼具特殊性和普遍性,反思华美文学批评话语"重意识形态,轻文学审美"之片面性,正确评价华裔美国文学的文学地位提供了启示。
许双如
关键词:《孙行者》巴赫金艺术创新
“他者”的面具政治——亚裔美国文学中的身份扮演与族裔主体性建构被引量:11
2011年
"身份扮演"是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理论中一个新的理论关键词。从戏剧表演术语开始,"身份扮演"逐渐被政治化,成为社会权力运作的表征符号,更成为被霸权文化边缘化、他者化的弱势群体抗争的政治策略。在亚裔美国文学中,美国亚裔"他者"既以角色面具为掩护与恶劣的生存环境、不公的政治和文化制度作抗争,又在行使某种身份/角色的过程中改造、解构霸权文化对身份/角色的规定性话语,并在此过程中建构个体及族群的主体性。
许双如
关键词:亚裔美国文学族裔
从文化性到文学性——符号学对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启示被引量:1
2022年
亚/华裔美国文学批评范式存在重视文学外部而忽视文学本体研究,侧重社会和文化批评而缺少文学审美和形式分析的倾向。批评范式的单一化和集中化不仅不利于亚/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发展,而且无法充分体现亚/华裔美国文学作为文学的价值。华裔美国文学作为少数族裔文学,有其历史和文化上的特殊性,同时也具有一切文学共有的普遍性,即文学审美特性。将文学符号学的方法运用于华裔美国文学批评,可以从形式入手,追寻文本符号的表意过程,深入文本符号背后的社会、文化、族裔政治等问题,从而消解华裔美国文学形式与内容、文学性与文化性之间的二元对立,实现文学审美和文化批评之间的有效互融。
许双如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文化批评文学审美符号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