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玉菊

作品数:6 被引量:64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篇丢糟
  • 2篇浓香
  • 2篇浓香型
  • 2篇细菌群落
  • 2篇细菌群落结构
  • 2篇香型
  • 2篇窖泥
  • 2篇白酒
  • 2篇大曲
  • 1篇糟醅
  • 1篇入窖
  • 1篇色谱
  • 1篇酸酯
  • 1篇酸酯含量
  • 1篇浓香型大曲
  • 1篇气相
  • 1篇气相色谱
  • 1篇主成分
  • 1篇主成分分析
  • 1篇酯含量

机构

  • 6篇四川大学

作者

  • 6篇袁玉菊
  • 5篇吴正云
  • 5篇张文学
  • 4篇曾丽云
  • 2篇杨健
  • 2篇吴艳萍
  • 2篇陈玲
  • 2篇张倩颖
  • 1篇刘跃红
  • 1篇黄丹
  • 1篇罗雯

传媒

  • 2篇酿酒科技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食品科技
  • 1篇食品工业
  • 1篇生物加工过程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丢糟秸秆混料降解中NaOH-过氧乙酸预处理的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研究了NaOH-过氧乙酸预处理过程中多个参数对丢糟秸秆混料酶解效果的影响,以预处理后原料糖产率和初始原料糖产率为指标,得到优化预处理条件为:NaOH浓度0.5 mol/L,121℃处理5 min;过氧乙酸浓度0.27 mol/L,75℃水浴90 min。在底物浓度为5%,酶解48 h的条件下,预处理后原料的还原糖、葡萄糖和木糖产率分别为754.76mg/g,410.10 mg/g和198.33 mg/g;初始原料的还原糖、葡萄糖和木糖产率分别为292.85 mg/g,159.12 mg/g和76.95mg/g。通过预处理参数优化,预处理后原料的糖产率提高了25%左右,初始原料的糖产率提高了1倍。
吴艳萍袁玉菊吴韦燊周传河吴正云杨健
关键词:酶降解
16S rDNA克隆文库法与高通量测序法在浓香型大曲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1
2015年
针对浓香型白酒大曲样本,以16S r RNA基因为目的片段,分别采用16S r DNA克隆文库法和高通量测序法分析大曲中细菌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并通过丰度和多样性分析,比较了两种方法在研究大曲样品细菌多样性方面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门、纲、目、科和属的分类水平上,克隆文库方法检测大曲样本微生物得到4个门,4个纲,5个目,4个科,6个属;高通量测序得到13个门,22个纲,33个目,61个科,133个属。在门的水平上,克隆文库与高通量测序检测出优势类群的总数量与总丰度分别为3个(99.32%)和4个(98.61%),共有优势类群及其丰度分别为Firmicutes(88.88%和79.32%)、Proteobacteria(7.8%和15.04%)、Actinobacteria(2.72%和1.77%)。重复样本分析,得出的结果相似。克隆文库法与高通量测序法在反映样本微生物群落规模上差异较大,而在反应大曲样本中主要微生物的物种组成及数量比例上结果相近,特别是样本中优势微生物类群的结果基本相同。两种方法各具优势。
陈玲袁玉菊曾丽云廖作敏陈伊童吴正云张文学
关键词:大曲微生物群落
白酒丢糟的多酶复配降解制备可发酵性糖被引量:4
2014年
为有效利用纤维质原料制备可发酵性糖生产燃料酒精,通过NaOH 过氧乙酸预处理白酒丢糟,经质量分数2%NaOH 和体积分数6%过氧乙酸处理后,白酒丢糟中木质素去除率达66. 13% ~ 77. 02%,总纤维素回收率78. 04%~90. 73%.对处理后的白酒丢糟进行多酶复配糖化降解,通过均匀设计实验确定白酒丢糟酶降解的数学模型,得出总糖降解率与各酶添加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在最优条件下白酒丢糟降解率为(0. 432 8±0. 013 5) g/ g.
刘跃红吴正云杨健吴艳萍袁玉菊张文学
关键词:白酒丢糟均匀设计
不同性状窖泥的细菌群落结构与酸酯含量分析被引量:17
2017年
为了解不同性状窖泥细菌群落结构及酸酯代谢的差异,分别选取新窖泥、趋老熟窖泥和老熟窖泥,对其细菌16S r DNA的V3区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和同源性比较,并结合窖泥主要有机酸及有机酸酯含量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老熟窖泥的细菌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高于新窖泥和趋老熟窖泥,得到的39个优势条带,进行细菌DNA测序可分为14类;Clostridium XIVa、Aminobacterium均只在老熟窖泥中检测到;新窖泥和趋老熟窖泥与Lactococcus、Lactobacillus、乳酸、乳酸乙酯含量正相关,老熟窖泥与Clostridiales、己酸、己酸乙酯和丁酸含量正相关。
袁玉菊张倩颖曾丽云张文学
关键词:窖泥细菌群落酸酯含量
浓香型白酒大曲与入窖糟醅细菌多样性的对比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PCR-ARDAR和16S r RNA基因克隆测序技术对比分析了浓香型白酒大曲与入窖糟醅的细菌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大曲与入窖糟醅的某些细菌微生物组成具有一定差异,但主要细菌微生物组成相同。16S r DNA克隆文库分析结果表明,大曲和入窖糟醅的阳性克隆子数分别为159和122,其中,大曲克隆文库中有16个OTUs分属于Firmicutes(90.57%),Proteobacteria(6.29%),Actinobacteria(2.52%),Cyanobacteria Chloroplast(0.63%)等4个门类群,Bacillus(88.68%)、Pseudomonas(4.40%)和Streptomyces(2.52%)为该系统的主要菌属;入窖糟醅克隆文库中有11个OTUs分属于Firmicutes(95.83%)和Proteobacteria(4.17%)2个门类群,其中,Bacillus(95.10%)和Pseudomonas(1.64%)为该系统中的主要菌属;在分类水平上,大曲的细菌类群包括了入窖糟醅的细菌类群,而在属的分类水平上,大曲与入窖糟醅的细菌类群组成有所不同,但主要菌属均为Bacillus和Pseudomonas,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证实了糟醅微生物主要来源于大曲,并推测糟醅与大曲的微生物组成差异与环境、原料以及制作工艺有关。
陈玲曾丽云袁玉菊陈伊童廖作敏黄丹吴正云张文学
关键词:大曲RDNA细菌多样性白酒
窖泥细菌群落结构与基酒挥发性组分相关性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为阐明窖泥微生物与白酒风味的关系,采用气相色谱技术(GC)对浓香型白酒基酒样品的挥发性组分进行分析,共检出77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酯类29种,醇类16种,酸类12种,酮类3种,其他化合物8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酒样挥发性组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种酒样共分成3类,分别为以己酸乙酯为主的老窖池下层糟蒸馏所得基酒、以乳酸乙酯为主的新窖池下层糟蒸馏所得基酒、以乙酸乙酯和乙缩醛为主的新老窖池上、中层糟蒸馏所得基酒。并通过高通量来反应窖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显示,Bacillus新窖池窖泥的第一优势菌群,Clostridium IV是老窖池窖泥最主要的优势菌,并且窖泥微生物群落与白酒挥发性组分有一点的相关性。
曾丽云袁玉菊张倩颖罗雯吴正云张文学
关键词:窖泥挥发性组分气相色谱主成分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