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卒中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电图
  • 1篇动脉
  • 1篇动态脑电
  • 1篇动态脑电图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流
  • 1篇血流速度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基质
  • 1篇血清基质金属...
  • 1篇血清基质金属...
  • 1篇血性
  • 1篇血压
  • 1篇抑郁
  • 1篇预后
  • 1篇晕厥

机构

  • 5篇河北联合大学...

作者

  • 5篇袁建新
  • 2篇李壬子
  • 2篇倪立新
  • 2篇于丽
  • 1篇刘业松
  • 1篇邓红亮
  • 1篇元小冬
  • 1篇吴小英
  • 1篇赵焕燕
  • 1篇刘宝军
  • 1篇李继华
  • 1篇马英
  • 1篇王静
  • 1篇张萍淑
  • 1篇杨娜
  • 1篇苏津蕊
  • 1篇杨秀平

传媒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四川解剖学杂...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24h动态脑电图对晕厥与癫痫的诊断价值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24h动态脑电图(AEEG)对晕厥与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8月,在河北联合大学开滦总医院神经外科及神经内科住院的发作性意识丧失患者52例。结合病史、临床表现、查体、血尿生化检查、直立倾斜试验、头颅影像学等,分析常规脑电图(REEG)、AEEG监测结果,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52例患者27例(27/52,51.9%)诊断为癫痫,19例(19/52,36.5%)诊断为晕厥,6例(6/52,11.5%)无法明确诊断。27例癫痫患者中AEEG监测发现特异性癫痫样放电。19例晕厥患者中5例(5/19,26.3%)诊断为心源性晕厥,12例(12/19,63.2%)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2例(2/19,10.5%)为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结论AEEG对于晕厥与癫痫有较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晕厥发作期脑电图显示弥漫性低波幅慢波的患者应警惕心源性晕厥的可能。
李继华刘宝军杨娜袁建新倪立新王静赵焕燕
关键词:晕厥癫痫
不同TOAST分型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高血压的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未予降压干预的高血压变化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的连续登记发病48小时内被诊断为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参照改良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rial of Org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标准,将入选患者分为4组,动态监测入院14天内的血压变化,盲法随访发病后3个月的死亡、残疾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影响各组患者发病后3个月死亡/残疾率的因素。结果 4组患者的平均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以及平均SBP、DBP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和平均血压下降幅度差异无显著性;4组患者入院4~14天内各相同时间段平均血压的最佳临界值无差异,且平均血压与发病3个月后死亡/残疾率的相关性差异无显著性;然而不同病因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后3个月死亡/残疾率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24小时内SBP下降幅度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心源性栓塞型患者发病3个月的死亡/残疾率显著相关(P=0.048,P=0.045)。结论不同病因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并无明显差异。入院24小时内SBP降压过快可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及心源性栓塞型患者3个月后的死亡/残疾率。
于丽袁建新李壬子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TOAST高血压预后
黛力新与阿米替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被引量:13
2011年
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不仅可以导致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延长和生活质量下降,而且还可以增加患者的死亡率,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抗抑郁剂可以有效地治疗PSD,改善神经症状,但因副作用较多而限制其广泛使用。本研究收集了150例PSD患者,比较新药黛力新与传统抗抑郁剂阿米替林治疗PSD患者的疗效。
于丽袁建新李壬子苏津蕊杨秀平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黛力新阿米替林疗效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双侧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的影响
2012年
目的通过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患者造影前后双侧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改变的观察,探讨DSA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扫描仪动态监测DSA患者在各个时间点的双侧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的改变。结果注药侧、非注药侧两组之间的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大脑中动脉各个时点峰值流速存在波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注药侧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在注完药后迅速下降,从穿刺前30s的(98.1±32.4)cm/s到(90.5±32.2)cm/s,随之上升,达到最高值(112.2±37.8)cm/s,随之逐渐下降,于拔鞘后恢复到注药前水平;非注药侧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在注药前各时点无明显变化,但在注完药后峰值流速明显上升(110.9±42.0)cm/s,趋于平稳后开始下降,于拔鞘后恢复注药前水平;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的变化趋势明显不同。结论虽然DSA可能影响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的变化,但其仍有较高的安全性。
刘业松元小冬吴小英张萍淑邓红亮马英倪立新袁建新LIU Ye songYUAN Xiao dongWU XiaoyingZHANG Ping shuDENG Hong liangMA YingNI Li xinYUAN Jian xin
关键词:血流速度
进展性脑梗死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及梗死体积的相关性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PCI)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动态变化及与病情严重程度和梗死体积相关性。方法观察283例脑梗死患者,76例PCI,207例非进展性脑梗死(NPCI)和36名健康对照组血清MMP-9水平及脑梗死患者的梗死体积和各时段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结果 PCI患者血清MMP-9水平在入院24 h内、第3天、第5天、第7天明显高于NPCI组及正常对照组(均P<0.01);PCI患者血清MMP-9水平与梗死体积(r=0.655)及病情严重程度(r=0.827)相关(均P<0.05);发病后第3天的血清MMP-9水平为PC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3,P<0.05)。结论发病后第3天的血清MMP-9水平、患者发病1 w时的梗死体积和发病后病情最严重时的NIHSS评分相关。急性期脑梗死血清MMP-9水平是PCI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可作为急性期PCI的早期实验室预测指标。
邓振全袁建新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基质金属蛋白酶-9前循环脑梗死梗死体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