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燕
- 作品数:5 被引量:42H指数:3
-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野生日本鸣鹑和家鹑杂交F_1代行为规律研究
- 2006年
- 观察研究野生日本鸣鹑和家鹑杂交F1代的生活习性,为探讨家鹑再野生化,恢复野生日本鸣鹑群体规模,保护该物种的可能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采用秒表单位记时法对F1代鹌鹑生活习性进行观察记录,结果表明:笼养F1代鹌鹑行走行为、趴卧行为、静站行为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30.19%、24.46%、24.83%,取食行为、理羽行为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10.13%、10.23%;交配行为最少,为0.16%。试验分析表明,笼养F1代鹌鹑的各行为规律受天气影响不显著,取食行为规律受性别影响极显著(P<0.01),趴卧行为和静站行为规律受性别影响显著(P<0.05),行走行为和理羽行为规律受温度影响极显著(P<0.01),交配行为规律受温度影响显著(P<0.05)。
- 黄峰常洪王丽洁沈化军常国斌薛燕李其松
- 关键词:鹌鹑杂交生活习性
- 野生日本鸣鹑、家鹑及其杂交F_1代繁殖行为的研究
- 2006年
- 对微山湖野生日本鸣鹑、家鹑及其杂交F1代在分组笼养情况下的繁殖行为进行观察与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家鹑与野生日本鸣鹑在鸣叫、交配、受精率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杂交F1代繁殖性能介于两者之间,仅在交配行为和产蛋指标上与野生日本鸣鹑存在显著差异(P<0.05),打斗、鸣叫行为和产蛋受精率与家鹑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了利用家鹑恢复野生日本鸣鹑群体有效规模是有可行性的。
- 薛燕常洪常国斌颜文锦黄峰沈华
- 关键词:野生日本鸣鹑繁殖行为
- 野生日本鸣鹑与家鹑杂交F_1代的生长发育及繁殖习性研究被引量:5
- 2006年
- 对野生日本鸣鹑和家养鹌鹑进行杂交试验,观察并测量F1代早期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结果表明:F1代公母鹑生长发育基本上保持同步,在6~7周龄时达到性成熟,此时代谢旺盛,绝对生长强度在降低的过程中突然增大,公鹑为3.51g/d,母鹑为3.49g/d。F1代鹌鹑自交,能够产生F2代,充分说明野生日本鸣鹑和家养鹌鹑彼此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属于同一个物种。这可为家鹑再野生化,恢复野生日本鸣鹑群体规模,保护该物种提供客观依据。
- 黄峰常洪常国斌王丽洁薛燕李其松黄开华
- 关键词:野生日本鸣鹑生长发育繁殖性能
- 中国野生鹌鹑群体遗传共适应特性研究被引量:12
- 2005年
- 随机抽取迁飞滞留季节捕获的野生日本鸣鹑40只、野生普通鹌鹑62只和家鹑40只,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法检验群体遗传不平衡,运用微卫星DNA标记对两种野生鹌鹑和家鹑群体的遗传共适应特性进行分析,在3个鹌鹑群体中证实存在遗传共适应特性;同时构建中性位点遗传共适应的统计模型,分析遗传共适应特性在分子水平上的效应,结果表明:遗传共适应主导了野生日本鸣鹑、野生普通鹌鹑和家鹑群体的遗传不平衡状态,分别有16.67%,9.66%和10.05%的非等位基因组合因遗传共适应的影响处于遗传不平衡或极不平衡状态,几乎所有检测的位点都存在遗传共适应特性,其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更加显著,维持着群体中大量的稳定多态现象.这一结果丰富了群体遗传不平衡的概念和内涵,为了解除连锁之外,另一重要因素——遗传共适应对群体遗传不平衡的作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也为阐明我国野生鹌鹑的系统地位以及为评价、保护和利用我国野生鹌鹑这一宝贵遗传资源打下基础.
- 常国斌常洪刘向萍杨章平陈国宏赵文明薛燕黄峰
- 关键词:微卫星野生鹌鹑遗传共适应野生日本鸣鹑鹌鹑微卫星DNA标记
- PCR-SSCP技术在动物育种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5
- 2005年
- PCR-SSCP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由于其广泛和潜在的应用价值,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和其他生命科学的研究中。本文介绍了PCR-SSCP技术的发展、特点及其在动物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 薛燕常洪常国斌
- 关键词:动物育种